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新课标,深入探讨了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旨在明确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详细分析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同时,探讨了核心素养的外延,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创新能力三方面。以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
作者简介:周益(1988—),男,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新课标被适时提出,它以细微却深入心灵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只专注于知识的输送,还强调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解和解读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一个全面且有序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者考虑和深度研究的关键问题。根据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将其有计划地延展至课程实践,即可外延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以及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运用[1]。
首先,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能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这种习惯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语言表达的个性和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其次,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运用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需要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自我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最后,语言运用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2]。
首先,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归纳、演绎、比较等,以便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感知和联想,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体现。文学作品是思维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通过理解、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价值,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思。
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终目标。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思维方法和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学作品情感、形式、内容的欣赏和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3]。
首先,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能够发现身边的美、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评价。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其次,对文学作品情感、形式、内容的欣赏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学生需要学会从情感、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价值。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个性特征。
再次,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体现。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审美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写作、朗诵、表演等方式表现自己的美感和创造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终目标。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品位。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涉及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了解与吸收,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
首先,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著作、诗词歌赋等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其次,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领域的知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文学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熟悉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会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历史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在哲学方面,学生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艺术方面,学生需要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再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学生还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学生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支柱,它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构建
(一)知识技能的外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更加广阔,不仅涵盖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还强调了知识技能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首先,对于语言文字规则的掌握,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基本的语法、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还要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准确、得体地运用。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
其次,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力。
再次,对文化常识的了解也是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外延。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要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化常识,需要学校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化现象。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中学生应具备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应用。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和处理技能。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外延
在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的重任。
在情感态度方面,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同时,语文教育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怀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关怀他人。
在价值观方面,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他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而错误的行为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人。
综上所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情感、既有道德又有担当的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实践创新能力的外延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还包括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育更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而新课标则强调学生要具备实践创新的能力[4]。
中学生应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要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勇于创新,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在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构建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养[5],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总结
本文对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探索,进一步明确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并通过阐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创新能力这三个重要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探讨了建构全面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方法。希望其能为中学语文课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和价值驱动,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李慧东.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解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52-55.
刘玲.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命题策略[J].教育文汇,2022(9):45-48.
汪多维.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J].语文月刊,2022(2):48-51.
陆蓓蓓.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9(4):48-52.
张晓华.中学语文阅读核心能力内涵探析[J].名师在线,2019(2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