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的新变化

2024-10-16 00:00王君兰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实施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数学课堂生态进行优化调整,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从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优化作业设计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数学课堂;课堂生态

作者简介:王君兰(1979—),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一实验小学。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讲解上,同时利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学形式和超负荷作业量容易使学生压力过重,对数学产生排斥情绪。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生态的优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更加喜欢数学。

一、“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的重要性

(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极易被周围新鲜事物吸引,难以在课堂上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怎么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是“双减”政策下,教师在优化课堂生态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往往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改善课堂生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积极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探索欲望,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二)增加师生互动机会,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课堂中教师只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交流机会,导致一些学生对不理解或未充分掌握的内容不敢提出疑问,数学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发生新变化,教师应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发挥组织者及引导者作用,将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反思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此外,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中,学生能学习教师及同伴看待问题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及交流能力,建立自信心,为后续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据,为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目的,在进行作业设置时,喜欢采用“题海战术”,以大量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种方式即便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排斥心理,还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双减”政策下,为改善数学课堂生态,教师摒弃“题海战术”,科学布置作业,减少学生课业压力,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及探索,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生态,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掌握知识。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革,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逐步爱上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这样不但可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还可使学生在课后留意生活中包含加减乘除的真实问题,积极动脑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前,教师可先拿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道具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例如,小明带着100元到超市购物,总共买了2斤苹果、2包奶糖、2块蛋糕,其中,每斤苹果需要花费10元钱,每包奶糖5元,每块蛋糕8元,小明递给收银员100元,收银员应找回多少元钱?部分基础比较牢固的学生会较快算出正确答案,对此,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借助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学生深化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利于实现“双减”政策下课堂生态的优化[1]。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基于此,为了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发生新变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借助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式、概念及解题思路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与组内成员进行深入探讨,拓宽视野,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在讲解前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予各组两个圆柱体杯子,其中一个高且细,另外一个矮且粗,要求学生思考哪个圆柱杯子的容量较大,并计算出两者的容量差。此任务的实质就是探索圆柱体体积计算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解题兴趣。各组成员需要根据这一任务进行深入探讨及分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有的小组会借助极限思维,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视为长方体,随后借助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从而算出两个圆柱体杯子的容量差;有的小组可能会借助类比思维,推断出规则立体几何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以高,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验证,最终计算出两者容量差。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各组展现最终成果,说说各自小组的解题思路,随后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圆柱体积公式进行仔细讲解。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各组成员进行自我点评,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生态的优化[2]。

(三)借助先进教学手段,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这对逻辑思维能力待发展、认知有限的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部分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不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态产生新变化,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灵活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等,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相关内容中,公式推导部分的教学中蕴含了一个数学思想方法——极限思维,部分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这个思想方法,为加深学生对极限思维的理解,教师可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将相同大小的圆平均分为5份、20份、100份、500份后拼凑出的图形。如此,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当圆被分解的份数越多,组合成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就越相近。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借助该发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轻松又富有趣味性,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深入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掌握该公式的本质,从而灵活使用公式解题。此外,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生态产生新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知识[3]。

(四)优化作业设计,减少学生课业压力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业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及满足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改善作业设计形式,合理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作业的针对性,以此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形成新变化。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队,了解C1zzFVvgaRzxwRJTcV2q2HmkR0Yw7I9niYguy6fumk0=家中最近六个月的用电情况,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借助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充分发挥价值[4]。

(五)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评价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帮助教师充分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生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成绩及练习题准确率方面,这样的评价方式较片面。此外,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及练习准确率会出现浮动,上述单一的评价方法就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若想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就需要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观察学生,实施客观、公正、综合性的评价,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及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时,教师应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并将教学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流程中,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实施有效评价。比如,教师可对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知识点接受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学习进度、合作探究中的积极性、能否自主思考得出问题答案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掌握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激励性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相应情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思路解决情境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和思路进行客观评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及互评,如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组内成员在进行自评后,针对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活动参与程度实施客观评价,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进行及时改正[5]。

三、总结

总而言之,“双减”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将减负增效作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及手段,优化作业设计,完善教学评价,打造高质量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肖敏敏.“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14):120-122.

张秀林.“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7):113-115.

魏建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智力,2023(6):111-114.

张海龙.“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J].吉林教育,2022(33):67-69.

邓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