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2024-10-16 00:00胡强强
求知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立德树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研究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目的是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法治观。从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入手,探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胡强强(1991—),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卧龙小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致力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强调基于学科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从学科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期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础学科,各类学习活动有助于立德树人理念发挥育人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深入研究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不仅可以凸显德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关注点不止停留在教材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

同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会进一步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激励他们积极创新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重新审视和定位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工具的选择上多思考,多探究。以素质教育为教学导向,优化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丰富、趣味且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将知识内化为思想,将技能外化为行动,从而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意义突出。教师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不断探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主要指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素养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基础。只有当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时,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立德树人背景下,若想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需重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在学科知识储备、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课程设计与评估、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包括道德、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储备[1]。此外,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培训、学术讲座等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书籍或期刊,以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持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运用。在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总结已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向优秀教师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通过突出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创新。此时,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在课程设计与评估方面,教师应重视学习如何结合班级学生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如何依据课程大纲设计教学计划,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制订教学评估方案,并积极学习现代科技辅助教学评估,以获得更系统、更完整的评估方案,并据此完善课程设计。在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方面,教师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坚守师德,严格规范教学行为,主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探究,在不断学习与总结中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以持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

(二)突出学生学习主体

立德树人背景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才能确保一切教学活动皆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在丰富且充满趣味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主动与教师互动交流,自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效果做好准备。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挑战第一次”的教学中,教师应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为目标设计层次性教学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小马过河》故事插图,然后提出问题:“马妈妈为什么让小马自己去磨坊?”“当小马遇到困难时,它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它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你想对挑战成功的小马说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故事情境中,去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人生第一次尝试某些事情时,不能只依赖他人意见,而是要自己主动尝试。当学生通过故事获得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可以继续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新挑战时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第一次做菜、第一次跳绳、第一次上台演讲等。通过故事导入,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课堂,让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的指导有序学习,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持续凸显,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扎实基础。最终,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三)拓展教材教学内容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服务和支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虽然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但受教材篇幅限制,还是有许多知识内容没有纳入其中。因此,为提升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同时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热情,助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的教学中,尽管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由于学生的交通出行方式不同,对案例的理解和感知也存在差异。于是,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面向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每日上学的出行方式以及他们的出行经历和体验[3]。接着,教师整理这些方式,并前往学校附近的各个交通路口、学校所处城市的各大交通枢纽等地方拍摄照片,制作成电子教学资源,以备课堂教学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班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来适时扩展教学内容。比如,若班级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迅速且深刻,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拓展内容,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反之,若学生的学习表现一般,对教材内容理解存在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入一些简单的拓展内容来辅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整体节奏调控有直接关系,教师需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适时拓展教材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小组合作模式

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4]。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知往往较为片面,加之个体差异,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各不相同。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重视构建小组合作模式,借助集体智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提出个人观点和讨论时的表现,了解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纠正学生不当的思想,督促学生成长进步。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学习有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情后发现,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养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多有不同。因此,教师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方法的,有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随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树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根据“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数量为4—6人,包括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确保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可以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迅速进入小组合作讨论状态,在分享学习经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会对教材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系统的认知,学习效果更有保障,教学实效性也会明显提升。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升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首先,多元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系统,包括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法,涉及学生和教师在内的评价主体,以及过程与总结相结合的评价形式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旨在更有效地促进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确保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层级上获得成功,丰富学习情感。同时,多元评价体系能助力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和调整,解决问题,实现成长。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时,应同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5]。首先,应保障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测试成绩和作业质量,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和个人反思等方面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应保障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多关注课程结束后的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不足。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并以积极的激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沉浸式参与课堂知识学习。最后,应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全程参与评价,更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必要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以实现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此外,评价内容也应更全面,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实践、法治意识、判断能力、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从而评估当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可行,是否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价值意义突出。教师应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情,综合思考和探究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拓展教材教学内容,构建小组合作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及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法治意识,还能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这有助于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动机,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张双钦.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4(4):29-31.

薛晓峰.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J].吉林教育,2024(4):9-11.

施明华.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2024(1):78-80.

高欢欢.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154-156.

李举霄.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天津教育,2023(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