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传统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较为注重应试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结合实践探讨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希望能对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文化导入
文化与语言休戚相关,文化孕育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其蕴含的文化,而对语言的正确理解,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撑。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一些交流上的障碍,这给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听力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加强对文化导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就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以及实践进行探究,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
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听力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听力文本材料主要由日常会话构成,而会话往往会折射出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学生听力薄弱除却有听力本身的原因,如信息的瞬时性及不可逆转的特点,也有传统原因,如,语音语调、词汇、焦虑等问题,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长期处于母语文化背景中,缺乏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其听力理解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用中式思维去分析、解读信息,因而导致无法准确、有效地理解信息的内涵。
在传统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听力练习往往以考试习题的形式出现,单纯地训练学生的应试思维,而忽视了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文化意识的培养。许多教师着重把教学重点放在听力技巧上,而忽视对听力材料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补充。
近年来,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加大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考查,试题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乙卷听力试题中,第二段材料出现了work flat out和feel a bit run-down这样的习语,第八段材料提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Rembrandt、Botticelli、 Albrecht Durer和Rubens,以及著名雕像Venus,第十段材料中提到了牙买加飞人Usain Bolt。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学生缺乏积累相关文化知识的意识,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材料信息产生理解障碍,高考英TdewMdyvZ7I4jh4UuiTbkQ==语难以拿到高分。恰当有效的文化导入,能够让学生在准确理解信息内涵的同时,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学会从西方文化视角去分析、看待问题,不断开拓文化视野,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认识现状
笔者曾对任教高中的部分师生展开调查研究,期望了解其对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认识的现状。对学生从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兴趣及情感态度、学生对于文化知识与听力学习关系的认识、学生对于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认识及态度。本次调查向高三学生发放问卷230份,最终收取230份,有效率100%。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高中生对文化知识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并且认可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听力学习的有效性,这就为教师在听力课堂上导入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同时从三个维度对6名教师展开访谈:教师对于文化导入的概念认识及对于文化导入重要性的看法、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常采用的文化导入方式、教师对于高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建议与困惑。从访谈结果来看,教师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认识较为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的整合、补充和扩展文化内容方面稍显不足,课堂上文化知识的输入量有限,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有效的文化导入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研究表明,学生及教师均认识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为实现学生听力能力的突破,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将文化导入贯穿于整个听力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听力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和文化意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三、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践探究
下面以笔者在任教班级听力教学中的实践经历,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
(一)立足教材,深入探索挖掘英语文化资源
新课标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相比于原来的教材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对“听”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材workbook板块设有听力练习,材料依据单元话题编写而成,形式新颖,题材广泛,渗透大量跨文化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导入价值。教师应紧扣教材展开听力教学活动,结合实际学情,创造性地增减和整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听力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化的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听前和听后,不使听力课变成纯粹的听力测试课,运用多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1.听前的铺垫与感知。听前活动是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铺垫的关键所在,笔者尝试课前结合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从教材中选择其可理解的真实性语言材料,再针对那些可能造成理解困难的内容,事先扫除有关语言、背景知识等方面的障碍。设计切实合理、有意义的任务,在课堂上借助图片、电影等视听材料,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生动的英语语言环境。
如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话题为festivals and customs,workbook配套听力练习A1是关于在伦敦举行的New Year fireworks display,A2是关于西班牙和丹麦的New Year celebrations。笔者听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中国节》系列短视频中的“春节”片段,为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创造出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主题语境,随后设置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自身经历,发散思维,谈谈“How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当置身于话题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和生活体验得到激活,思维与积极性得到调动,对听力练习中其他国家庆祝新年的形式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地听、思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于无形之中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如,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听力练习是关于body language,笔者提前一周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一些有关body language的有趣图片,在听力课前安排一个展示环节,由学生上台展示搜集到的图片,或者通过自己的表演,让其他学生判断“What might they be doing and feeling?”。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渗透相关文化后,笔者设置情境化问题“Which body languages might be inappropriate in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s?”,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根据问题所提供的线索对听力材料的大意进行预测,帮助他们建立起与知识间的联系,为下一步听力理解获取信息做好准备。
2.听后的输出与拓展。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使用,而听后的信息交流与知识扩展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重塑、活用教材,优化听力教学。笔者尝试在听后引导学生就话题展开拓展式的文化探究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达到信息的共享和互补,把文化导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场景中。
如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听力练习是介绍《指环王》作者J.R.R.Tolkien,在听后,笔者布置学生周末观看指环王系列电影第一部,阅读相关资料,在下一周的听力课堂上就影片中的人物及语言进行角色模仿表演,还原经典片段;同时,小组内交流讨论影片观后感,阐释影片中的哲理及对人性的思考,在思维碰撞中挖掘听力材料所延伸的文化价值。课后结合新高考要求,设置进一步的输出任务,布置学生写一封推荐信,介绍该影片。在听后实现了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有机结合,任务链环环相扣,多方位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听力练习是介绍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的生平及代表作,在完成课堂听力环节后,笔者鼓励小组推荐学生代表上台朗诵诗人代表作A Red, Red Rose,由全班学生依据准确、流利、感情、节奏、仪态等标准进行评分。课后布置学生收集中西方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在下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学习,引导学生探讨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诗的表达方式与风格的差异,在轻松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给学生带来了一场折射中西方文化的诗歌盛宴。
(二)开发听力训练材料,增加材料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除教材文化资源外,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多种形式的听力材料,使听力教学情境化、交际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听力活动的热情,消除其恐惧的心理。笔者在任教班级课堂中长期使用《21世纪学生英文报》作为第二教材,该报设有多个栏目,内容新颖时尚,语言真实地道,且信息量大,给教学带来广阔空间。以高一版为例,“learning Kit”板块中的“talk show”栏目,包含大量听力材料中的高频日常交际用语和习语俚语,如924期总结了“不是我的错”的各种口语表达法,927期汇集了“算我一个”的说法;922期归纳了与食物有关的习语,探讨了其中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933期归纳了与时间有关的习语;924期呈现的纪录片Fantastic Beasts: A Natural History的精彩片段中归纳了常见习语“There you are.”的不同含义。学生对此类信息相当感兴趣,笔者在课堂上借助该报拓展相关地表达,并辅之以听力真题训练,如“M: I've got an invitation to a financial seminar. I don't want to go alone.”“W: Count me in. I need as much help as I can get managing my money.”“Q: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有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关键句“Count me in.”,进而选出正确答案“Go to the seminar with the man”。
此外,该报page turner板块的文章是有声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哲理性,笔者通常也会设计听前、听后活动,采取精泛听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文本。如926期文章“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节选自童话作品《绿野仙踪》,笔者设计听前任务“Guess what the four main characters each were seeking”,听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Do you think the three mythical characters, the Scarecrow, the Tin Woodman, and the Cowardly Lion really lacked the things they desired?”,最后上升至探讨故事蕴含的哲理:“What lessons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在这一听力任务链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了综合性的培养。
同时,笔者还精选整合了多种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热点、难易适中的网络资源作为听力素材,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增强其体验感,培养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且引导学生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调动学生学习了解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听力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内,笔者鼓励学生多渠道自主获取文化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大量阅读英语读物,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吸收、汲取其中蕴含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利用英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有声材料,进行沉浸式的听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这些影视作品的对话或独白中时不时冒出来的一些地道俗语和口语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最终提升听力理解能力,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此外,笔者也会不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英文网站和App等,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拓展西方文化知识。
四、结语
总之,听力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新课标下,要想让高中学生真正突破听力理解的瓶颈,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十分必要。教师作为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应主动分析英语文化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并且有意识地在听力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恰当地利用多种途径在课堂上灵活融入文化元素,营造出更为贴近生活的西方文化情境,不断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扫除文化障碍,更加全面地学习英语、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促进其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巫瑶环.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英语教师,2018(23):134-137.
[3]曾永.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文化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62-163.
作者简介:高璐,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