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10-18 00:00:00贾力维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4年4期

摘要:对智慧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进行梳理,对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概念内涵进行辨析,结合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认为职业教育进行智慧型人才培养可从智慧学习空间、教法智慧、智慧评估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智慧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4-032-05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具有代表性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应用,一方面对教育领域形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据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有5 000 多万人,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到2025 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 000 万人。以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质量升级迫在眉睫。随着以技术赋能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教育形态被催化发展,“智慧教育”不仅逐渐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热词,也被认为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智慧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二、智慧型人才培养的逻辑

(一)理论逻辑———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智慧教育

1.智慧教育含义溯源

关于智慧的含义,普遍的理解是一种“聪明的”“善思考的”思维能力。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离不开基础知识技能的必要支持,但更强调“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可见,智慧是一种属于人类生命的思维力,是人类生命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当前层出不穷的类人人工智能相比,人工智能所拥有的不是智慧,而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智能”,人类的智慧更加强调缄默知识、价值观的认识和创造力。

关于何为智慧教育,学界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技术取向的智慧教育———从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的领域内研究“智慧教育”,即通过信息技术等教育方式的改变使教学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实现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概括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融合:与学生学习相融合,提高学习个性化;与教师教学融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校治理相结合,提高校园信息化和治理现代化水平。这种思路可以追溯到IBM 总裁兼CEO 彭明盛于2008 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他认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为: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系统、文化和资源的全球整合以及教育在21 世纪经济中的关键作用[2]。而另一种是价值取向的智慧教育———把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来进行研究,致力于启迪人的智慧、培养有智慧的人。这种思路来源于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思考。

第一种取向的智慧教育研究体量大,成果多,是科学技术发展之于教育领域的反应,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抓手,其核心是技术赋能教育。这种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智能技术手段与教育的融合, 侧重教育方式的变革,因此经常与“智能教育”混淆。第二种取向的智慧教育有着更久远的缘起、更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更宏大的研究视野和更为崇高的价值使命,超越了技术与现实需求,从哲学高度探究了人、智慧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最终指向教育的终极宗旨———培养人。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智慧教育,不是单纯通过技术赋能优化教育过程而实现的智能教育,而是一种更高阶的关于人类智慧的培养,是在智能化的教育过程中,利用技术使用更智慧的教学方法、应用更智慧的教育理念等最终实现培养人———智慧人的目的。

2.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辨析———“道”与“器”

自“智慧地球”的理念被提出并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智慧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教育”,被异化为嵌入了智能技术的教育。诚然,智慧教育必是人机协同的教育,绝非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技术产物,也绝非以现代技术使用多少来判断是否实现了智慧教育,而是人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教育,通过智能技术帮助人类有效应对当前教育难题,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道—法—术—器”四个层级,其中“道”为理念,为精神,“器”为条件,为技术。《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智能教育是技术嵌入的教育,是智慧教育的“器”。只是智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指向的始终是“智慧的人”的培养,即指向人的思维、人的意识,是人类生命的主体地位,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技术提供给学校教育更具智慧的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校园,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服务,丰富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最终实现“智慧”的生活。这是智慧教育的“道”。

3.智慧型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溯源

当前的智慧型人才培养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新鲜事物,前人论述中早有提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怀特海的智慧教育观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理念。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及相关著述中深刻阐述了智慧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积极的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如果教育只是传授知识就是最大的失败,如果知识只是被接受,没有经过经验或实践的验证,没有在学生的大脑里融会贯通,就是“呆滞的思想”,或没有活力的概念[3]。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智慧,智慧不是为了获得功利性享受的手段,而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是人生自我实现与获得幸福的保障[4]。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智慧人”。怀特海的智慧教育观是一种以培养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反对“呆滞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采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知识、经验和智慧之大成,提出“大成智慧教育”,“不但要理工结合,还要理工加社会科学”,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某个学科领域。

(二)现实逻辑———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挑战

1.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亟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当前生产方式与工作组织模式的变化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规格要求逐步提升,市场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服务生产一线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速率的加快促使社会生产方式更新迅速,行业更迭周期大为缩短,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力、适应性要求将大大提高。

2.在线教育兴起,对职业教育形成冲击

根据前瞻研究院《2019 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纯在线教育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在各个细分领域全面开花。在线教育的兴起势必引发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手机、平板等移动端成为受教育的另一主要渠道,硬件条件的持续升级为超越课堂空间的学习提供了基础,而且一些互动技术的逐渐成熟满足了学生对于师生互动答疑等的基本要求,付费知识网站的丰富打破学习内容的瓶颈和学校的知识垄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能够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教育。

3.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困境

随着一块块电子屏幕、一条条网线长大的新一代学习者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数字原住民呈现出“伴随技术成长”“善于多任务处理”“依赖图像学习交流”“喜欢即时满足和奖励”四大显著特征[5]。“数字原住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交流,社交网络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虚拟世界的便捷、快速、社交面广代替了面对面交流的价值。在获取知识的内容上,这些“数字原住民”易被智能算法个性化推送的即时满足和即时反馈信息所吸引,而教育具有延时性和长期性,无法给予学生即时的满足感,导致学习者无法深度学习。

三、“智慧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具备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为人,智慧教育提倡要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预见性,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和适应力。因此我们强调的理性思维,是一种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立的“智慧理性”,一种自由精神和上下求索的求真精神。当前的社会需求不断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各类技术快速更新迭代,这需要职业教育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具备能够使用技术的同时超越技术、具备设计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科技革命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无一不是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不同行业领域之间跨界组成新的科技创新,不同制造岗位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单一技术已无法再取得重大突破。当前的技术发展使得就业市场呈现高度交叉复合的特征,例如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单一知识技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和技术突破创新,因此需要职业教育兼顾职业市场岗位发展的需求,使人才具备多元复合的技能,满足市场对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人格健全的通识型人才

尽管未来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能进行复杂的人际沟通、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爱与热情、艺术审美力等是人所特有的能力,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职业教育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坚持“德技并修”,重视人格养成,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四、职业教育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智慧学习空间的打造和使用

1.推动职业教育元宇宙场景落地应用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元宇宙逐渐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教育元宇宙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技术赋能的智慧教育需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习空间,将个性化、定制化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学习空间也可以通过无边界性的元宇宙组建起来。在具有无限延展可能性的元宇宙一虚拟学习空间里,教师传授的知识可以变为更直观的表达,实验实训场所直接变为真实生产场景,创设一个属于职业教育的智慧学习空间。在元宇宙打造的虚拟教育学空间中,原有的教育生态被打破,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特点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角色变为协调者、组织者甚至在空间中被隐去变为背景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教学空间中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能衍生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交往链,让学生享受一种职业多重身份的体验。教育元宇宙是智慧学习空间的终极想象,但最终实现还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经费投入。

2.混合教学空间

随着5G 时代的来临,“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计划的大力推进,超高速网络技术为虚拟教学空间创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在教育元宇宙正式实现之前,职业教育可逐步实现桌面式虚拟现实学习空间,随后可打造通过穿戴式设备实现的感知沉浸式智慧学习空间,让学生体验真实任务环境,同时对于操作性教学内容能够实现随时推倒重来,存储操作记忆随时提取,各类教学资源库实时更新,便于个性化和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智慧学习空间,职业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做好智慧学习空间产品配置,及时配备课堂全息屏幕、3D 投影、VR 眼镜、AR 终端、智能平板等,通过技术打造虚拟空间,将真实工厂、真实智能制造生产线或真实企业、真实舱内环境搬到课堂上,改变传统课堂布局。

(二)打破传统职业教学形态,发挥教法智慧

1.精准教学

无论技术嵌入的教学方式有多少,学生始终占据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精准教学是当前智慧教育回应生命主体价值诉求、学生个性化需求、学习定制化渴望的重要方式。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教育资源,事先推送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了解,在课上借助即时信息通讯技术与学生多网融合,通过无线投屏、电子白板、在线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总量扩容。结合智慧教学空间的使用进行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周+实训周+实习周的教学生态,将课堂与实训结合起来,知识传授后马上进行实操练习,随后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产场景体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模拟多感官体验的交互效果完成互动与交流,教师随时讲解与指导。模块结束后,对所有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电子笔记、操作数据等一人一库上传到个人云端,让学生随时查看和修改。

2.转识成智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并应用于课堂中,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交互教学等方式逐渐被使用,而智能技术不断被应用在教育领域。这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的智慧课堂,可以改变过去知识“灌输”的模式,通过不断地“去教师中心化”最终实现“学习者中心”,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创新课堂交互新生机。

创新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而如果没有将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智慧,单纯的知识倾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灌输,就会造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误区。知识必须是活的、流动的才有意义。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知识,否则也谈不上智慧。教师在使用智能技术之前充分做好预设,以理解为出发点,做好知识内化,转识成智,让学生在知识累积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人机协作、人机融合,使用数据、利用数据,同时感受学生微妙情感变化,感受学生思维的接受程度,及时进行内容调整,这是目前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发挥作为教师的教育智慧。

(三)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慧实训

学生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训资源的短缺和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现阶段职业教育实训仍停留在基本操作与技巧培训层面,实训场地的容错性、个性化程度低。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智慧实训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叠加,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和传感器,结合大数据技术收集与分析运行历史等数据,在虚拟教学空间完成多学科、多尺度、多物理量的仿真映射,搭建实操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虚拟仿真实习与专业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完整操作流程,允许学生在虚拟仿真空间不断试错,最终形成带有个人特质的高阶技术技能技巧。

(四)建立智慧评价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做好智慧评估

1.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测评精准化、立体化

大数据是以体量巨大(灾燥造怎皂藻)、类型繁多(灾葬则蚤藻贼赠)、存取速度快(灾藻造燥糟蚤贼赠)、价值密度低(灾葬造怎藻)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职业教育评价可以做到动态性、过程性、多向性,教学与学习进行同步测量和收集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反馈给师生,以学生的多方面表现作为评价要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时数据改进教学方式和进度,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立体。

2.区块链技术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教育评估体系

区块链是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被称为“最有潜力出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其通过对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分布式存储、时间戳、智能合约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具有透明可信、安全防篡改、多中心、可追溯、自动执行等优势,更适合运用在教育评估中,形成安全可靠的教育评估体系。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教育评估中,不但能够驱动教育评估主体多元化,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动态的评估内容,还能够做到全控场域无损采集大量可靠数据,将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竞赛项目、职业资格证书、实习经历、教师评价等数据记录在内形成完整数据库,从而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一体化,便于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记录且长期保存,且方便在就业时供用人单位筛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9.

[2]Jim Rudd et al.(2009).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2012-09-09].http://www.redbooks.ibm.com/ redpapers/pdfs/redp4564.pdf.

[3]( 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援教育的目的[M]援庄莲平,王立中,译援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35.

[4]陈理宣,温友珺,舒梦,怀特海智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3):44.

[5]徐顺,杨浩,朱莎.数字原住民是合格的数字公民?———兼论数字公民素养的提升[J].中国远程教育,2021(09):8-15+76.

编辑朱荣华

此文为2022 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智慧教育的价值尺度及应用限度研究”(项目编号:Y202250691)与2023 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KT2023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