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在引经据典中成就语言大厦的“外美内实”

2024-10-19 00:00:00彭文斌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4年10期

江郎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峰,也是一位锁在深闺待人识的绝代佳人。如何写好这个地方?我选择了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传说逸闻、历史掌故、旖旎风光等,以“情”为线,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其绝世之美。其中,最突出的写作技法是引经据典。

写作,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写作者,要善于让文字说话,让语言讲故事。在《江郎有情》中,我用心穿针引线,引经据典,祈望筑起一座“外美内实”的语言大厦。

神话传说是第一个登台唱戏者。江郎山的得名,与江氏三兄弟有关。他们同时爱上了仙子,最终化为“三爿石”,“成就‘三石凌空拔地起,壁立千重刺破天’的壮观景象”。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他们用身体和时间写下了最动人的情书。”充满魅惑的传说,使作品飘萦着人间真情。

那个明代的“驴友”徐霞客随之登场。我写了他与江郎山的三次缘分,纸短情长,拳拳之心跃然文字间。我用这个名890871ab61a067b6acdd56e540c53fc329251ea228bdbd30356d017ba91fa08a人与江郎山交往的典故,从侧面写江郎山的雄奇高峻之美,写出了徐霞客“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的真诚率真。这些美与情,无不与主题相呼应。

自然山水总能感召文人爱美之心。瑰丽多姿的江郎山,令众多文人折腰。文中,我还引用了唐代白居易、张九龄和宋代胡仲弓、辛弃疾等人创作的诗歌,进一步展示江郎山的魅力和风采,也希望从文化层面解读江郎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于相互成全。同样,引用的诗文往往要起到点睛的作用,做到“浓妆淡抹总相宜”;切忌堆砌,使得这些诗文成为自己作品中的累赘。

我在作品结尾前,点出了辛弃疾写《江郎山和韵》的背景,该诗正是他在赴临安面见皇帝途中所作。江山如画,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报国无门,最终抱憾终老。写景状物,本为写人,由景及人,我发出这样的感言:“人本有情,情却无处安身;山本无情,却教人将情深植。”

概而言之,引经据典是写作者的一帖良方,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一妙药,可以医治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