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黄静子 执行\孙克艳
导语:
一块黑板,写尽一方世界;三尺讲台,说尽古往今来。“老师”只是一个平凡的称呼,却在平凡中完成不凡的使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如浩瀚星海,而一代又一代的师者犹如夜空中的北极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位可敬可爱的老师。他们持之以恒的奉献和付出,他们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的谆谆教导,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在不经意间,变成一簇明亮而温暖的火苗,照亮我们懵懂而迷茫的心。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给来过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所有老师,送上一句深深的问候:老师,您好!
故事一:
萤火微光,一生守护
我人生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叶连平
出生于1928年的叶连平已是将近百岁的老人。多年来,他一直清楚地记得,自己一生里最刻骨铭心的两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叶连平17岁那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叶连平因为贫困被迫辍学。辍学后,叶连平跟随父亲来到南京,在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在此期间的三年多里,勤奋好学的叶连平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年轻的叶连平不知道,命运已在此时埋下了伏笔,这将对他此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叶连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南京开办夜校,做群众扫盲工作。这项工作持续到1955年。1978年,叶连平在机缘巧合下再次登上了他热爱的三尺讲台,成为安徽和县卜陈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
由于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叶连平任职期间倾尽了心血。他任职后,在45天的时间里对48个学生进行了家访,苦口婆心地动员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学习,语重心长地规劝学生们要好好学习。正是因为这份执着与付出,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此后,叶连平多次放弃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一直在条件艰苦的乡村教书育人。
叶连平第二次流泪是在1991年,他退休的那天。那一天,63岁的叶连平捧着课本、参考书和两个他节省下来的黑板擦,将它们交到教导处。上交教具后,叶连平伏在桌子上哭得像个孩子,他无法压抑内心的热忱,他不想离开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和琅琅书声的校园和教室。
退休后,叶连平发现乡村的留守儿童无人管教学习,更没人辅导他们的功课,而且孩子们的英语基础都很薄弱。针对这一现象,叶连平在2000年将自己的家收拾出来,开办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用来辅导孩子们的功课。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无偿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和补习英语。
2000年以来,叶连平无偿辅导了1000多名学生,先后有100多名留守儿童在他家免费吃住。他花光了自己30多万元的积蓄,用来给孩子们买学具、图书和发放奖学金。每年春秋两季,叶连平还会自费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学习,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他对孩子们如此慷慨,对自己却极度吝啬,不少生活用品用了很多年仍不肯丢弃。因为他在坚守一个誓言: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孩子们念不起书。
叶连平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并培育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自己却甘为人梯,坚守在偏僻的乡村,蜗居在简陋甚至破旧的老屋里。正因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正因对乡村孩子们无私的奉献,叶连平被村民们视为“不灭的蜡烛”,是孩子们走出村庄的希望之光。
我要评论:
海子: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希望叶爷爷健康快乐。
金金:看新闻报道说,叶爷爷还打算死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院用于医疗研究,我真的哭了。
林北北:叶爷爷的事迹让我想到了我的老师。患癌化疗期间,他都坚持来学校为我们上课。那面色苍白、虚弱的样子,我永远忘不了。
故事二:神奇的魔法课堂
以前不爱听课的同学开始认真做笔记了,经常打瞌睡的同学也抬头看黑板了。这让我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夏振东
说起物理课和物理学习,不少同学都觉得发怵甚至痛苦不堪。枯燥的公式、抽象的理论,让许多同学一上物理课就好似在听天书。来自江西景德镇第十三中学的“90后”物理老师夏振东,用鲜活有创意的实验和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把物理课变成了“魔法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而他自己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魔法老师”。
在物理课堂上,夏振东身披黑色的巫师斗篷,手执顶端固定着特斯拉线圈的黑色法杖,高声念出了咒语:“以雷霆击碎黑暗!”紧接着,教室里的日光灯闪烁起来,法杖与日光灯间的电流清晰可见,“魔法”产生了。讲台下的学生们欢呼起来,“哇”声一片,掌声和欢呼声混在一起,学生们好似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法表演。
在夏振东老师的物理课堂上,类似这样的魔法表演还有很多。他手握闪电,他化身激光射手,他用电池点燃“地狱之火”,他在仙气缭绕中缓缓现身……夏振东的物理课成了学生们最为期待的课。在夏振东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热情经常被点燃,他们是那场特别表演的观众,更是参与者。
起初,刚执教物理课的夏振东也遭遇了许多老师所面临的困境。即使他竭尽全力去备课讲课,也没有让学生们喜爱上物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心不在焉,还有学生一上课就打瞌睡。这令夏振东很是困惑,物理原本是非常有趣的学科,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孩子们脑袋里的许多疑问也都能在物理中找出答案。那么为何物理老师讲得很疲惫,学生们却仍对物理课提不起兴趣来呢?
对许多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夏振东心想,若是能够改变物理课的教学方法,做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和课堂内容,使原本抽象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现象变得具体可见,甚至生动有趣,那么是否会改变课堂氛围呢?说干就干,夏振东开始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些课本之外的简单小实验。没想到课堂效果竟出人意料,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来了,成绩也提上来了。这让夏振东信心满满,他开始尝试更多更大胆的实验。
“隔空取物”“驯服闪电”“意念掰钢叉”“雷电法杖”“干冰升华”“用易拉罐模拟赛车声浪”……自2017年以来,夏振东已经设计了200多个实验。为了做好实验,他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搜寻材料和文献资料,反复设计实验步骤,使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安全有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曾经枯燥乏味的物理课变成了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夏振东的创意实验课也吸引了网络上数百万的“旁听生”,使很多学生受益匪浅。
热爱物理、热爱教育的夏振东说:“如果说物理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愿意做‘开窗户’的人。”夏振东的魔法课堂,打开了许多学生探索科学和世界的窗口。
我要评论:
一棵白菜:这是我的物理老师!是我的!哈哈哈哈!
呱呱叫:但凡我上初中那会儿有这样的物理老师,我物理也不至于考9分……
张大宇:知识以一种很魔幻的方式侵入了我的大脑……
晚安:这老师拖堂一个小时我都没有任何怨言。
那些好老师和与他们有关的书
1.蔡元培
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岁月里,爱国志士蔡元培逐渐认识到,只有提高民智,消除愚昧和无知,才能拯救内外交困的中国。
早在1898年,蔡元培在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时,便开始提倡新学。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推行新式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学术研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不拘一格广纳贤士……使北京大学成为时代思想的熔炉,进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他以一己之力带领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影响了整个时代和中华民族的教育方向。
蔡元培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教育救国理念,并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他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
书名:先生归来兮·蔡元培,以美育改变中国
作者:蔡元培、冯友兰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辑录了蔡元培涉及教育的经典论文,以及冯友兰、傅斯年等人回忆蔡元培的文章,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蔡元培从翰林名士到一代教育大家的传奇人生及成就。
2.叶圣陶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它的精神特质,也有独属于它的英雄人物,教育的创新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代里,教育界都会涌现出与时代气质相符的教育大家。他们是时代的鼓手,吹响了那个时代的号角;他们是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教育界开辟出新的天地。
2280f5a936b9047bb9dab7cae499555ae05eda8853227668a388009ccb0f90641.蔡元培
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岁月里,爱国志士蔡元培逐渐认识到,只有提高民智,消除愚昧和无知,才能拯救内外交困的中国。
早在1898年,蔡元培在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时,便开始提倡新学。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推行新式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学术研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不拘一格广纳贤士……使北京大学成为时代思想的熔炉,进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他以一己之力带领北京大学对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影响了整个时代,和中华民族的教育方向。
蔡元培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教育救国理念,并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他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
从18岁做乡镇小学教师开始,叶圣陶的一生几乎都和教育有关。
在任教期间,叶圣陶曾多次编写国文课本,进行教学改革。他注重德育、美育和课外实践,肯定课外阅读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在做编辑时,叶圣陶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青少年读物,不少作品成了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主持编写了第一套中小学教科书,主持草拟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他提议以“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开启了我国中小学依纲教学的历史,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叶圣陶还殷切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应用。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叶圣陶明确提出教师问题是教育问题的关键,要把师范教育作为“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等观点,呼吁注重教师素养的提高。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思想是全面而系统的,对中国的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叶老已逝,大师不朽!
书名:生命里的多重角色
作者:叶圣陶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汇集了叶圣陶有关如何“为人”“尽职”“处世”“精进不懈”等方面的论述和见解,共百余篇,皆是对人生不同角色的归纳和总结,文笔优美,雅俗共赏。
3.于漪
自22岁从教以来,于漪耕耘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已有70多个春秋。
多年来,于漪坚持教文育人。她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兼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她提出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在2001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她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提出了“三个制高点”和“三个瞄准”,将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和教学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70多年里,于漪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先后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带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青年教师。在教学之余,于漪写下了400多万字的教育专著,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并多次参与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审查。她的许多理论和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并推广,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培育学生到培养老师,从创新课堂教学到提炼教育理论,于漪将一生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上,她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她是人民的教育家。
书名:红烛于漪
作者:董少校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教文育人、关爱学生、撰文著书、管理学校、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光辉形象。
特别放映厅
一部好电影如同一本好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银幕中那些可爱的老师,在许多人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小编就来推荐三部与老师有关的电影。
《无负今日》
影片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产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影片中,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一代代师者的 “今日”,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不同时代的人皆有着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共鸣。
《老师,别哭》
影片讲述了女大学生贾思婷在乡村支教过程中,与5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从“不打不相识”到彼此支持、彼此关爱而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影片通过一件件贴近现实生活的小事,描绘出一幅幅满溢着人情味的暖心画卷,展现了老师与孩子们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体现了支教老师传递爱和希望的初心,从侧面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伟大可贵之处。
《老师·好》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偏僻山城,南宿一中的优秀教师苗宛秋用自己的方式征服了高一(3)班的“熊孩子”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在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中,苗宛秋逐渐展现出温情的一面,他的古道热肠也令孩子们暗自佩服。其实苗宛秋就是我们现实中无数老师的缩影,年少的我们或许会彷徨和犯错,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我们,这种温情会让我们铭记终生。
结语:
你还记得当年老师们的那些经典语录吗?“你们真的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我再讲两分钟……”“上了大学你们就自由了。”但我们的老师也会骄傲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学生。”是老师,以萤火之光,照亮了无数孩子光明的前路;是老师,以坚实的臂膀,托起了无数孩子的梦想;是老师,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