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莲

2024-10-20 00:00:00王祥奎
雪莲 2024年8期

【作者简介】王祥奎,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海日报》《河南日报》《诗词月刊》《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1

盛夏的一个清晨,上班途经位于海晏路西头的文化公园,看时间尚早,就下车走进公园。信步到公园西头的小池,只见一塘的绿云绵延——睡莲。绿叶轻摇,婉约柔美。花瓣轻舞,露珠闪耀,仿佛仙子遗落的珍珠,为静谧的小池带来灵动与诗意。

我停下脚步,蹲下来,与它近距离相对。由于昨晚下了一场雨,荷叶上滚动着水珠。圆形的,椭圆形的,鼓鼓溜溜的,在光线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色泽霓虹。

我静静地观赏着,享受着,生怕这些精灵被吓跑。在清晨的柔光中,翩翩起舞于莲叶的边际。凝视着一株从叶片间浮出水面的白睡莲。轻盈的花瓣,洁白交织,淡淡粉红,好似云霞初现,温柔洒落池面。浮在水面上的圆形的叶子开了一个口,仿佛是特地托起花朵,酷似荷花的花朵小巧玲珑地开放。

“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虽然睡莲没有江南与青海民族大学校园内的荷花那样的姿态——袅袅婷婷,但她自有神韵。

“我爱莲花生净域,七宝池中开四色。其花朵朵大如轮,来者于斯孕灵质。此花不与凡花同,昼夜开合吹香风。八功德水恒充溢,碧叶旎旎花丛丛。”与睡莲近距离相对中,脑海中油然浮现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画笔下的睡莲。在莫奈大师的笔下,水是平静的,而睡莲的花朵却像暗暗跳跃的火焰。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这个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b88e3dc2aa67660c9c54a20b7c17101a276bfc9e41d6ea947f27d6ab623ea2a6法的大胡子画家曾说过:“我会成为画家,多是拜花所赐。”

莫奈晚年近乎失明,却创作出令人沉醉的池塘睡莲。斑驳倒影中,天上的云与池中的水融为一体,它们变成了莫奈笔下的光影游戏。莫奈的生命,因睡莲而不朽。

虽然十余年未曾涉猎美术了,但自小爱好涂鸦的情结未变,且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向日葵,都是我喜欢的画作。因为有灵魂的画,是能直入心底的。画作中缓缓流淌出的生命力,经久不息。

看着满池的睡莲,陡然生出想用文字临摹出睡莲的美,但始终觉得文字于我,在睡莲面前,竟然有了强烈的怯意。

虽然是仲夏,由于地处高原的缘故吧,西宁文化公园里的睡莲开得并不是那么的娇艳,叶子也显得小而嫩。她们贴水而生,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枚枚圆形可爱的孩子脸庞。它们依然静静地贴着水面绽放在绿意丛丛的荷叶之间,或粉,或白,或黄。绿衣拂面,怡美安详,与世无争。尽管身边就是繁华,它依然安静地开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一处返璞归真的睡莲世界,是无数凡尘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晨光里,看着半池睡莲,翠绿蓬勃,《诗经》里咏叹睡莲的诗句潜入心头。

“南塘旅舍秋浅清,夜深绿苹风不生。莲花受露重如睡,斜月起动鸳鸯声。塘东白日驻红雾,早鱼翻光落碧浔。画舟兰棹欲破浪,恐畏惊动莲花心。”平日喜爱闲读唐诗宋词的我发现菊梅竹兰固然为诗人喜爱,但荷似乎更频频见诸诗人笔端。

因为“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爱荷,自然有人文传统的因素。“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在江南,就有睡莲花茶。当莲花茶在水杯中盛开,你瞬间会有一种身似禅的感觉:“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因为睡莲形态之美,更接近佛教中的清静莲花。

2

“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清晨,在西宁文化公园,读莲姿弄影。睡莲,中西方非常有文化的名字——“子午莲”“睡美人”“水中女神”等字眼潜入心头。

的确,现实生活中,素有“睡美人”“水中女神”“神圣之花”之称的睡莲,是配得上美人的。在古代,“美人”二字是比喻君子,品德美好的人。可指男子,也可指女子,男子相貌俊逸,才德出众,女子容貌美丽,品德高尚。

“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之风,在于德。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莲花开在夏日,不求任何人的观赏和理解,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本分,无形中修成了自己的君子之风。

荷花和睡莲虽然同为莲科水生植物,但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睡莲的植物学名称Nymphaea是由拉丁文Nymph衍生而来,意为居住在山林水泽中的仙女,古希腊人相信出污泥而不染的睡莲是洁净与纯美的仙女化身。

“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事父能孝,故可以事君;谋身必忠,而况于谋国。然而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虽然如此,但看着眼前的睡莲,我依然看到了苏东坡的“君子”涵养来——坦坦荡荡,率性天然,正直求真。

在东坡看来,君子应该敢于直言不讳,正直不阿,心地坦荡,忠于国家,主动上谏,不顾个人利害甚至身家性命。

东坡一生爱荷。熙宁四年(1071年),东坡陪同朝廷来的同僚夜游西湖,心绪沉沉。初五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要沉下西山区。那个“欲落未落”的月景犹如世外秘境,把他看呆了。终于落下之后,东坡又猛然回到了烦恼的尘世,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让他怅惘,难以入眠。于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夜泛西湖》佳句:“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在东坡看来,月黑之后的西湖风景更为独特,风平浪静中,那湖光似鬼似仙,变化多端。船头一转,远处四圣观前的那几盏浮于水上的灯便隐入寺中去了。于是,世界逐渐一片空蒙……

东坡写荷的诗句比比皆是,“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杭州。西湖。徐州。黄州。使得苏东坡获得了荷的温柔抚慰。同样,西湖,也让我们看到了东坡人生中风荷的浓墨重彩及“达济穷善”的风骨。

去年五月为期七天的杭州之旅,曾几次与友人夜逛西湖。 那几天,杭州天气晴好,未曾遇到淫雨霏霏的日子。湖水茫茫,莲叶无边,风荷夜开,清香盈鼻。从中窥见东坡为何喜欢西湖这方外之地,为何爱荷的缘由来。

“半脱莲房露压攲,绿荷深处有游龟。”“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余杭法喜寺。临安净土寺。默契的道友。一池风荷。隐秘而隽永。一切都那么的真真切切,生机盎然。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在东坡的人生阅历中,他行迹最为密集的就是江淮一带。只要有一泓池水,野荷也能婆娑成片,风姿绰约。他亲近、种植、吟咏。他的生命与荷一起律动。

3

看着文化公园内的睡莲,我不由想起去年处暑节气在西宁北山美丽园欣赏残荷的往事来。

虽说荷是江南夏天的常见风物。但近年来,悄然间,睡莲、风荷也走进了古城西宁。青海民族大学,北山美丽园,文化公园,火烧沟景区……风荷、睡莲旖旎着西宁这座边陲城市,虽未达到西湖“无主荷花到处开”的地步,但也让高原的市民有点出乎意料……

处暑。清晨。北山美丽园两侧倾斜的大花坛里鲜艳的菊花如水一般地泻出。再往里,便是一号湖,内有大片的残荷,略带枯意的莲叶及荷花带着点点雨露,展现着生命的顽强。残荷间,几只白鹅在池里游弋、觅食,白色的身影穿梭于绿叶红莲之间,恰如“红莲池里白莲开”。

清晨,静对一池残荷,犹如倾听东坡的孤寂:溪边野芙蓉,花木相媚好。半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

这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就这样不动声色,悄悄潜入湖边细细品读——

颖州是苏东坡的恩师欧阳修的故地。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苏东坡从杭州知州返朝的三个月后,在侫臣攻击下无法立足,再次被迫外任,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在颍州,签判赵令畴、州学教授陈师道、欧阳修公子欧阳棐、欧阳辩等皆为旧识。他们曾笑着对东坡说,太守只需逍遥在湖中,就能把州衙那点公事处理了。苏东坡也正中下怀,整天流连在江湖上。或颍河泛舟,或西湖看月。悠游快活。虽如此,但生活总有一些诸如颍州西湖秋旱的小事时常触动着他敏感的内心,让他感到挥之不去的寂寞。

看到因秋旱导致东湖干枯,鱼儿窘迫。东坡大为悲悯,命人将东湖的鱼儿用网捞起投放到西湖。看着这些窘迫的鱼儿,东坡竟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末伏过后,他作了一首荷花词表达心境:“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说起东坡的孤寂心境来,在他赴任杭州通判时就能感受到。那天,他特意过颍州(今阜阳)看望退休闲居的恩师欧阳修。那天,他陪同饱经政坛沧桑的恩师在湖边散步,天气虽然比较冷了,但“傲霜”的秋荷与金菊正在盛开。他写下“湖边草木新著霜,芙蓉晚菊争煌煌”的诗句,寄托了对老师晚年的尊敬与祝福。次年晚秋,欧阳修就谢世了,东坡因为公务在身,没能前往吊唁,甚是悲痛。在祭文中表达了这份痛苦: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

东坡的痛苦并不止于他与恩师之间的个人私谊,而是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失去倚仗的父母官、为这个时代的沉沦而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