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其包含了各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综合知识的有效途径。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提到:要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近年来,成都市熊猫路小学校发挥学校毗邻熊猫基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馆校合作,进行场馆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探秘熊猫”馆校课程。
馆校共建,开发多元场馆课程资源
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地理位置是场馆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熊猫路小学位于成都熊猫国际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的核心地带,周边的各类场馆资源丰富,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湖生态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以此为资源开发背景,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与熊猫文化、馆校资源等诸多元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与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紧密协作,打造馆校合作场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以及基地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并掌握大熊猫的生态习性、生活环境、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整合资源优势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馆校合作的深度,学校的场馆学习先后经历了“基地主导,学校参与”“场馆支持,学校主导”“馆校合作,资源整合”“课程重构,多维育人”四个阶段。递进式的阶段历程,使馆校共建的内涵更加丰富。
主题联动:体系化构建课程内容
场馆学习需要课程的支撑。学校的馆校课程建设在经过起源、发展、整合、重构四个层级之后,逐步实现学校主导、资源共享、多维育人,最终形成了“探秘熊猫”馆校课程。该课程整体架构基于大熊猫基地场馆资源,突出“熊猫文化”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在初步构建“探秘熊猫”馆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从课程目标、课程类别、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实施主体、参与主体、实施时间七个维度设计了课程实施的总方案。“探秘熊猫”课程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和社会参与课程。这三类课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核心的馆校课程体系。借助这三类课程的实施,学校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生态聚集效应、育人力量叠加的教育新场景,让场馆学习成为一件好玩的事,从而培养出乐学善玩的小公民。
馆校共推,优化课程实施路径
学:巧分组,完成前置学习
“探秘熊猫”馆校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涉及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还包括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素养培养。鉴于每位学生自身素质及学习习惯不同,他们在课程接受与理解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各有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个人意愿、能力特长,将他们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网上查阅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以翻转课堂、任务通关的趣味小组合作形式各展所长,完成课前的准备。
知:分层次,逐步实现目标
“探秘熊猫”馆校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学校将主题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先从学生最感兴趣并易于理解的景观、动物等具象性事物切入,逐步转向相对抽象的人文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在破解谜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全面看待问题,进而达成馆校课程目标。
看:游中乐,走出校园看世界
知识的来源并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源于观察与思考。“探秘熊猫”馆校课程中设置了研学课程、游历课程和小导游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置身真实环境和“云”游世界的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与全球命运息息相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用:搭平台,畅通交流渠道
学生在经过学、知、看等多角度渗透以及系统的融合学习之后,需要将所学落到实地。“探秘熊猫”馆校课程通过开展主题活动、项目式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同时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可将先前所学的知识以及习得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实际操作之中。
在场馆学习中,学生能够深度研究大熊猫及大熊猫文化,成为传递天府文明、熊猫文化的小使者。为了更好地胜任小导游、小馆长、小讲解员等角色,学生从记录大熊猫的外形、日常生活,过渡到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生存环境、生命形态、伴生动植物。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说,还将自己的收获付诸笔墨,讲述自己和熊猫之间的故事。
馆校共联,深度延展场馆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资源,以拓宽场馆学习平台为目标,学校构建起馆校共联立体教育体系。
通过“互联网+”加强友好校间的深度交流,实现“探秘熊猫”馆校课程云端实施。利用互联网架构起馆校互联的“空间站”,依托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的大熊猫主题阅读空间建设,定制打造“熊猫电台”“熊猫馆长”“熊猫书院”“熊猫擂台”等板块,在这些板块展示馆校课程成果,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空间。
教师云交流。学校先后与加拿大渥太华半月湾小学、美国雪花小学等五所学校结成姊妹校,教师共同开展“云”交流,选取适合双方学生学习的“探秘熊猫”馆校课程,分析学情,共同设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让课程可实施、有趣味、具特色。
师生云课程。外教“云”课堂,让“熊猫娃”在校内就能感受异域文化、参与异国课堂。双师“云”课堂,让两校学生线上线下分段开展“探秘熊猫”课程的学习。
学生云游基地。线上学习后,学生更渴望有机会走近大熊猫,观赏和接触活体大熊猫。萌娃小导游在技术的支持下,同步直播带着友好校的同学“云”游基地,进一步了解大熊猫。在此过程中,学校为学生创建多元学习、链接和应用各学科知识的空间,加深朋辈间的友谊,促进与结对校的文化互鉴。
使者云论坛。由学生担任熊猫代言人讲述熊猫的故事,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熊猫小使者,并颁发奖牌。这些小使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宣传大熊猫知识以及生态文明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喜爱大熊猫、了解大熊猫,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熊猫绘本云创作。国际结对姊妹校充分运用信息化便利,开放远程课堂、微课堂,跨越时空共同探寻“熊猫记忆”,一起聆听“熊猫故事”,完成绘本创编。两地师生巧妙运用英汉互译App实现无障碍沟通,发挥各自所长,“熊猫娃”用画笔勾勒故事,结对姊妹校的学生用英语编辑语言。迄今,两校已经用这种方式共同编著了“熊猫带我游四川”“熊猫带我游香港”“熊猫带我去探险”三个系列共六本中英文绘本故事。这套绘本故事丛书已经成为国内外来访友人最喜爱的礼物。
综上所述,馆校课程的开发、场馆学习方式的提出与运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场馆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或者虚拟的、开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化发展更加突出。同时,场馆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的介入,在实践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任务,以此帮助学生重构知识、深度学习,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