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既有助于教师更新执教理念,将教学落实在人的培育、人的发展上,又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立足生活、超越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探究体验,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主要分析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以及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事例、开展生活化探究和设计生活化作业四个方面,探索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基本运用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钱艳秋(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分析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唯知识论”“唯教师论”“重分数、重考试”等现象仍旧存在。用好、用活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培育学生法治观念、责任意识、良好人格等。故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引,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生活事例、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生活现象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让其终身受益[1]。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将该思想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理清新课标提出的“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等内容,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累,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法治观念引领,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增强。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理论性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知识讲解和记忆,以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把复杂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有效地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读、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稳步提升[2]。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探究效率
用具体的生活实例、社会现象来阐释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观察、思考,能提升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收获增多、理解加深,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培养学习探究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让学生进行单一实践尝试,而是立足生活、紧扣社会,针对当下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导学生去实践,鼓励学生把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思考。这能促进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教师依托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等资源,引导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解读现象,分析原因,能提升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利于学生修身立德、奋勇前行。
二、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联系生活不紧密,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符。陶行知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但是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还存在注重知识教学而缺乏实践、过于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等现象,这是忽视生活教育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对学生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二)缺乏系统谋划,教学规划呈现碎片化
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已被纳入必考课程范围中,但是相较于语文、数学等学科,部分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不能针对课程自身特点、学生成长阶段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等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课程规划,仅照本宣科,或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刷题”,这不但会导致课程教学缺乏整体性,而且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目标不够全面,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六大解放”的落实层面有所欠缺,使得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把教学的天地、学生的天地都禁锢在一定区间内,导致学生觉得课堂缺乏趣味性。此外,实践的缺乏会减少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的机会,这不仅会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会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为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需要深度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基于教学主题与内容,结合生活资源,引导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审视生活现象,解读社会事件,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知识的本质,助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塑造、法治意识的形成[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化生活元素的融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事例、开展生活化探究和设计生活化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在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从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灵活地筛选合适的生活话题、生活现象等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对话等活动中产生共鸣,获得知识学习的感悟。
以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猜一猜”游戏情境,设置学习任务。首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欢乐、悲伤、苦闷等情绪。其次,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呈现的不同话题内容。1.周末,一家人准备去郊游;2.提醒同学别喝自来水,同学不理睬;3.假期,一个人在家中做作业、做家务。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情境和课件中的话题内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比如,周末郊游,心情是愉悦的,情绪是良好的,与那种轻松欢快的音乐是一样的;反之,热心提醒同学却遭到冷漠对待,容易让人感到苦闷,与音乐中传达的苦闷情绪是一样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来讲解课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明白,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快乐的、有难过的,要学会认识情绪,知道情绪可能给人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学会理解每一种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二)引入生活化事例,深化课程理论教学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难点。引入生活化事例,用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来阐述课程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活教育思想,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探究蕴含在生活事例、真实事件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感悟更深刻,理论知识的建构更扎实。
以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自由说的课堂环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谈谈网络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对此,学生可以将生活中运用网络的事例分享出来,如网络购物、网络交友、移动支付、网络学习、网络直播等,直接体会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初步了解网络改变世界这一主题的基本意义。为了深化教学,教师可以生活化事例为素材,提出思考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虽然网络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有新闻报道,有人被网友骗走了数十万元,有人欺骗家长能保证孩子上名校,导致多人上当受骗等,那么,网络真的只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吗?在思想交互、思维碰撞中,学生便能逐渐明白,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但其是一把双刃剑,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判断信息真假,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等。如此,课堂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连接生活,引导学生审视生活现象,引领学生智慧学习的过程。
(三)开展生活化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素养
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构建连接生活、联系社会的课堂,能让教学增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化探究中,助力学生以生活为线索,进行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观念形成深刻的感悟,获得结构化认知,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的学习为例。学生受限于生活经验,在理解“法律在生活中吗?”“我不违法犯罪,法律对我有什么用?”等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以“林林的生活”为主题的生活化探究活动:林林在去上学的路上,看到车辆横冲直撞、行人随意穿越道路;在校园内,林林遭遇同学欺负……针对林林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此,学生会逐步感悟到: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依托于法律的保障,司机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社会成员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是行人能放心行走在路上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诸多法律,是学生能上学的保障。通过对一个个生活事例、生活现象的解读,学生能感悟到法律是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的根本,每一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法律,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4]。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做到知行合一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结合生活实例、社会事件等设计生活化作业,使学生能运用道德与法治眼光去观察生活,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以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生活化作业:1.写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罗列一些现象,试着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解读所罗列的现象,写出相应的感悟;2.想一想,一个家庭是否也需要规则存在,试分析一下原因,再寻找一些有关家风家训的案例,谈谈家风家训与规则之间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存在意义,讨论每一个人该如何遵守社会公德、法纪法规。上述生活化作业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形成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之心,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顺应社会发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弊病的教学理论,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相契合。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用生活化情境、事例、探究活动和作业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分析与思考,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蔡军.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路径探寻[J].考试周刊,2021(A0):121-123.
李美美.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21(31):75-76.
张智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10):122-124.
张乾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生活教育,2023(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