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院士文化”育人,培养新一代出彩学子

2024-10-18 00:00:00罗庆松
教育家 2024年41期

梅州中学创建于1904年,清末著名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是创办人之一。在12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校风学风,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特别是“一门八院士”的历史为人所津津乐道。为充分挖掘、弘扬院士文化,鼓舞、激励、培养新一代出彩梅中人,学校近年来进行了以下有益探索——

设立院士校友创新班,探索育人新模式

2022年,为进一步挖掘院士校友的独特资源,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在张楚汉、江欢成、廖万清三位院士的支持下,创办了“院士校友创新班”,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班以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广阔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设立专项培养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学术交流、竞赛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崇实书院文化,创新育人管理体系,对院士班进行书院式管理。梅州中学的前身为开办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的崇实书院,其课士章程仿照省城学海堂、菊坡精舍成规。有鉴于此,学校对杨向泉教学大楼进行了功能改造,按照崇实书院的旧貌重新建门楼;二楼为学生阅览室,学生可以在此看书学习;三楼为学校现代化的录播室,可以让教师随时给学生上课;四、五楼为学生宿舍,按照四人一房的公寓规格打造,尽量减少彼此干扰,并专门设置了公共学习区域,配以电脑、网络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思辨能力。两年来,学生们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讲好院士故事,树立远大志向

为弘扬院士精神,学校在校园里专门建设了院士大道,并挖掘出院士赤诚报国、尊师重道、刻苦求学等鲜活事例对学子们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李国豪院士为争取虎门大桥的自主建设权,积极奔走,最终打败英国的桥梁公司,不让这一位于鸦片战争国耻地的虎门大桥建设权旁落,开创了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先河;江欢成院士结合中华传统艺术,设计出上海地标建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方明珠塔;张楚汉院士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努力一年学好英语……通过这些故事,引导学子学习院士们的优秀精神品质,树立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挖掘院士资源,创新育人活动

在充分讲好院士故事的基础上,学校还充分挖掘与院士相关的资源,创新育人活动,开发院士系列研学课程。

一是组织“重走院士当年求学路,做新时代出彩梅中人”研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访问院士故里,深度挖掘资源,设定行走路线和研学手册,并于2023年3月组织师生一起徒步重走李国豪、江欢成、张楚汉三名院士校友的求学道路,打造了具有“院士文化”特色的行走思政课。学生们在追寻院士求学足迹的过程中,学习院士们优秀的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是组织“追随院士科研创新路,立志成才强国新一代”研学活动。学校在张楚汉、丘成桐院士的关心支持下,于2023年4月组织师生参访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感受顶尖名校的深厚文化,听取招生计划和政策的解读,聆听院士和教授们的授课,体验大学的学习生活,种下“清华北大”梦想的种子。

三是安排“与院士面对面”交流活动,近距离感受大师魅力。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学校师生与诸位院士近距离交流六次。廖万清、江欢成院士分别两次到校为“院士校友创新班”授课,讲述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全体学生“矢志不渝,勇攀高峰”。2024年4月校庆之际,丘成桐、江欢成、廖万清院士再次来到学校为师生们讲话授课。人无精神不立,院士们精湛的学识、智慧的语言、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子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