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研学旅行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百色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此,以百色为例,探讨初中学校研学地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实践,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方传统文化;百色;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初中学校研学地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实践——以百色市为例”(课题编号:2022ZJY1835)。
作者简介:肖胜腾(1972—),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当下,体验型学习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围绕着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学的开展,各个地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了研学旅行的教学实践新模式[1]。百色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平台,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学旅行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聚焦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与特点
研学旅行,源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实地考察、实践体验、探究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具有情境性,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学习;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注重综合性,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研学旅行的结合点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开展基于地方文化的研学旅行是文化传承的需要[2]。地方传统文化与研学旅行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俗艺术等的综合体现,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可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与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方法层面,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常依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这恰好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游览、探访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感知、理解和传承。
二、基于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研学课程的设计
(一)研学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选择
1.研学课程目标定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赋予旅游生命力。学校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应基于区域实际资源情况和特色,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资源,根据研学主题、课程目标及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资源课程化[3]。第一,课程应立足于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与实践、理论与体验的深度融合。第二,课程目标体现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百色的红色革命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而言,研学课程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实地考察、互动体验、专题研讨中深入理解和传承百色地方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能力。
2.研学课程内容选择
基于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研学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目标导向与内容适切的原则,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构建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研学课程体系,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学生素质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
一是重点选取百色起义纪念地、红色革命旧址、古代遗址、历史建筑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地点,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历史的气息,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是深入挖掘百色各民族的民俗节庆、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如壮族歌圩、稻作文化、民族服饰、苗族刺绣、铜鼓文化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邀请专家来讲解,让学生领略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是结合百色的地理特点,设计生态环保、地质地貌考察等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百色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研学课程结构设计与实施路径
在设计基于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研学课程结构时,学校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框架。课程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介绍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概貌,包括历史沿革、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内容,为后续实地研学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2.实地研学体验阶段:组织学生赴百色各文化遗址、民俗村寨、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听取专家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和体验百色地方传统文化,实现知识的直观感知和深度理解。3.反思与深化阶段:在实地研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心得分享、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对所学所感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形成对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深度理解,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力求做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机统一,实现以百色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研学实践体验。在前期准备阶段,明确研学目标,编制详细的研学计划,包括行程安排、学习内容、安全保障等,同时做好师生培训,确保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在课程实施阶段,按照既定的课程结构,依次开展理论教学、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目标和执行标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后期评估与反馈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成果展示、教学反思等方式,对研学课程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收集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设计,保证课程质量和实施效果。
(三)教育活动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
1.对接、转化教育活动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在设计基于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研学课程时,学校要将教育活动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价值增值。学校也要充分挖掘百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革命历史、多元民族风情、独特地理景观等,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实地参观、情境模拟、互动体验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深刻领悟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设计、实施实践性教育活动
在设计实践性教育活动时,学校应注重活动的互动性和情境性,如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在民族村寨开展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如学习扎染、刺绣等,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并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
3.在课程评价体系中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转化效果,将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程度,以及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实践能力。
4.构建课程设计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活动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课程设计者应与地方政府、社区、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研学课程资源库,定期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鲜活度和吸引力。同时,提倡和支持学生将研学成果带回校园,通过校内外展览、文化宣传活动等形式,将地方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形成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
三、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与策略
(一)资源整合与线路设计
在尊重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分散的文化要素编织成生动有趣、富有深度的研学课程链条。对此,学校可通过地理、历史、民族、艺术等多维度的教学实践,立体呈现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认知和体验平台,切实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
第一,全面梳理百色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严谨细致地研究与分类。对各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解读,将其科学归类并赋予适宜的教育属性。同时,考虑地理空间分布的特点,遵循便利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对文化资源进行地图上的空间布局分析,合理规划出覆盖全域、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研学旅行路线图。
第二,设计出多样化且具有梯度的学习体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吸引力。例如,围绕百色的红色历史,策划一系列“红色足迹探寻”研学课程,如德保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2024年4月组织学生走进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遗址等地,通过现场教学、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重温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此外,学校还可推出“非遗匠心之旅”,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壮族织锦技艺(如百色德保隘章土布制作技艺)、铜鼓铸造技艺、田阳壮族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加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的节庆习俗和民族村落风情,开展民族风情考察活动,如2023年10月,德保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组织九年级师生代表走进德保县足荣镇龙写屯,开启了一场“体验稻作劳动,感受民俗文化”的稻耕研学之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民俗生活场景之中,直接对话民间民俗艺人,理解壮族的生活哲学和艺术智慧。
(二)开发校本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静态知识与动态体验相融合,可以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化、实践性、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第一,基于百色地方特色,研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性和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内容,编制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精髓的教材与活动手册。这些教材和手册应当涵盖百色地区丰富的历史故事、民族风俗、传统手工艺、红色文化遗存等内容,学校还需要按照教育学原理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层设计校本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有学术深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将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地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百色各地的文化遗址和标志性建筑,通过现场解说和实物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百色地方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独特魅力;组织学生与当地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面对面访谈交流,让学生直接学习和体验传统技艺,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参与诸如“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庆典,让学生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科技赋能,新媒体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学校要注重聚焦科技赋能与新媒体传播,探究如何借AR/VR技术、数字化展示、网络直播等工具,以创新方式激活并拓宽百色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进而提升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首先,借助AR/VR技术,设计并实施沉浸式教学项目,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亲历百色地区各类历史文化场景,真切体验民族风情、历史景观以及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过程,深化对本土文化内在意蕴与外在表现形式的认识。其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高清晰度、立体化的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将百色的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内容以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等方式生动再现,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可触达,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成为课堂内外的学习素材。最后,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实现实时、广泛的传播效应,组织策划一系列传统艺术演出、民俗活动的在线直播,使学生能随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将百色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给全球观众,增强地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研学旅行在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线路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以及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深入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科技赋能和新媒体传播也能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注入新活力,使研学旅行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接下来,学校应继续深化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罗菲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中地方文化深度挖掘研究:以怀化市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23):102-104.
幸娅.基于地方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开发及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14):19-21.
任娟,唐巧蜜.“双减”背景下地方研学旅行课程研究[J].漫旅,2023,10(1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