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育润心田,特色育英才

2024-10-16 00:00徐敏茹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中学生态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性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推动生态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中学生态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策略、实践策略、成效与反思,期望能够为劳动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态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徐敏茹(1986—),女,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

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表示,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我们应当全力突破劳动教育困境,充分发挥地方资源,转变劳动教育困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劳动课程,提出了多样化、任务群的跨学科教育实践模式[4]。2020年,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5]。该意见的发布进一步确定了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与途径,同时也确定了“五育并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落实生态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新目标、新要求,理清家、校、社三方关系,形成一体化劳动课程体系,可使各方面资源得以整合,营造劳动教育育人新格局。

一、中学生态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策略

(一)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资源优化整合

要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劳动课程发挥最大效用,就必须形成明确的劳动资源整合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发挥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建立家校社劳动资源共享平台,使各方能够方便地交流和分享生态劳动教育资源,并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生态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劳动学习空间[6]。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生态劳动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衔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生态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成果展示

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成果展示,是全面展示学生生态劳动教育成果、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第一,制定明确的劳动成果展示的目标和内容。依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价值认知、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生态劳动教育成果。第二,以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览、劳动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劳动成果展示,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了解和认可生态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共同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实施反馈

生态劳动教育课程是一个整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建设与实施期间,要全面落实“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双向反馈、全程反馈与闭环反馈。首先,基于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和现有劳动课程条件做出预测性反馈,使协同育人课程更加个性化。其次,学校、教师与家长需要形成动态沟通反馈关系,打造学生“全景式”劳动蓝图,进一步深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性,增强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最后,实施项目化联动模式,以技能类、知识类、探索类、体验类等为主题,配合不同措施,调动多方力量,相互协作,每完成一个劳动成果即可形成一个项目式反馈信息,为其他劳动课程活动的实施提供参考[7]。

(四)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监督评价

首先,采取全员评价模式。生态劳动教育课程采取教师、家长、社会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开放性策略。其次,采取全过程评价模式。以实践为根基,关注生态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落实形成性、诊断性、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策略;借助档案袋、等级评价等方式,真正实现动态督导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最后,采取全方位评价模式。基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从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等核心要求出发,结合项目探究、主题汇报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情况、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多形态掌握生态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情况[8]。

二、中学生态劳动教育课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策略

(一)确定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刻理解和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对国家富强、人类发展的意义。向劳动榜样学习,形成初步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综合运用劳动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服务集体的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提高效率和质量、精益求精。牢固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积极参与劳动和服务活动,体验奉献的快乐,涵养有责任担当、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二)积极探索生态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1.生态劳动教育与家庭环境进行有效融合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及涉及的不同生态劳动项目,增强生态劳动课程的计划性、联动性、衔接性。基于劳动课程计划,划分家庭任务,通过家长会、微信群指导家长,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例如:设定一个特定的日子,全家人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碳排放,体验绿色出行的乐趣;利用家庭阳台或庭院空间,共同建设一个小型生态农场,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生态文明的魅力。

2.生态劳动教育与教学环境进行有效融合

以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为基础,深入挖掘学校生态文明特色,打造生态校园特色劳动教育方案。基于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促使课程资源不断整合,鼓励生态理念、节能减排、环保教育等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拓展生态校园与劳动教育融合式发展新路径,并使之成为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学校显性课程跨学科联动的同时,又促使校园隐性课程日益丰富。同时,因地制宜,开辟种植基地,借助每周劳动课和主题班会,和学生共同完成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任务,围绕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打造校园特色生态种植区。

3.生态劳动教育与特殊节日进行有效融合

优先考虑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清明节、劳动节等具有环保意义或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根据节日主题,设计相应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在植树节可以组织“我为校园植棵树,共建润培新校园”的植树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世界环境日则可以开展“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增强他们的资源利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生态劳动教育与特殊节日的融合旨在通过节日氛围的营造和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生态劳动教育与区域特色进行有效融合

中学生态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连接学生与本土文化、传承区域特色的桥梁。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学校联合社区“传承劳动美,奋斗中国梦”系列活动,在农趣园举办“劳模精神薪火传,匠心盆艺耀花城”盆景技艺传承亲子活动和“传承非遗之艺”活动。

5.生态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生态劳动教育强调在劳动实践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劳动教育与各个学科均紧密关联,在课程实践中积极推动多学科融合,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更为全面、深入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如,将地理与农学融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习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技术,培养他们的土地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将生物与技术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品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丰富思政课程,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农田的耕作、收割等劳动过程,可使他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付出,弘扬勤劳质朴、勤俭节约的美德。

6.生态劳动教育与优质课比赛进行有效融合

作为一种教学竞赛形式,优质课比赛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还能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学校可围绕生态环保知识、劳动技能、跨学科应用等方面开展优质课比赛活动,确保比赛内容与生态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鼓励教师使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提升。组织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劳动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生态劳动项目。这样,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环保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提升跨学科应用能力。

7.生态劳动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要积极推动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在线课程、互动论坛和资源共享平台,将生态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践方法广泛传播给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图文教程等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生态劳动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生态劳动实践。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生态劳动教育,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劳动操作,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互动,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经常组织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如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态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记录和展示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8.生态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围绕生态劳动教育推进校本课程建设,融入生态劳动教育的元素,构建“生态劳动+校本”的课程体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以中草药、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打造校本特色的系列课程。例如:以中草药为食材,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烹饪课,让学生学习节气文化,烹饪药膳美食,使学生在学会生活技能的同时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塑造阳光心态。

三、中学生态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打造生态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通过日常的家务劳动、家庭种植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社区则要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可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此外,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家校社的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反思

学校、家庭、社区虽然都在积极参与生态劳动教育,但三者之间的衔接和沟通还不够顺畅,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生态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效果,因此生态劳动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J].建筑节能,2015,43(6):1-5.

谢明洋,赵艺璇.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4,15(1):146-152.

袁圣洁,李前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劳动教育100年的总结与展望[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37(3):20-28.

张映雄,张冶,李頔.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指导课程设计须强化“六个意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31):71-7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罗艺,王路达.新时代生态劳动教育:内涵特征、育人功能与实践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23-128.

高林福,周润晶.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构建“四全”大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中“全面育人”[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0):34-41.

柳友荣.劳动教育文化:莫让劳动热情沦为“孤单的火种”:劳动教育原则与方法谈之七[J].教育文汇,2024(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