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整合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多种先进理念,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PDCA 循环、OBE 理论等提出了一套全新的“5W1H”模型。该模型重点围绕5 个维度:保障目标(Why)、保障主体(宰澡燥)、保障内容(宰澡葬贼)、保障场域(憎澡藻则藻)、保障周期(憎澡藻灶),保障机制(匀燥憎)构建而成。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W1H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4-004-07
一、引言
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简单脑力劳动和程序化工作的替代正在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国应对这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抉择。这也将倒逼我国增强调整人才需求结构的决心,加大高水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攻克制约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文件指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大多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模式演绎出的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教学质量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结构要素及运行机制等缺乏深入研究,难以构建出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征和需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学术研究述评
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史来看,我国学术界开展关注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有学者提出“工科本科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90 年代有学者认为,“应用型的提出,是对传统本科教育反思后的现实追求。传统本科教学脱离实践。”。21 世纪以来,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逐渐增多。2020 年潘懋元先生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面向地方和教学为主。刘文华,夏建国等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学术界主要研究的问题聚焦于三个方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体系所处的位置来讲,其发展推动了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连通的层次体系,做到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间的紧密衔接[2]。从学术形态和学术范式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的是应用的学术,关注知识的应用与价值[3]。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产教融合问题
在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呈现出系统性思维的特色;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表现出复杂性思维的特点;在校企文化建设上,反映出伦理性思维。通过先进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水平[4]。汤正华,谢金楼立足于常州工学院实际情况,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实践需从构建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优化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确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实践[5]。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
徐立清指出人才培养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为避免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出现“走样”情况,地方高校应当依据“多主体参与、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建立课程准入、信息公开以及质量评价机制,从而确保标准能够逐级达成[6]。翁伟斌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之中,呈现出文化性、社会性、自主性[7]。石忠主张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定位必须依据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教育和社会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展开思考。坚持将质量作为根本,坚守住类型属性,彰显特色性,立足终身学习,突出可持续性[8]。
三、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应用型”强调教育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意味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都应着眼于学生将来在职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在这一背景下,“质量”成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即教育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标准。而“教学质量”更加聚焦教育过程本身,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以及教学服务的及时性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系列为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或超越标准的的策略、程序和措施的总和。它通过系统的规划、实施、监控和评估等环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突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学以致用,通过持续的内外部评价以及反馈机制,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1.目标导向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明确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的各项措施和机制均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9]。
2.行业需求的紧密贴合性
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变化,将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职业要求融入高校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中[10]。
3“.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11]。
4.多元评价主体参与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还广泛吸纳学生、行业、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12]。
5.强调实践教学质量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配备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
6.内外部质量保障的联动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着重内部自我评价与外部评审的协同运作,不但关注校内的教学管理及质量自我评估,还重视行业、企业及第三方的介入和评价,以此保障教学质量评价的全方位与公平公正性[14]。
四、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
整体是由若干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一组指标组建而成,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逐层递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二)科学化原则
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并契合实际的。从顶层设计到教学投入保障机制、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到技术指标设计与检验、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等各项措施与运行机制均要科学、可行、运行平稳。
(三)特色化原则
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特点和状况,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引领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扎实施行自我评估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繁杂-精简”平衡原则
质量保障并非无所不包,它无法涵盖高校全部教学环节与各项管理活动。同时,教学内部质量评估与保障不能仅仅被视为高校的一项管理职能,且将内部质保活动弱化为外部质量保障的前期阶段的观点是错误的。本研究认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在繁杂与精简之间找到平衡,不走极端。
五、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W1H”模型的构建
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想要具有实操性,必须探寻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本研究主张重点围绕5 个维度:保障目标(Why)、保障主体(Who)、保障内容(What)、保障场域(where)、保障周期(when),保障机制(How)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
(一)保障目标与标准(Why)
第二届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论坛(QAF)从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定义。一方面,它将质量保障看作一个机制,其首要目标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这突出了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论坛指出质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管制。这种管制的作用在于确保高校达到最基本的办学要求,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接受来自政府及学生或经费提供者的问责[15]。这意味着高校需要对其教育质量和资源使用情况负责,向各方展示其在保障学生学习方面的成效。
在应用型高校保障体系中,保障目标与标准是关键。保障目标旨在深化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6]。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应围绕学生最终应达到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展开。通过明确这些成果目标,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标准是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衡量尺度。合格评估归属于认证模式的评估类型,高校起码要达到国家统一的标准。因此“国标”是基本依据。从审核评估视角看,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各高校应制定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质量标准[17]。总之,保障标准则是为了规范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确保高校的教育水平符合既定要求。
(二)保障主体(Who)
应用型高校保障体系的保障主体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协同的体系,各主体共同努力,确保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多元主体应包括高校管理部门人员、教师、学生、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产学研合作者、第三方以及社会公众力量等。
从不同功能和作用划分保障主体。行政管理主体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和制度;教师主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地实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全程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人单位、产学研合作者等社会主体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资金支持、科研项目和就业机会等资源,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行业协会、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环节,为高校提供行业指导和支持;第三方评审机构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帮助高校了解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高校提供改进建议和方向,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社会公众力量通过舆论监督,促使高校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从不同层次划分保障主体,建立“学校-学院-系”三级保障组织结构。学校层面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学校层面机构负责从宏观层面制定教学质量保障政策、标准制定与组织管理,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控。中观层面学院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遵守学校的工作部署。如专业评估、本科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评估和建设,监督和指导本学院教师的教学活动,收集和分析本学院的教学质量数据,为学校质量保障委员会提供反馈;系层面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员,负责系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监控系内教师的教学过程、组织开展系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反馈本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整改。通过这种“学校-学院-系”三级保障组织结构,高校可以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到底层的教学质量保障网络。每一级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确保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关键问题是学术人员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行政管理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18]。这必然导致外行管理内行,导致学者不敢尝试新的研究方向,抑制学术创新、行政指令优先于学术标准、官僚作风盛行、导致学术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在构建时应采取一种学术主导下的行政执行以及权力与执行的分合策略[19]。一方面,要突出学术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和实效性。学术方面的最高权力组织,如学术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教学、科研的学术标准和政策,提出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而最高行政管理执行机构,如教务处、科研处等,则负责将这些学术标准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措施,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在组织结构上清楚地分开,但在人员组成上又有一定的重叠。通常在人员构成上还应包括一些执行机构的校领导,这种人员重叠的方式有助于加强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执行机构对政策和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力度。
(三)保障内容(What)
根据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常态性和特定性,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内容分为日常保障和专项保障两方面。
日常保障内容涵盖教学工作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资源维护等。日常保障首先体现在教学的常规管理当中。这包括课程的编排、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学资源的配置等。通过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活动运行平稳有序。其次,日常保障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监控。它涉及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教材使用情况、教学档案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和评估。校、院二级督导须对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课堂教学听课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并予以指导,整改后再复核,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第三,教学资源维护是日常保障的重要支撑。这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维护、教学设备、软件等更新与维护工作。
专项保障内容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发展培训、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等方面。专项保障内容首先着力点应该在专业与课程的评估上。通过定期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评估,了解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专业进行整改和优化,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发展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专项保障。而专项保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的关键环节则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20]。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四)Where(保障场域)
在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场域中,学校内部和校企合作的外部实践基地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1]。
在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场域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上。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学校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再次,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的外部实践基地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场域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上。(1)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目标、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成长。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将工匠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邀请行业内的工匠大师、技术能手进校园,与学生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心路历程,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2)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学校应与企业保持良好关系,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学校主抓理论教学与基础技能培育,企业负责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经过校企的紧密合作,德国职业教育成效显著,培育了众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应用型高校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可参考德国“双元制”模式。学校除定期对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外,还应明确合作框架与协议,内容详细规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具体安排和要求。(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管和评估。一是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要求紧密对接。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二是构建以行业、企业参与为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纳入评价范围。采用企业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校外企业实践课程监测纳入校、院二级督导专项质量监控内容中。三是对于在企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及时给学生的实践成果做出评价和反馈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
(五)保障周期(When)
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保障周期应贯穿从起点到毕业跟踪全过程的质量保障,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周期中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实施全流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包括起点招生到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毕业设计再到毕业生就业跟踪等各个阶段。(1)起点阶段包括招生环节和入学教育。首先应制定明确的招生标准和选拔机制,通过招生宣传、咨询等渠道,向考生和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强他们对学校的信任感;为新生提供全面的入学教育,包括专业介绍、学校规章制度、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2)在教学过程实施阶段,首先是专业设计、课程设置与更新。定期进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预警,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前瞻性。其次注重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第三,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实时监控评估。(3)在毕业阶段,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毕业设计指导,帮助他们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的选题,强化过程监控与成果评估,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4)在就业阶段,建立毕业生跟踪和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评价以及职业发展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和优化。
(六)保障机制(How)
(1)计划(Plan)阶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为核心,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目标和规划。结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标准和要求,为后续执行提供清晰指引。(2)执行(Do)阶段。教师依据授课计划施行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教学进程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此同时,学校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充裕及有效配置,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3)检查(Check)阶段。建立多元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利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4)处理(Act)阶段。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办法。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了解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增强学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度。然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下一个PDCA 循环的计划阶段。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5W1H”模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整合TQM、PDCA 循环、OBE 理论等先进理念,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有效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L].2011-10-31.
[2]胡万山.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70 年:历程、经验及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7):34-38.
[3]李壮成,黄明东,张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2):13-24.
[4]涂宝军,丁三青,季晶晶.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四种思维[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24-29.
[5]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123-128.
[6]徐立清.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5):81-85.
[7]翁伟斌,徐立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16-19.
[8]石忠,王晨倩.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意蕴与应然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7):25-30.
[9]钱文光,李梦楠.基于OBE 理念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34(01):21-23.
[10]姚雨辰,程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04):101-103.
[11]王梓潼.PDCA 循环在应用型本科新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03):234-236.
[12]国宇,冯永,龚大龙.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4(01):44-47.
[13]朱永琴,高继梅,侯凯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8):13-15.
[14]滕洪军.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外联动评价机制的研究[J].辽宁丝绸,2023(03):115+113.
[15]HARVEY L. Using the european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some concluding remarks [C]// BESO A,BOLLAER T,CURVALE B (eds.). Implementing and Using Quality Assurance:Strategy and practice-A Se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2nd 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Forum. Brussels,Belgium: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2008:80-85.
[16]王红.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十二五”168 所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数据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06):76-81.
[17]许祥云.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概念界定与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3):58-66.
[18]彭安臣,曾洁,赵显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价值取向与技术实现[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01):56-63.
[19]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8):1-6.
[20]吴立平,刘凤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35-37.
[21]施庆晖.应用型本科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3):108-111.
编辑郑晶
本文为2021 年度天津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IE210146,主持人:马林旭)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