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芙蓉学校(以下简称“芙蓉学校”)以劳动项目为抓手,以劳动问题为驱动,以三大劳动教育类型、十大任务群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从组织架构、课程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劳动育人模式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芙蓉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劳动教育资源:地处沧水铺5G智慧小镇,紧邻益阳市赫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东部新区工业园;在学校改、扩建时,预留了两亩农田做学农基地。这些都是开发学生双手和大脑潜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宝库,是创新育人模式、落实“双减”政策的空间站、加油站。学校根据劳动场所、劳动课程育人目标、学生需求和成长特点等,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实践资源, 自主开发项目,满足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需要。
明确课程目标,建构课程体系。目标是行动的方向与标准所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分述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芙蓉学校紧紧围绕目标内容,提炼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五纵·五横·五维”联动的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体系。五个项目课程全面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既立足当下的生活,也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还有面向未来的科创元素——
校园共融课程项目。以“校园是我家”为主题,项目化、课程化、常态化开展清洁卫生责任区、分类投放垃圾、整理学习用品、布置班级教室、美化校园环境等日常活动。
家庭共育课程项目。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包括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烧菜煮饭等。高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学习修理家具和装饰房子。通过家庭共育,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或协助下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
田园共生课程项目。根据不同时令节气设计不同的农耕主题项目,开设农田耕种课程,按年级分批开垦校园两亩农田,让学生走进田间、贴近泥土,亲历农业生产劳动,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懂得劳动需要长期坚持的道理。
社区共建课程项目。让学生走进乡镇社区,学习劳动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比如,结合春节传统习俗,让学生设计、制作新春窗花;在元宵节和中秋节,让学生设计与制作小灯笼,并在社区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基地共通课程项目。利用益阳市赫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东部新区工业园等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实践基地体验农业生产、纸影彩绘等传统工艺制作、探索智能机器人的奥秘、了解创新3D打印技术、尝试操作无人机,开展新技术与应用等现代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工业生产劳动。
不同的项目课程为一至九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内容和课时,除了每周一节的劳动课,我们还充分挖掘三大劳动教育类型、十个任务群中若干劳动项目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活动主题中相重合的部分,设计和实施“学校—家庭—社区”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实践。
成立专业机构,赋能项目管理。如何对劳动教育项目进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一直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瓶颈所在。基于此,芙蓉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项目办公室,直属校长室领导,下设五个项目组,并聘请有爱心且懂技术的义工担任社区共建课程项目组长,甄选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既细心又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担任田园共生项目、校园共融项目、基地共通项目和家庭共育项目组组长。组长负责制定各课程项目的主题,指导师生设计项目方案,组织学生合作开展劳动、总结实践成果并评价反思。
创新实施路径,开展项目式学习。芙蓉学校紧紧围绕“立人教育”文化建设,设计了“五纵·五横·五维”联动的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线。“五纵”是指根据学校一至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分别设定学习目标要求;“五横”是指具体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即校园共融课程、家庭共育课程、 田园共生课程、社区共建课程、基地共通课程;“五维”是指学生个体、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和实践基地五个评价主体。“五纵 · 五横 · 五维”联动,形成劳动育人合力,在项目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以劳厚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的育人目标。以田园共生课程项目为例,项目组以“走进田间,认识农具,了解农事,体验农活 ”为主题,师生一起着手设计稻谷种植项目的具体方案,从基地分配、小组编排、农具准备和课时安排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让学生以真实的自然资源为教材,以广阔的天地为课堂,以项目问题为驱动,学习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知识,按照方案分时段分批下地耕作。在劳动中,学生们可以在泥水中感知地理和化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土质、肥料的酸碱成分;回顾生物课上学到的稻谷的生长习性、学习稻谷的种植技术,了解稻米的营养价值,溯源稻米的历史;从风吹稻花的阵阵清香中嗅出农谣、农谚和节气的奥妙,在收获的喜悦中写生创作,在测量计算中了解不同形状的地块面积,知晓自己责任田的亩产;在食堂吃着自己耕种的稻米,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将每一节劳动课程当作一个项目来开展,既保障了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又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融合各学科内容。
优化评价方式,关注生命成长
依据新课程标准,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重构碎片化、阶段性的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建立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等指标进行准确定位和具体描述,让劳动教育回归本真的育人目标与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厚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 ”的综合育人价值。
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创新“1+N ”多元评价方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和支持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强调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基于此,芙蓉学校借助区“悦评越好”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人机协同互助的网络空间,应用伴随式无感知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元数据,以“点(成果性评价)+线(阶段性评价)+面(日常性评价)”三大评价层级,实现评价与劳动实践场景的结合,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价。同时,我们设计系列评价工具,如劳动实践记录手册、劳动任务清单、成长档案袋等,客观记录劳动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劳动感悟、综合评述等;在劳动过程中,借助“悦评越好”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多项评价工具客观分析和记录采集的数据,实时监测和诊断,及时反馈和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立项编号:H-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