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途径

2024-10-16 00:00陈永鹏代云东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生态意识教育,但仍存在教育内容较为理论化、与实际生态环境问题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在生物教学中重点加强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态与生物之间的关联。基于此,提出四条具体的教学途径:找准课本关键切入点、开展生物实践第二课堂、进行环保主题教学、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等,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态意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永鹏(1983—),男,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代云东(1991—),男,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生态意识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关爱为核心的教育[1]。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意识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少年生态意识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生态意识教育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3]。与传统生物教学相比,生态意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生态文明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较为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生态意识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具备关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将引入生态意识教育概念,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找准课本关键切入点,制定生态意识培养方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意识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深入研究教材,找准课本的关键切入点,精心为学生制定生态意识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形成并强化生态意识。

制定生态意识培养方案的前提是找准课本关键切入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态意识教育紧密相连,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读教材,为学生挖掘出这些与生态意识教育相关的关键切入点。具体来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时,教师可以重点为学生讲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学生强调生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还应关注教材背后的生态背景。在引导学生学习某种生物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该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该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使学0TRFWoJZ2EuvcMiT+9U2pg==生更好地理解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理论与生态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找准课本关键切入点后,教师应根据这些切入点为学生制定具体的生态意识培养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教师应明确生态意识教育的目标,包括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等。为了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教师需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意识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制定方案时,应重点规划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意识教育中来,才能使其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教育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讲解为例,教师为学生讲解蛋白质这一重要分子时,可以将其与生态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物质,它们在细胞中承担着各种功能,如结构支持、催化反应、运输物质、信息传递等。教师可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如何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蛋白质合成障碍如何影响到生物个体的健康和生存能力,进而影响到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并认识到蛋白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蛋白质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入水俣病的案例。水俣病是由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根源是工业排放的有机汞污染了水体,有机汞被水生生物摄入后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在有机汞的影响下,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导致细胞功能受损,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使得学生更加自觉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开展生物实践第二课堂,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更应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开展生物实践第二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促进自身生态意识的形成。

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选取与生态意识教育相关的实践主题。这些实践主题需涵盖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教师需要确保实践主题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又能体现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目标。在确定实践主题后,教师应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要确保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室实验、社区调查、模拟游戏等多种形式。通过实践活动,可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同时,在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并要求学生撰写简单的实践报告,并通过小组讨论,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悟。通过反思与总结,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生态观念。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名为“微观世界的生态奇迹”的实践活动,该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细胞结构,了解细胞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教学前,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植物叶片等工具和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如植物细胞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如何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与细胞的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细胞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基础的生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进行环保主题教学,推进生态意识向行为的转变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态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进行环保主题教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从生态意识向生态行为的转变。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与环保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环保内容有机地融入日常生物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在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破坏生态系统的严重后果,并向学生阐述如何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来维护生态平衡;在讲解环境污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加深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主题班会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如校园绿化、垃圾分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保问题,如节约用水、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习惯,提醒学生节约用水、用电,鼓励学生选择环保的交通方式,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废弃物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章节的讲解为例。教师在为学生教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可适当加入环保背景的讲解环节。具体来讲,教师在为学生介绍细胞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导致生物体细胞受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污染物是如何影响细胞物质运输的,从而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在讲述细胞物质运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环保问题引导学生对导致此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某些污染物如何干扰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地进行物质输入和输出。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如何减少污染物对细胞物质运输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回答问题。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实际解决方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将生态意识逐渐转换为生态行为。

四、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深化生态意识教育成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化生态意识教育成效的有效方式。通过生物实验,能够促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生物现象,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和强化生态意识。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生物实验时,应优先考虑与生态相关的实验内容,为学生准备与实验相关的材料,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细致讲解实验操作的规范,向学生讲授如何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传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共同探讨实验结果背后的生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除了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生态创新实验。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知识,形成生态意识。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细胞的能量供给和利用”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名为“不同浓度葡萄糖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的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测量不同浓度葡萄糖下酵母菌的呼吸速率,和学生共同探究葡萄糖浓度对细胞能量供给和利用的影响。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控制糖分摄入,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

实验开始前,教师需为学生准备酵母菌培养液、葡萄糖溶液、氧气传感器、温度计等实验材料,并提前为学生设计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实验组别,如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可先为学生实例操作一次,让学生按照实例的实验步骤,分别向各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并测量各组酵母菌的呼吸速率。同时,教师要在一旁提醒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各组酵母菌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束后,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要求学生绘制出不同葡萄糖浓度下酵母菌呼吸速率的折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分析葡萄糖浓度对细胞能量供给和利用的影响,并就该影响进一步分析如何控制糖分摄入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通过指导学生整理并分析实验数据,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良表现给予鼓励,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专业的建议。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途径,强调了生态意识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找准课本关键切入点、开展生物实践第二课堂、进行环保主题教学、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生态意识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

[参考文献]

吴景义,周天华,郝明春,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23(2):11-13.

张云美.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4):97-99.

杨琳琳,张洪.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学生物教学,2023(3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