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鄂西北的南漳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故事的源头,中国民间锣鼓艺术之乡、民间高跷花鼓艺术之乡、古山寨文化之乡、民间根雕艺术之乡的名头响亮。“襄西之屏障,巴蜀之咽喉”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众多传统村落。这些农耕文化元素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也为打造文化南漳全域旅游示范县名片,强县富民,提供了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特色资源。
强化措施实现保护发展
对于这些传统村落,县、镇、村各级历来十分重视。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保护实施方案,聘请高校规划部门制定了以传统村落为重点保护、发展和利用对象的全域旅游规划。
全县各镇村利用全国文物普查机遇,组成专班,以传统村落为重点,深入到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调查、采访,并通过文字、绘图、音像等多种方式留下重要资料。
住建部门对县内所有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实施“挂牌赋码”保护,通过二维码标识,保护宣传村落信息。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做好调查,建立完善“一村一档”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档案。对中国传统村落全部组织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保护措施,对传统要素资源利用方式和传承发展提出规划意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探索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方式方法,通过整治“老街”、治理“乱河滩”,新建环街道路等配套设施,让“古村落”更具历史文化魅力。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资源优势,深挖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对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开展建筑微改造、精修复,创新“传统村落+”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积极构建传统村落集聚发展体系,打造10个主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节点,形成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庄连片打造、协同发展格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景村共建 促进文旅融合
巡检镇漫云村是南漳县的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湖北省第一个景观村落。这里山环水绕,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一个村口天下奇,一条老街贯东西,一群作坊河边卧,一群古寨山头立,一脉楚俗代代袭。”是人们对这个村庄的评价。依托这些顶级的资源禀赋,当地政府引进三特索道春秋寨公司,实现景村共建,打造旅游景区,多方筹资修建了村级公路,改造了危房,并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近70栋小楼房,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东巩镇昌集村,位于楚国的母亲河漳河之畔,不仅古建众多,还有好几处红色文化遗址,更是全国三大野生鸳鸯栖息地之一,常年有数千只鸳鸯在这里活动聚集。村里利用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维修了上世纪修造的蓄水排灌系统,加固了水库大坝,修建了长数公里的引水渠,打造生态文化研学基地。同时,以鸳鸯文化为题材,研发了系列旅游文创产品,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来这里科考、休闲、研学观光。
冯家湾村利用十个家庭农场的近千亩高山绿茶资源,开创了茶旅融合产业,吸引了远近众多游客和中小学生前来休闲、研学、度假。游客们在这里,白天采茶、制茶、品茗、斗茶,听茶文化讲座,夜晚住进茶园里的太空仓、木屋民宿,村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村民收入也由本世纪初的人均千元左右,提高到了人均1.8万元。由于该村围绕民居游、古寨游、山水游、田园游、露营游,多点发力,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中华诗词之村、襄阳市十大最美乡村、襄阳市最浓乡愁美丽村镇、襄阳市A级景区式村庄等荣誉称号。
宣传推介展示传统魅力
村落文化的核心灵魂是农耕文化。对于农耕文化留下的大量遗产,南漳县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除了组织人力物力深度挖掘外,还十分重视村落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承、宣传、推介工作。
为了宣传、展示、保护、传承好古寨文化,全县545座山寨列入国家文物名录,组织申报了近30个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的春秋寨景区,目前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开办了上千平方米的古山寨文化博物馆,馆内设有古山寨文化专题展厅,组织编辑了40多万字的《南漳古山寨志》,编印了两部《古山寨摄影作品集》,协调邮政部门出版了《古山寨邮册》。
县文化部门每年组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采风活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主流媒体和重点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当地摄制了《南漳行》《南漳古堡》《荆山奇谷》等近10部专题纪录片,并在央视多次播出。
如今,南漳县立足“抢救老屋、激发内生、村宅一体、连片共享”理念,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组织编制10个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加强传统建筑等的保护修缮工作;对外吸纳有志之士参与保护性建设工作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改造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使传统村落面貌焕然一新;以传统村落为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多类型非遗传承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村落景观优势、文化资源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据统计,2023年,南漳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