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直是英汉翻译领域难度较高的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化,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准确传达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增进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文概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与“三维转换”,研究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期望对提高汉英翻译质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茶文化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翻译领域需要重要研究的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现状来看,存在着翻译方法运用不得当、文化信息传递丢失等问题,影响了国外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基于此,有必要将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指导,从多维角度出发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翻译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汉英翻译的专业性。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促使生态文明理念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在翻译领域中,最早将“生态学”引入到翻译的学者是英国教育学家彼得·纽马克,之后发展为“翻译生态化”观点。2004年,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依据,研究译文与翻译环境的适应和选择关系。2013年,学者胡庚申将生态思想和自然理论应用于翻译学理论研究中,形成了生态翻译学。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译者翻译时需考虑翻译环境,通过多次适应与选择最终得出与环境最为适合的译文。
(二)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提出“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原则,其中多维是指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强调从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化。语言维度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语言形式上进行适应性选择;文化维度是指从文化差异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这对译者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妥善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交际维度是指从源语言文本中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选择。在翻译领域中,语言、文化和交际是传达思想与信息的必备条件,所以需要译者全面考虑三个维度,做好三个维度的转化,以保证汉英翻译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
(一)翻译策略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中的重要翻译策略,强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视角出发进行翻译,且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需要译者周全考虑三个维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下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学为例,分析“三维转换”翻译策略在古诗词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1.语言维度的翻译。古诗词句式规整、语言优美、意蕴深厚,在古诗词翻译中需采用语言维度转换策略,重点翻译古诗词的词汇、句式和语言风格,完成语言特定形式的转换。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可译为“I'll sing for you. Please lend your ears.”。此诗句的原意为:我要为你们唱首歌,请你们侧耳倾听。“倾耳”表示一个细腻的动作,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倾耳”的翻译,通常情况下译者多将“倾耳”翻译为listen,而listen仅有听的意思,无法诠释原文中细腻的情感,故此将“倾耳”翻译为lend your ears更为恰当;又如,“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译为“Spend now, riches return in season.”。此诗句的原意为:就算将千两黄金一挥而尽,它还会再回来。在翻译“千金”时如果采用直译,则难以体现出诗句中作者对金钱视如粪土,为人狂放不羁的性格。故此,将“千金”翻译为“riches”更为符合语言维度转换要求。
2.文化维度的翻译。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细细揣摩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维度转换视角下,译者要深入研究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得以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视角为背景进行翻译,以免对源语言文化造成曲解。古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较多,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如何体现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为“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此诗句的原意为: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诗句中的“一”并不是实指的数量词,而是为达到骈句优美效果使用的模糊数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古诗词文化的这一特点,不能直接翻译“一”的数量词。“千里”翻译也要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翻译成grander更加符合诗文情感,避免读者对数量词直译产生疑惑。又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译为“Ancient sages leave no name, It's great drinkers who enjoy great fame.”。此诗句的原意为: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韵脚位置不同的情况,尽量在保持诗文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合理翻译,使诗文翻译体现出英文诗歌的押韵特点,让英文翻译能够表达出李白的豪放潇洒。再如,“钟鼓馔玉不足贵”译为“Bells and jades are not so precious.”。此诗句的原意为: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多么珍贵。这里的“钟鼓”“馔玉”实际上是一种意象表达,代表着豪华生活。如果直接将“豪华生活”这一意象翻译成英文,则会失去原文的意味。由于“钟鼓”“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在翻译时需保留这一文化内涵,将“钟鼓”直译为bells、将“馔玉”翻译为jades最为恰当。
3.交际维度的翻译。交际维度转换是指在双语交际意图上进行适应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证语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要关注译文是否如实反映交际意图。在交际维度转换策略下,译者不能只按照诗文中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诠释诗文的情感与意境,对诗文翻译作出适当取舍。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译文为“Sunset's clouds color a twilit sky. Geese ride the North Wind through falling snow.”。此诗句的原意为:漫天的黄云遮天,使白日也失去了光彩,北风阵阵,雪花纷飞,大雁在风雪中南飞。译文将“黄云”翻译为“sunset's clouds”,而没有按照文字表面直译,能够让读者准确领悟诗文意境。为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翻译中直接用color解释“黄云遮天”,达到了诠释诗文意境的目的。在“北风吹雁”翻译中,如果按照诗文原意详细翻译,则会给人带来语言累赘感。故此,译者将其转换为“雁在北风中穿行”,用ride生动描述诗文意境,为译文描述的场面增添了生动性。又如,“青川丽丽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为“The trees of Hanyang, the sparkling stream.On Parrot isle, grasses lush and green.”。译者将“历历”叠词译为stream,将“萋萋”叠词译为lush and green,这种翻译方法更加体贴地传达出诗文呈现的凄美景色和凄婉苍凉情感。再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为“Dusk sets in, where is my home?Mist and waves, a melancholy scene.”。此诗句的原意为: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首诗传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交际维度翻译诗句,直截了当用“where is my home?”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情感,这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此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烟”“波”的景象,渲染诗文情境,再用melancholy传达作者悲伤愁苦的情绪,能够使读者沉浸在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翻译方法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需要立足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进行翻译,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寥寥文字就能够传达出诸多信息,所以译者可以采用音译与解释相结合、归化等方法进行翻译,综合性考量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掌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信息。以茶文化为例,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经历了千年发展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茶文化汉英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1.音译加解释。在茶文化中有着诸多的专有名词,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可以采用音译与解释相结合的策略。如,“工夫茶”与“功夫茶”的音译相同,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别两种茶品,译者可以将其译为:“工夫茶”Gongfu Tea(a very concentrated type of tea drunk in Chaozhou,Fujian,and Taiwan)。功夫茶Gongfu Tea(a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y involving the ritualized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ea)。茶文化中的茶叶专有名词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如碧螺春、铁观音、安化黑茶、大红袍等茶叶品名中蕴含着传统色彩文化,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翻译茶叶品名时,译者要对茶文化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让目标语言回归茶文化意境之中,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在茶文化翻译时可以采用翻译加标注的方法,将有关茶叶的传统文化信息翻译成英文标注,使西方读者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如,“铁观音”中的“铁”是指颜色,表明茶的颜色为暗绿色,如铁色一般。“观音”是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铁观音”可以译为“Tie Guan Yin:a variety of oolong tea.”。通过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能够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从语言维度来看,通过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翻译茶文化的专有名词,能够更加准确表达专有名词的词义。从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来看,通过详细解释茶文化专有名词的内涵信息和相关资料,能够使读者理解不同专有名词取名的原因,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2.归化。茶文化中有许多特殊定义的专有名词,译者在翻译时需了解专有名词的实质性含义,结合茶文化背景选取最为适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英文翻译能够准确阐释茶文化内涵。如,“茶博士”的本意是指掌握制茶工艺的师傅,拥有煎茶、煮茶、沏茶和泡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按照名词字面进行直译,应翻译为“Tea Doctor”,但这一翻译会让读者对名词产生误解,认为是获得博士学位的茶叶专家。如果将“茶博士”译为“Tea waiter”,则难以体现制茶工艺师傅的技术专业性,使读者误以为“茶博士”只是从事茶艺工作的服务人员。在综合考虑专有名词文化背景和特殊含义的基础上,可采用归化策略将“茶博士”翻译为tea service master,便于读者理解专有名词所特有的含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中要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以综合性视角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英翻译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孟静.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英译为例[J].今古文创,2024(3):95-97.
[2]庄洁芸,陈芙.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翻译:以中国丝绸博物馆“西海长云”展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1):15-18.
[3]赵现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茶文化翻译方法研究[J].福建茶叶,2023(3):149-151.
[4]张利新.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民歌外译研究:以满族民歌《跑南海》英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7):123-126.
[5]陈闻悦.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J].文化产业,2023(10):77-79.
[6]朱莉莉,闫秀静,刘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文化传播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44-46.
作者简介:崔馨文(2001-),女,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