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杨播家族;普泰之难;北魏末年;历史书写
【摘要】杨播家族是北魏时期关中豪族,《魏书》等史籍对其多有著录。近年来,杨播家族成员如杨播弟杨椿、杨津,侄杨逸、杨遵智等人墓志陆续出土和公布,为研究其家族世系、政治表现等提供了新的史料。通过对杨播家族成员墓志及相关史料的梳理,详细考述了普泰元年(531)尔朱氏诛杀杨播家族即所谓“普泰之难”发生的时间及发展脉络,揭示了普泰之难发生的复杂原因。墓志内容与史传资料中对普泰之难及杨播家族记载的差异性,反映了北魏末年至北齐时期各方势力在政治权力角逐过程中的此消彼长。
杨播家族乃关中豪族,地位显赫、人才辈出,其家族成员多是北魏末年至北齐时期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杨播家族成员墓志的陆续出土和公布,为学界研究其家族世系、政治表现以及北魏末年社会发展动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1—8],但在前辈学者的研究中,对于北魏普泰元年(531)杨播家族遭遇屠杀一事鲜有涉及。该事件是杨播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研究北魏末年世家大族播迁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试以杨播家族墓志为核心,结合相关史料,就杨播家族遇害始末和与此相关的历史书写等问题进行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北魏永安三年(530),杨侃于洛阳参与了孝庄帝密谋诱杀尔朱荣的计划,《魏书》载:“庄帝将图尔朱荣也,侃与其内弟李晞、城阳王徽、侍中李彧等,咸预密谋。”[9]1404“(九月)戊戌,帝杀荣、天穆于明光殿,及荣子仪同三司菩提。”[14]尔朱荣死后,尔朱兆带兵攻占洛阳,“尔朱兆之入洛也,侃时休沐,遂得潜窜,归于华阴”[9]1404。随后,在其姻亲韦义远及族人的劝说下,杨侃轻信了尔朱天光将恕其罪的承诺,只身前往长安,旋即被杀[9]1404。杨侃墓志载其“以普泰元年六月廿八日遇害于长安,时年卌有四”,与《魏书》所记死于普泰元年(531)七月不同。
《资治通鉴·梁纪》载,普泰元年(531)七月,“尔朱世隆诬奏杨氏谋反,请收治之,魏主不许;世隆苦请,帝不得已,命有司检按以闻。壬申夜,世隆遣兵围津第,天光亦遣兵掩椿家于华阴,东西之族无少长皆杀之,籍没其家”[15]4903。然而,根据死于华阴的杨椿、杨昱父子的墓志可知,其死亡时间为六月二十九日,即杨侃于长安罹难的次日。也就是说,华阴诸杨惨遭屠杀应早有预谋,自杨侃被杀之时起,杨播一族的命运即已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在尔朱世隆上奏节闵帝之前,华阴诸杨就已罹难,尔朱世隆请求彻查杨氏谋反之举只是为合法化其屠杀行为而已。受尔朱集团胁迫的节闵帝[16]亦无力阻止尔朱氏的暴行。又据在洛阳罹难的杨顺、杨仲宣、杨津、杨遁、杨叔贞等人墓志所记,可知众人死亡时间为七月四日,稍晚于华阴诸杨。另据《元馗墓志》:“君(元馗)杨氏之甥也。及太保(杨椿)遇害关右,君亦滥同其祸。于时朝野莫不痛惜。以普泰元年(531)六月廿九日卒于华阴,时年十七……以太昌元年(532)岁次壬子冬十有一月辛卯朔十九日己酉葬于斯原。”可以看出,尔朱氏对屠杀对象根本不作甄别,凡杨播一系几无幸免,就连其时恰在华阴的元馗也因与杨椿的甥舅关系而枉死。
在外地任职的杨氏成员在这场屠杀中也未能幸免。据杨逸墓志,其“普泰元年七月十三日薨于州治,时年卅二”。杨逸父杨津为杨播之弟,官至司空、侍中[9]1416—1420。作为官宦子弟,杨逸以员外郎释褐,获华阴县男爵,后随父平定杜洛周、葛荣叛乱,屡次迁转。与其他死于普泰之难的杨氏不同,杨逸终于光州州治。光州,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州治掖城,即今山东省莱州市[17,18]。《魏书》载:“及其家祸,尔朱仲远遣使于州害之(杨逸)。”[9]1422尔朱天光发动对杨氏一族的清剿时,杨逸正于远离政治核心区的光州担任刺史,但仅在洛阳诸杨罹难的9天后,尔朱仲远就令人于光州将其杀害。
与杨逸情况相似的杨氏族人还有杨昱之子杨孝邕和杨逸三弟杨遵智。据杨孝邕墓志,知其为杨椿之孙、杨昱之子,官至员外常侍,“春秋卅有四,以普泰二年(532)三月一日遇害于洛阳”。又据杨遵智墓志,知其以太尉行参军起家,“转宁远将军、员外常侍,迁镇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将军”,“普泰二年(532)四月一日遇害于晋阳,时年廿有三”。与《魏书·杨遵智传》中“在晋阳,为尔朱兆所害”的记载相符[9]1422。杨孝邕和杨遵智被害时,距其他杨播家族成员遇害已近一年。时尔朱兆驻守晋阳,高欢打败尔朱天光、攻占邺城,尔朱集团已危在旦夕,但尔朱氏对杨播家族的清剿,从普泰元年(531)六月起至普泰二年(532)四月间未曾停止。从诸杨墓志所记种种可以看出,尔朱氏与杨播一族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以至于尔朱氏在其势末之时仍未停止对杨氏的屠杀,这些矛盾应该就是普泰之难爆发的原因。
杨播家族墓志多追其先世于东汉太尉杨震,但也有学者指出,杨播家族并不是汉晋高门弘农杨氏的后裔,而是出于河北的一支杨氏,于北魏定都洛阳后方迁居华阴。在孝文帝“定姓族”的政策背景下,他们通过攀附先世、杜撰先祖、伪冒士籍等方式,将自己塑造成弘农杨氏的正宗,一边在政权中枢苦心经营,一边与地方社会重建联系,成为北魏士族集团中的一员[6,7]。
杨氏家族在北魏朝廷中享有盛誉,家族成员多担任要职,“魏杨播及弟椿、津皆有名德。播刚毅,椿、津谦恭,家世孝友,缌服同爨,男女百口,人无间言。椿、津皆至三公,一门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15]4902。杨氏被诛后,“帝惋怅久之,不言而已,朝野闻之,无不痛愤”[15]4903。王庆卫在总结杨氏传家特性时也指出,杨氏家族除了具有重视礼法、艺能和品德修养的传统士族特征外,还保持了文武并重的特点,正是这些因素,使杨氏家族长盛不衰[19]。反观正史对尔朱氏的评价,却几乎都是负面的。尔朱氏以镇压边民起义起家,短时间内凭借军功获得政治地位的攀升,掌控朝政,与世家大族相比,他们不但没有出色的执政才能、牢固的政治根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还因在河阴之变中的滥杀行为促使胡汉贵族以孝庄帝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捍卫贵族政权、反对尔朱集团的势力,杨播家族就在这股势力之中[20]。
杨氏在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始终保持着维护皇帝统治权威的政治取向,杨津、杨逸父子即是如此。孝昌年间(525—527),杨津在镇压杜洛周、葛荣起义的过程中先后为两人所执,终未变节。永安二年(529),元颢之乱平定后,“津乃入宿殿中,扫洒宫掖,遣第二子逸封闭府库,各全防守”[9]1419,又至邙山迎接皇帝归来,对皇权表现出极高的忠诚。虽然杨津在河北与杜、葛叛军周旋之时,杨逸曾“请使于尔朱荣,征师赴救”[9]1420,但却在武泰元年(528)河阴之变前后不顾孝庄帝与尔朱荣的尴尬关系,独自前往河阳侍奉孝庄帝,“及朝士滥祸,帝益忧怖,诏逸昼夜陪侍,数日之内,常寝宿于御床前。帝曾夜中谓逸曰:‘昨来,举目唯见异人,赖得卿,差以自慰’”[9]1421。杨逸对孝庄帝的追随,使其在河阴之变中保全了自己,也彰显了其家族重视社会伦理的门风,却难免不使曾举兵救援杨津的尔朱荣产生背叛之感,也为此后的普泰之难埋下了伏笔。杨播家族在北魏朝廷中的声望,以及他们与尔朱集团政治上的对立,成为其被害的直接原因。
总之,杨播家族累世清流的士族身份和尔朱集团穷兵黩武的负面形象构成了天然的矛盾,在尔朱氏擅权的背景下,杨播家族又深度参与了捍卫皇权统治的行动,站到了尔朱氏的对立面,直接导致了普泰之难的发生。此外,杨播家族在华阴地区的强大势力,以及多年来在地方任职所积累的政绩、军功已然使其成为尔朱氏巩固霸权的障碍。通过普泰之难诛杀杨播一族,尔朱氏得以彻底铲除杨氏在华阴的根基,消除其统治的真空地带,打击了元氏与汉人官僚集团的政治同盟,进一步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控制。
勾稽杨播家族墓志及相关史籍,可以看到两者在杨播家族的历史书写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相关史料的不同取舍上。杨顺、杨仲宣父子的正史和墓志记载的差异尤为明显。《魏书·杨顺传》载:“(杨顺以)预立庄帝之功,封三门县开国公,食邑七百户。出为平北将军、冀州刺史,寻进号抚军将军。罢州还,遇害,年六十五。”[9]1415依《魏书》所记,杨顺仅历平北将军、冀州刺史等。然根据杨顺墓志,杨顺于冀州刺史后又历任天柱府长史、征东将军、右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等官职。这种墓志所载官职多于正史传记的情况,同样可见于其子杨仲宣史传及墓志中。杨仲宣墓志记载的征虏将军、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等官衔均不见于史传[9]1415—1416。之所以史传与墓志有如此差异,罗新、叶炜认为,正史杨顺、杨仲宣父子传失载的官职应得自尔朱荣入洛以后,这些尔朱荣时期的官职失载于正史并非偶然,而是魏末(太昌以后)整顿史传时特意安排的,意在否定尔朱荣柄政的合法性[25]147。这样解释不无道理,但并非所有杨播家族成员的史传记载皆与墓志所记有异。以杨津为例,《魏书·杨津传》与其墓志均详细记载了自葛荣战败后至元颢被诛时杨津所任官职,包括吏部尚书、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中军大都督、司空、侍中等[9]1419,志、传记载相同。这一时期,正是尔朱荣完全掌控北魏朝政之时,但《魏书·杨津传》并未隐去杨津在这段时间的宦历。这种史传与墓志记载时而相符、时而相异的情况,似乎也反映出《魏书》撰修原则并不统一。《魏书》记载元颢反叛入洛、孝庄帝北逃期间杨津所任官职,或意在认可杨津对孝庄帝正统地位的维护,否定元颢降梁称帝、引兵攻占洛阳的叛国行为。但此事同样发生于尔朱荣掌权时期,且反叛的元颢也终被尔朱荣所败。所以,《魏书》无法既否定尔朱荣柄政的合法性,又无视其在镇压元颢反叛、维护北魏政权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故而导致史书撰修原则无法自洽。
普泰之难中,杨播一支子孙几乎全部殒命,仅杨津子杨愔及其“二弟一妹及兄孙女数人”[26]456幸免于难。后杨愔辗转投靠高欢,“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赞扬兴运,陈诉家惑,言辞哀庄,涕泗横集,神武为之改容”[26]454—455,后因在普泰二年(532)的韩陵之战中表现英勇,获得了同僚的赞赏,逐渐成为高欢阵营中的重要人物。因为出身世家大族,杨愔始终抱有在政权中行使其贵族特权的希望,但这种特权的实现和维持,依然需要得到高欢这样的军阀力量的支持[27]。在高欢打败尔朱集团后不久,杨愔便请求高欢为其家人平反、迁葬:“顷之,表请解职还葬。一门之内,赠太师、太傅、丞相、大将军者二人,太尉、录尚书及中书令者三人,仆射、尚书者五人,刺史、太守者二十余人。追荣之盛,古今未之有也。及丧柩进发,吉凶仪卫亘二十余里,会葬者将万人。是日隆冬盛寒,风雪严厚,愔跣步号哭,见者无不哀之。”[26]455高欢控制下的北魏朝廷给予杨氏死难者的赠官品阶达到了“古今未之有也”的程度,“隆冬盛寒,风雪严厚”所展现的葬礼场景,也可与前述死于普泰之难的诸杨墓志中“太昌元年(532)十一月十九日”的埋葬时间相对应。此外,杨逸墓志中“摧诡窃柄,忠贤见疾,淫刑遂往,首领无归”的描述,以及杨侃、杨遁、杨幼才等墓志中完全相同的“国难未夷,权归胡羯,淫刑所及,先在忠贞”等词句,都表现出墓志制作者对尔朱氏暴政导致家门不幸的愤怒与无奈,也从墓志行文的角度证明了这批墓志制作时间和制作背景的一致性。结合杨氏死难者获得高规格抚恤的情况及诸杨墓志的内容,可以推测该批墓志的制作应是高欢集团拉拢以杨氏家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手段,目的是巩固其代表的新军阀集团与士族之间的同盟,取尔朱氏而代之,进一步掌控政权。
普泰之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既是尔朱集团对杨氏家族成员参与诛杀尔朱荣的报复,也是尔朱氏继诛杀孝庄帝后,与胡汉贵族同盟的再次对抗。这场屠杀,使在河阴之变中幸存下来的杨播家族失去了政治资本和经营已久的华阴,反映出尔朱氏对世家大族的忌惮和争取更大统治区域的野心。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普泰之难前后的杨氏一族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种历史书写的差异也反映了北魏末年至北齐时期各方势力在政治权力角逐过程中的此消彼长。
————————
[1]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5).
[2]王庆卫.新见北魏《杨椿墓志》考[G]//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0—248.
[3]王庆卫,王煊.新见北魏《杨津墓志》考[G]//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第十四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6.
[4]李文才,俞钰培.北魏杨播家族研究[G]//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北朝研究:第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7—116.
[5]田中由起子.弘農楊氏系図[G]//駿台史学会.駿台史学:第144号:弘農(華陰)楊氏をめぐる総合研究.駿台史学会,2012:1-16.
[6]尹波涛.北魏时期杨播家族建构祖先谱系过程初探:以墓志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13(4).
[7]黄桢.制造乡里:北魏后期的弘农习仙里杨氏[G]//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三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55—276.
[8]郭伟涛.论北魏杨播、杨钧家族祖先谱系的构建:兼及隋唐弘农杨氏相关问题[J].中华文史论丛,2017(4).
[9]魏收.魏书:卷五八:杨播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第1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81.
[11]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7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8.
[12]王连龙.南北朝墓志集成: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13]赵君平,赵文成.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第1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36.
[14]魏收.魏书:卷一〇:孝庄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313.
[1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6]魏收.魏书:卷一一:前废帝广陵王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7:323—324.
[17]魏收.魏书:卷一〇六中:地形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2017:2768.
[1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48—49.
[19]王庆卫,王煊.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心[C]//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第十一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68.
[20]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M].马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211—212.
[21]魏收.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1803.
[2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四:梁纪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1:4861.
[23]魏收.魏书:卷七五:尔朱天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1810.
[24]窪添庆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M].赵立新,凃宗呈,胡云薇,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401—404.
[2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6]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7]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李济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72.
[28]魏收.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1784—1785.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