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Thinking maps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9 00:00:00谢春平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3期

摘 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Thinking maps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引入Thinking maps教学模式以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标,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Thinking maps; 阅读教学;高中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言

龚亚夫指出,语言教育不仅有教会学生交流的作用,还有培养思维能力的功能和任务,特别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作用。阅读的实质是思维,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将Thinking maps应用于阅读课可打破传统阅读课堂中过于重视语言知识讲解和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局面。思维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有效工具。

二、Thinking maps的概念

Thinking maps是David Hyerle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确切地说,是用来进行构建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Thinking maps既可通过展示思维特性和组织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又可通过视觉活动获得信息,是非常有助于英语课文理解、语法与词汇学习、记忆和运用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滚动旧知、链接新知,并重组知识结构、快速梳理思维、激活新的思维, 进而显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Thinking maps的类型

Thinking maps主要有八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人在思考时的八种思维过程,即属性与特性、对比、分类、整体与部分、顺序、因果、类比。这八种思维地图就像八种基本的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适用的工具,可以提高学习者阅读、写作、数学、逻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这套工具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

(一) 圆圈图

圆圈图,是用来表示所尝试理解或定义的事物,主要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来展示与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在圆圈中心,可以使用词语、数字、图画、符号或其他标志或象征物来表示你尝试理解或定义的事物。在圆圈外面,写下或画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圆圈图来检测学生对于所教概念的已有知识或唤起学生的相关已有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圆圈图让学生定义Earthquakes的含义,让学生对地震有更多的了解,减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阻碍。

(二)气泡图

气泡图,主要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来描述物体。与圆圈图不同的是,气泡图主要增强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特征的能力。在中心圆圈内,写下所要描述的物体,在外面圆圈内写下描述性的形容词或短语。

在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气泡图来探讨学生对物体的了解程度及印象。比如,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气泡图描述Hero在他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再让他们用自己的描述与文章内容作比较,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印象。

(三)双气泡图

双气泡图,主要用来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这两个事物可能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放在两个中心,外面单独连接的气泡是展示被比较对象的不同点,中间共同连接的气泡则用来展示共同点。

在教学中,教师用双气泡图对两个相近概念或有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对比,以至于让学生能够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或通过比较来传达特定的信息。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双气泡图对未来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从多方面进行比较,比如,是否有重力、空气、交通工具、住房等方面的比较。

(四)树型图

树型图,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组和分类。在最顶端写下被分类事物的名称,即上位名词。在下面写次级分类的名称和内容,以此类推。树型图可以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将复杂的关系用一些框架来梳理清楚。

在教学中,教师用树型图来梳理事物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和类属关系,使事物的关系一目了然。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树型图对Festival的几种分类进行举例说明,如,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Spring Festivals等分类,使学生对Festival的分类一目了然。

(五)括号图

括号图,主要分析、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括号图和树型图的区别是前者主要强调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后者则主要用来分类。括号左边是被分析事物的名称、符号或图形,括号里面列出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学习者理解一个物体整体和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括号图来分析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各部分,并列举出来让学生了解得更清晰。比如,在人教高中英语版必修五Unit 2“The United Kingdom”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括号图表示The United Kingdom的组成部分,包括England、 Wales、Scotland 和Northern Ireland等地区。

(六) 流程图

流程图,主要用来列举顺序、时间过程、步骤、事物发展过程等线性信息,能够用来分析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解释事件发生的顺序。大方框写下每个发展过程或阶段,每个方框下面写下每个阶段包含的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流程图来梳理文章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能够抓住线索。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1“Great scientist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流程图来展示John Snow是如何帮助人们找出患Cholera的原因的。第一步是Marked on a map, 第二步是Looked into the source of the water,第三步是Found supporting evidence。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解读事情的发展顺序,逐步摸清文章线索。

(七)复流程图

复流程图,主要用来展示和分析因果关系。在中心方框里面是重要的事件,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右边是事件的结果,每个原因与每个结果都是相对应的。这是一个先后顺序的过程,能够看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考虑原因和结果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结果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复流程图来分析文章事件的因果关系。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1“Great scientist”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深挖文中的因果关系,即文中的主要事件是消灭霍乱,以及事件起因是人们喝受污染的水,事件结果是人们死于霍乱。

(八) 桥型图

桥型图,主要用来进行类比、类推。桥型左边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右边一次写下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此来形成类比和类推。同一个桥型图里的相关性是固定的,比如,若第一个桥型左边横线写上eyes,右边写see,则第二个桥型若给出一个ears,按照第一个桥两边的相关性,我们就应该知道右边应该写hear。以此类推,后面写其他的器官,紧接着是它们相对应的功能。

四、Thinking maps教学应用策略

美国学校常用的教学策略是“K-W-L”,此策略用于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有效地获取学生的反馈。“K”代表确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是“Know”;“W”代表学生想知道关于学习主题的什么知识,即是“What”;“L”代表知识习得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即是“Learned”。这与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应,因此,教师可以经常运用Thinking maps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过去经验或导入新的概念和主题,这时教师可以对一个概念或知识点进行描述,可选用圆圈图和气泡图,能够一目了然地将知识展示出来;在进行事物的对比时,可以选用双气泡图,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一列举;在进行事物的类比时,可以选用桥型图,将事物的类比关系充分展示;在进行分析事物发展过程或操作流程时,可以选用流程图,将每个阶段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进行分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时,可以选用复流程图,使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五、Thinking maps教学应用案例

以下这个案例是运用“K-W-L”策略,设计相关的Thinking mps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

知识点 必修五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年级 高二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家们的品质,知道如何描述人物。

教学过程 通过圆圈图来唤起学生关于描述人物的形容词的已有知识,接着利用树型图来梳理描述人物的形容词或词组,最后让学生用流程图来展示文章的框架。

利用圆圈图来回忆已有知识,实现“K”阶段。

学生已学过一些能够用来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让他们完成圆圈图,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利用树型图来梳理和思考描述人物的各类形容词,实现“W”阶段。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形容词进行归类,再用树型图扩展更多形容词词汇,从不同方面来描述人物。

利用流程图来写一篇描述人物的文章框架,实现“L”阶段。在课堂最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来运用已学到的词汇,巩固已学知识。

以上就是通过将三个Thinking mps来运用于整个课堂的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用不同类型的Thinking maps,来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教学效率较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真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Thinking maps教学应用启示

1. 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水平选取适合的Thinking maps类型。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只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运算,不能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起来,从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则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他们可以完全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根据他们思维的特点选取合适的Thinking maps。

2. 教师应充分利用Thinking maps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主要是通过我们的大脑接收外界信息完成的,且80-9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我们的大脑在通过视觉获取这些信息时,若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呈现信息,信息更容易被我们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思维工具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使学生更易获得和内化知识。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制作Thinking maps并传授学生利用Thinking maps的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代替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更取决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中深刻体验不一样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学习的方法。

4.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来选取正确的Thinking maps类型。

不同层次或类型的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也会有差异,而Thinking maps的每一种类型的特点不同,因此,适用于不同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来选取正确的Thinking maps。

七、结语

思维工具的引入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Thinking maps可广泛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秉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致力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思维品质。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形成运用思维工具的意识,将多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灵活应用于课堂当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淑炜.运用Thinking maps提升高段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2017(3):20-22.

[2]申灵灵,罗立群.思维地图及其在美国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8-61.

[3]刘杨,李高峰,任媛媛. Circle Maps思维地图在美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93-95.

作者简介:谢春平(1994-),女,广东化州人,肇庆宣卿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