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出土唐代石雕佛塔刻铭构件

2024-10-18 00:00:00杜平
文物春秋 2024年4期

【关键词】石雕佛塔构件;刻铭;唐代;河北正定

【摘要】2001年春正定县南城门复建施工中,于残断土垣下出土一件唐代石雕佛塔刻铭构件,现入藏正定博物馆。该构件刻有发愿文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发愿文中载赵元贞于唐开元十六年(728)造一石佛塔,文中所涉慈因寺在地方史志中未有记载,故该石构件对于唐代佛塔形制、雕饰以及正定乃至河北地区佛教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春,在正定县南城门复建施工中,于残断土垣下出土一件唐代石雕佛塔刻铭构件。该刻铭构件现陈列于正定博物馆《正定石刻艺术展》展厅。

此佛塔构件系青石质,长方体,长44厘米,宽19厘米,高72厘米。正面中下部辟券门,外侧装饰火焰门。火焰门上方雕饰双目暴凸的兽面,二飞龙对称分置其左右。兽面口衔二龙内侧前爪;二龙龙体分别呈C形和反C形虬曲向上,龙首向外,龙尾向内,内侧后爪共托宝珠,外侧二爪自然悬垂。下部两侧门墩上各浮雕一护法金刚。二金刚面朝内,上身扭转向外,内侧手臂屈置腹前,外侧臂姿势不清,双足开立,袒身,仅腰系短裙。该构件以团块浮雕技法处理金刚胸腹、四肢,强健有力的肌肉清晰可见(封二,1)。构件背面未经打磨。

构件左侧面刻发愿文,部分字迹剥蚀,可识读151字(封二,2;图一,1)。录文如下。

由发愿文可知,赵元贞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刻造佛塔并合家供养,目的是“上为国王帝主,下为师僧父母、法界众生,永除三障”,此构件应为石塔塔体的一部分。

塔自东汉初年随佛教传入中国,直至唐代,多以方形为主。如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解村兴国寺塔其底层正面塔门装饰火焰门,门两侧各雕一金刚力士,与赵元贞造石塔构件相似,故可确定该构件为塔身底层正面石件。

由尺寸看,赵元贞所造塔为小型塔,因上层塔体缺失,具体层级不可知,推测应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从构件的形制及刻铭分析,其塔身底层也应与博野县解村兴国寺塔一样,由四块石材拼合而成。这种小型方塔一般为供于寺院殿宇中的供养塔,根据发愿文推测,该塔应供奉于慈因寺内。查阅地方志资料,未找到慈因寺相关内容。

该佛塔构件由赵元贞造于唐开元十六年(728),虽仅为小型方塔塔身底层的一部分,但有明确纪年,为正定地区出土石质文物中所仅见,且文中所涉慈因寺在地方史志中失载,故其对于唐代佛塔形制、雕饰以及正定乃至河北地区佛教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拓片由樊瑞平同志提供)

〔编辑:刘恒佳;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