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县域教育,要抓好县中这个“龙头”

2024-10-18 00:00:00杭晨昕
教育家 2024年41期

“在某县,前几年,某师范附中偷偷摸摸‘掐尖’招生时,招生人员甚至被该县县中教师围起来‘教训’过。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省会超级中学对县中的‘掐尖’。”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华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在全国各地调研县域教育时,这是让他最受触动的故事。

近几年,杨华和团队调研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县的县域教育,杨华的新书《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以下简称《县中》)便是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县中和县域教育的关系如何?县中振兴的难点和痛点有哪些?振兴县中有何良策?《教育家》专访杨华,探寻《县中》背后的事与理。

县中:县域教育的晴雨表

《教育家》:您在书中提到,县中不仅是县中,更关乎整个县域教育的发展,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杨华:基本的逻辑是,县中有质量,县域社会对县中有期待和信任,会将子女留在县域学校就读;流出去的学生少,县域各学段、各学校的生源结构相对合理,县域平均教育质量较高;平均教育质量提升了,县中就能够培养出清北生,也能保证和提高每年的重本率和本科率。由此,形成正反馈。

相反,如果县中衰弱,多年不出清北生、重本率不高、本科率下降,县域社会对县中教育教学质量就不再信任;县域优质初中毕业生会率先流失,使得县中高考水平持续下降;这就使得县域社会对县域教育更不信任,一些有能力的家庭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地市、省会城市择校就读,导致县域小学、初中的优质生源流失,破坏小学、初中学段的生源结构,从而降低县域平均教育质量;县中生源的整体下降,使高考整体水平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负反馈。

总之,县中是县域教育的龙头,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也是县域教育的晴雨表,县中衰弱会让县域社会用脚对县域教育进行投票。

县中崛起难:对跨区域招生“睁只眼闭只眼”

《教育家》: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都关注县域教育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县中崛起,比如一些地区出台县与县之间的结对帮扶政策等。您认为这些政策是否发挥了效用?县中崛起的难点主要有哪些?

杨华:县中缺资源,但衰弱或振兴的节点不在资源,而在于省内超级中学跨区域“掐尖”招生。结对帮扶不是绝对没有用,而是对阻止县中衰弱的趋势作用有限。只要有超级中学跨区域“掐尖”招生,县中要恢复元气都难,何谈振兴和崛起?所以,要发展县中,关键是要阻断超级中学跨区域“掐尖”的利益链和产业链。

国家和各省市虽然也出台了禁止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的政策,但实践中,仍大量存在对跨区域“掐尖”招生“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

一是超级中学通过各种方式“绕开”跨区域招生的政策限制。比如,在政策缓冲期,某超级中学在全省各县市开办分校,以公私合办的方式建立教育集团,在公立中学不被允许跨县招生的背景下,利用私立中学招收各县大量优秀生源,并收取高额学费。除了线下设立分校的方式之外,也有超级中学会通过线上的方式渗透到县里,以优秀师资开设云班,让县政府为生源培养支出高额经费。

二是社会关系在生源流动中扮演主要角色,家长会借助社会关系想方设法进行流动。有超级中学曾经在该省每个县都安排了专门负责招收复读生的老师,这些本地老师每推荐一个人就会获得对应奖励。

三是省级教育部门有在全国竞争中通过学科竞赛获得进清华北大的竞赛生名额的竞争压力。压力之下,他们会暗地向少数超级中学放水,即默认“掐尖”招生。在中部某省份,鉴于前两年严禁省会城市超级中学在全省“掐尖”招生,省级教育部门的五大学科竞赛生名额数量下降,于是超级中学向地市“掐尖”的口子又被打开了。

我认为难点和对策相对应:首先,要严禁超级中学、地市中学跨区域招生,甚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肢解超级中学(及其教育集团);其次,要降低五大学科竞赛在高考录取中的分量,甚至取消五大学科竞赛,防止过度竞争下政府和超级中学“合谋”的情况,也在过程中更好地保障教育公平。

县中衰弱之痛:全民教育焦虑

《教育家》:基于您的实地调研和经验判断,您认为面对超级中学“掐尖”,县中会走向何处?

杨华:在允许超级中学存在并“掐尖”的情况下,现在还勉强维持的县中会走向衰败,已经+wtieHXpMUWKa75TRaPQgYpwY+IffUB5fsFPdv5l7cQ=衰弱的县中会进一步衰弱,这是必然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县中要振兴,一些非常规的措施会被默许,比如:县委县政府出台禁止体制内人员子女流出本县的政策,并将其与公职或晋升流动挂钩;县中能自主灵活使用公用经费;县中从初三上学期开始招录高中生,以便“锁定”优质生源和提前开始高中课程学习;县中通过办国际班筹集“自主经费”,用来留住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县委县政府划拨巨额经费给县中专门聘请竞赛教练;从小学开始在全县进行隐性的成绩排名;小升初择校录取。其他的政策,如各类专项计划、扶持政策,也只能缓解县中衰弱,不能改变大趋势。

地市为了保住生源、创造教育政绩,会加强对地市高中的建设和投入,支持地市向全市区县“掐尖”招生,以尽量阻止优质生源流出,并集中优质生源参与全省高考竞争。而区县为了发展县中,会从小学、初中阶段开始强化应试教育,从而将教育竞争的压力从高中向初中、小学学段传递,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最终导致全民教育焦虑。

县域教育资源配置:要有序流动,也要稳定集中

《教育家》:您在书中提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公平,特别是在乡镇区域要办好学校;而高中阶段注重效率,重点发展县域一、两所好高中。如此分类施策的建议背后,有哪些现实困境或核心考虑?

杨华:教育资源既是市场资源,也是社会资源。在市场条件下,资源越聚集的地方越能够吸引资源,资源自然流向资源富集的地方,教育资源亦如此。于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优秀教师会向县城学校流动,学生也会涌向县城学校,县级教育财政也主要投入到县城学校;县域优秀生源则有向地市、省会城市或其他县市优质高中流动的大趋势,县域优秀高中教师外流的现象也愈发严重。从县域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来说,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向城镇流动,比集中在乡、村两级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然而,教育要保障公平,县域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需要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均衡配置,即反资源集聚,流动到资源稀薄的乡村(镇)小学或初中;高中教育也不能只顾效率,限制高中教育资源向高阶城区流动,有利于保障县域完整的师生结构和均衡的高考出口率。无论是正向流动,还是反向流动,都要有序流动。

县域教育资源不能只讲流动,还要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和稳定,特别是高中教育。高考是在全省竞争的,要想有竞争力,县域高中教育资源需要有一定规模。1个县可以多办几所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可以读高中、考大学,但最优质的资源要集中在1到2所高中。大县可以办好2所高中,一般50万人口的县只能集中办好1所高中,否则优质生源、师资就会分散,不利于参加全省高考竞争。资源集中在这1到2所“县中”,有利于展示全县教育成绩和拓宽县域教育出口。高中教育资源在县域的集中度越高,县中在全省的竞争力越大,县域教育的出口就越大,越能获得县域社会的认可,进而留住县域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除了集中外,还要防止县域高中教育资源向高阶城区学校流动,特别是要禁止域外超级中学“掐尖”,以及高薪挖走优秀教师。

总之,教育资源如果太分散,如义务教育资源分散到小规模学校,就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以打造有竞争力的学科、特色、人才和学校,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县域高中的资源使用如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就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资源过于集中,如义务教育资源在“教育新城”集中、高中教育资源在地市或省城集中,又会造成不公平,剥夺不能到县城、地市或省城择校的县域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县域,不同学段或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其教育资源的属性不尽相同,资源配置的方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