作为深圳市第一个“吃螃蟹”的近零碳社区试点,盐田区大梅沙社区通过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积极行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以打造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化利用、生态修复等多领域创新为重点,打造低碳城市社区新样板。
2022年11月,“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精彩亮相,向全球分享盐田的“双碳”建设实践。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田经验。
推动试点建设
打造近零能耗建筑典范
大梅沙万科中心是首批入选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项目,2022年10月完成一期低碳改造,并命名为“生物圈三号·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以下简称“万科中心”)。
走进园区可以看到建筑外墙上一排排灰色的节能百叶正“工作”着,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角度。再往园区里走一点,还可以看到一个中间“挖洞”的景观池,景观池中间随机分布着几个大小不一的透光白圆圈,原来,这些白色的透光井是万科中心为照明节能想出的“小心思”。
这个位于盐田区的万科中心园区,是原万科集团的总部办公地,该园区从2022年开始改造,计划在4年内分三期改造,将办公型的标杆型绿色建筑更新为集创新孵化、展览展示、会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先锋示范型绿色近零碳社区。升级后的万科中心园区,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85%。
“我们园区是围绕着美好生活这个愿景,从4个维度去进行打造的……”
跟随着讲解人员的脚步,笔者从位于地下的国际会议中心和梅沙艺术中心,到生物式处理技术处理厨余垃圾的黑水虻小站,再到屋顶花园和屋顶光伏储能,全方位感受园区的近零碳排放建设成效。
“黑水虻是广东、湖南等省份特有的物种。幼虫阶段的黑水虻就是一个大胃王,可以连续吃5—8天,吃掉比自身大20万倍的厨余垃圾。”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笔者了解到,公众最感兴趣的黑水虻小站,采用的是生物处理“黑科技”。通过碳排放较低的“黑水虻+堆肥+共建花园”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模式,园区日均产生的200公斤厨余垃圾,经分拣、沥水、粉碎和预处理后,便可投喂给黑水虻幼虫,实现厨余垃圾全部生态化就地处理。而黑水虻幼虫产生的虫沙,还可以被用做景观植物肥料。
万科中心的黑水虻站只是大梅沙社区生物式处理厨余垃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盐田区另外一个垃圾处理站点已经成功应用该技术,日均处理可达3吨厨余垃圾。
“用黑水虻幼虫产生的虫沙所制成的肥料,有一部分会被用到我们的生态屋顶。”来到园区建筑的顶层,可以看到近1.2万平方米的生态屋顶郁郁葱葱,养护着景观植物和果蔬。在这里,以低维护、自生长的理念,实现四季有景、微气候调节、雨水调蓄等功能,在为昆虫、鸟类提供庇护场所的同时,也为园区用户、社区居民提供了一处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场地。
从生态屋顶向远处望去,还能看到在屋顶铺设的太阳能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有8千多平方米、742.57千瓦,每年可发电70多万度。据介绍,除了光伏发电,园区还结合电气化储能设备形成微电网系统,实现高效的电能管理,有效提升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可再生利用率。
“我们打造了能源管理物联网系统,实现对能源数据的动态监控和采集,并配置了微电网系统等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的云端应用,可以对光伏发电量和设备耗电量进行预测,并通过对光伏、储能、可调负荷、可中断负荷的统一监控,实现b204688de640bf6660860255b87a827ab577000ecee2e56ca13876b19f229b7e光伏消纳率最优、电网购电费用最低的目标。”万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撬动社会资本
构建试点示范建设模式
2021年,大梅沙社区入选深圳市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社区,盐田区也将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写入区“十四五”规划,以此为契机,盐田区梅沙街道吹响了低碳社区创建的号角。
“近零碳绿色社区,当时在全国尚无先例,没有统一标准和参考路径,我们创建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以下简称“盐田生态环境局”)党支部书记、二级调研员许洁忠透露。
经过摸底评估,盐田区选取了万科中心这个有一定基础的园区作为试点,并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依托其在绿色低碳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创新开展试点。此外,依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盐田区还顺利推动成立了社会基金,结合辖区发展规划,引进社会资本逐步投资建设,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我们积极了解企业需求,大家达成互惠互利共识,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介绍,盐田区政府于2021年7月与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盐田生态环境局在2022年3月,还与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签订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逐步引入龙头企业与专业机构,共同推进大梅沙社区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
盐田区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化力量建设近零碳社区,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大梅沙社区投资建设近零碳项目,在城区品质提升、智慧城市治理、基础教育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
“我们成功在大梅沙奥特莱斯打造自带杯、使用可循环购物袋、绿色商品消费三大特色低碳消费场景。”据盐田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科科长李亚辉介绍,大梅沙社区还成功上线了全市首个“碳惠梅沙”小程序,实现商超碳普惠应用场景试点零的突破,进一步带动周边酒店和度假村的运营、餐饮和零售业务等商业活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
“此外,我们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动近零碳建设,比如海绵城市、人工湿地等工程建设,在我们努力下,这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都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李亚辉表示,依托万科中心近零能耗建筑典范,大梅沙社区突出示范引领,并在多项工程中深化技术创新。如在大梅沙片区实施约1.33万平方米的海绵化提升改造工程,充分利用人工湖自然调蓄空间,通过布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构建了区域海绵网络系统,收集的雨水经净化后,可满足公共区域3天的浇灌冲洗需求。
发动全民参与
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在万科中心参观时,看到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把登珠峰的废弃氧气瓶放到万科中心展览,在于警示大家虽然珠穆朗玛峰上都有垃圾,但大家可以个人以身作则,践行零废弃理念,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而万科中心成功打造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全区继续推进近零碳排放工作的信心。”盐田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让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以往在推动公众参与过程中,公众积极主动还不够,如何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公众碳普惠,是盐田区推动全区参与近零碳社区创建的一大难点。
“2021年底,我受邀参加梅沙自然观察挑战闭幕式活动时,有一对母子因提交的植物数量是最多的,在台上分享时,那位母亲说一开始是给孩子报名,希望孩子能感兴趣,但是在实际参与活动时,孩子的耐心不足,玩不了多久,她自己却发现活动挺有意思的,带着这个兴趣,所以才成为观察最多植物的小组。在如何提高全民参与积极性方面,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发。”许洁忠感慨道。
如今,盐田大梅沙社区以“零废弃”试点推进全民参与。通过引导大小梅沙海滨公园、东部华侨城打造成零废弃旅游景点,以街道办和各社区为试点推进办公零废弃,并引导公众在小区、酒店、办公、学校、景区、菜市场六大场景践行零废弃理念。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发动居民参与建设“螺旋花园”“蝶变花园”“巴比龙花园”3个社区共建花园,还通过举办“碳秘梅沙仲夏季”系列交流活动等搭建低碳建设交流平台,邀请居民走进自然,分享低碳行动实践。
今年4月,深圳大梅沙社区打造近零碳排放试点社区的故事入选央视大型纪录片《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第一集,并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又一次扩大大梅沙近零碳社区建设经验的宣传面。在多方宣传推广大梅沙近零碳排放建设经验下,周边居民的绿色低碳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企业低碳改造实践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如今盐田区继续吹响近零碳社区建设的号角,立足社区实际,积极推进小梅沙、中英街等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建设,同时,盐田生态环境局也在抓紧推动制定深圳地方标准《近零碳社区建设指南》,以期为全市建设近零碳社区提供经验借鉴。以“绿美”为笔,深圳盐田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