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的复习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复习课备课策略、复习课教学行为策略、复习课课堂评价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优化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成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程红霞(1977—),女,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基本要素,扎实系统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是教育实践发展的沃土。复习课备课策略、复习课教学行为策略、复习课课堂评价策略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用新意和创意设计复习课,改变“教”和“学”的方式,用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触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把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
一、复习课备课策略
无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课,教师在备课时所涉及的内容多、难度大,比新授课要准备得更多。下面,笔者以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气体的制取”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
(一)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气体制取的内容在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均有所提及。在“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主题下的“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学会试剂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及连接、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试剂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在“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部分,涉及气体制取的内容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二)备教材
本课题涉及初中(五·四学制)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的内容。教材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均在八年级全一册出现,但对于科学探究理念和方法的渗透则贯穿八、九年级两册教材。教材着重阐述双氧水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淡化处理分解高锰酸钾等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影响学生对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的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特别强调了对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的讲解。
(三)备学生
“气体的制取”专题复习课是九年级学生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课。通过近两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较为牢固地掌握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实验装置及验证方法,但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及改进、混合气体成分的检验、除杂方法和顺序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节专题复习课,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对气体制取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笔者整合了近8年东营市有关气体制取的中考真题,改编成基础题和提高题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学贴合鲁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变动,使学生得到精准练习和提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四)备网络
网络上有许多教学交流平台和海量资源,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教师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智慧。在设计复习课之前,笔者习惯先从网络上借鉴学习,集思广益,从而更精准地定位教学的内容和深度,更巧妙设计教学实施策略。比如,在准备“气体的制取”专题复习课时,笔者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平台观摩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王春燕老师、济宁市嘉祥县董恩曦老师、烟台市曹庆园老师、济南市张欣老师、滨州市赵彦青老师的省级优课,在他们身上学到了理念、态度、技术等方面的大量优点,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复习课教学行为策略
(一)语言表达要形神兼备
(1)声音要“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与板书、教态等基本功相比,语言表达无疑是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教师的声音可以朝气蓬勃,清晰洪亮;可以温和而富有感染力。无论如何,一定要吸引学生,让人听着舒服,切忌咄咄逼人,更不要让学生感到聒噪。
(2)提问要“尖锐”。高质量的开放性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比如,在教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气体的制取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达到了整合、提升和融会贯通的目的。问题如下: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几种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那么你会选择哪个方案来制取氢气呢?(给出选项:加热高锰酸钾、给食盐水通直流电、镁和浓盐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如何在实验室中顺利制取一瓶氨气呢?多余的氨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改进氨气的收集装置?改进后的收集装置如何验满?改进后的装置(多功能瓶)具有哪些功能?简易的发生装置可以如何改进以实现控制反应速率或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等功能?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所得气体的成分,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何帮助某工厂检验工厂废气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如何建议该工厂处理废气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教学活动要新颖
在教学“溶液(复习课)”公开课时,笔者以自主学习型课堂为依托,以导学提纲为载体,借助物理实验器材,通过四个小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复习旧知,获取新知。
【小活动1】请喝下这瓶可乐,在品尝可乐的过程中指出哪支试管内盛的是溶液(两支试管中一支盛的是酒精溶液,另一支盛的是下层是水、上层是油的混合物)。追问1:你能把盛油水混合物的试管洗干净吗?原理是什么?追问2:试管中溶液的名称是什么?溶质可以是液体吗?可以是气体吗?追问3:可乐中的溶质是什么?为什么打开可乐瓶会听到气体涌出的声音?为什么喝冰镇饮料时易打嗝[2]?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喝可乐、拧盖、打嗝、闻气味等行为以及教师的追问,落实复习课知识点,包括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也可以是液体、气体;溶液的命名方法;汽油溶解油污、洗涤剂乳化油污;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气压两个外因的影响等。
【小活动2】学生分组实验:量取50毫升水,称量5克A或B白色固体,在烧杯中溶解配制成溶液。追问:摸摸烧杯的外壁,猜测自己配制的溶液名称是什么?
设计思路:让学生练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练习如何搅拌,动手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全员参与,在实践中落实知识点。追问环节中的“摸一摸,猜一猜”让学生轻松巩固了对溶解过程伴有的热现象的认识,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明显放热,硝酸铵固体明显吸热。为了教学的延续性,笔者把硝酸铵换成了溶解时同样会明显吸热的硝酸钾,在学生猜测是硝酸铵溶液后再现场做出解释说明。
【小活动3】学生演示实验:被溶解的白色固体为什么“消失”了,溶质在溶液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借助物理实验器材,选取一组学生配制的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活动1中用到的酒精溶液,找一名学生利用磁性物理实验器材测定这三种溶液的导电性。追问1:溶质在溶液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追问2: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吗?
设计思路:通过将物理实验器材用到化学课上,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使发光二极管发亮而酒精溶液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发亮,通过明显而直接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同时,适时演示氯化钠和酒精溶解的微观动画,让学生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相应表格,在巩固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溶剂分子中的知识的同时,掌握Na+、OH-、K+、NO3-等离子符号和C2H5OH、H2O等化学式的书写。
【小活动4】寻找宝物:通过5个开放性问题,结合PPT演示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中点的移动等操作以及演示实验,让学生意识到溶解度曲线图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宝物。5个开放性问题如下:①结合硝酸钾的溶解度表(部分)判断刚才我们配制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吗?为什么?②如果想利用这张硝酸钾的溶解度表(部分)得到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些数据?③刚才我们配制的硝酸钾溶液可以用图中的哪个点表示?④如果再加入15克硝酸钾固体,所得溶液能否用PPT中的绿点来表示?⑤依据点的位置,我们除了能推出对应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还能不能比较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呢?教师的演示实验:选取一杯学生配制的硝酸钾溶液,加入15克硝酸钾,演示有固体不能完全溶解的现象;水浴加热后固体消失,随后水浴冷却,学生看到大量的硝酸钾结晶析出。追问:如何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①②两个问题引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以及两种数据处理方式(表格和图像)的优缺点;通过③④⑤三个问题把学生配制的溶液与溶解度曲线图挂钩,赋予图像实际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找到相应的点,并根据点与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找到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方法,比较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等。演示实验生动说明了结晶方法的选择依据是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当然也少不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形式多样的活动更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课堂收放自如。
(三)教学内容要综合
相对于单元复习课而言,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更考验备课教师的功力。初中(五·四学制)人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化学变化的定义、判断依据、常伴随现象、能量变化等知识点都可以作为优秀的复习课素材。
(1)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一定不是化学变化吗?这个开放性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后续的探究水到渠成。追问1:没有明显现象就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吗?请列举我们学过的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并回忆教材是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追问2: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设计实验验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思考,同时也联系了教材中的三处知识点——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合反应、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让学生了解到可以从反应物的消失和生成物的出现两个角度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针对该节复习课,笔者适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活动: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中倒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笔者提问:这些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如果不能,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在学生列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思路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来验证方案的优劣。最后,学生一致认为采用氯化钡溶液等验证方案更好,因为如果采用稀盐酸等还必须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以避免氢氧化钠用剩余或碳酸钠溶液和少量稀盐酸生成碳酸氢钠的情况出现[3]。
(2)离子的鉴别和能量的变化。比如离子鉴别问题,离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让离子发生有明显现象的变化来判断该离子是否存在。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颜色变化、产生气体和生成沉淀三个角度寻找方法。再如,易被学生忽略的“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知识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装置U形管中液面的运动把初中阶段所有放热和吸热的化学反应进行汇总,并拓展延伸把物理变化中伴随的热量变化也整理到位。
三、复习课课堂评价策略
在授课过程中,及时、真诚、简短的评价会迅速拉近师生间或生生间的距离,促进互动。比如,当学生回答为什么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属于化学变化时说到“因为它们都产生了新物质”,笔者给予的评价是“你的理解很深刻”,同时配以肯定的语气和赞许的目光。顿时,该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光,周围的同学也在会意地笑。课后,教研员也专门提到了笔者对学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这种做法并提倡其他教师效仿。
总而言之,复习课策略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大课题。在用新意和创意设计复习课的道路上,教师需要持续优化“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既能温故知新,又能提升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张巧梅.初中化学微项目复习课例分析[J].读写算,2024(19):155-157.
陈晓萍.基于“五何”设计思想开展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探索:以初中化学复习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172.
陈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设计[J].新智慧,2019(2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