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学评一致思想,优化劳动课堂教学

2024-10-16 00:00李媛媛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政策要求,各校应调整劳动教育设计思路,优化劳动课堂教学实践。为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劳动课堂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教师应尝试在劳动课堂中充分融合教学评一致思想。教师以教学评一致思想为原则,基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能助力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劳动;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融·创:小学跨学科田园劳动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ZJY0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4—),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盛学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然成为当下基本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被重点提及。劳动育人是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落实的教育理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中的新增内容之一,要求教师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清晰地认识到“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完善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教学结构。在劳动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优化、完善劳动教育,深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体验感,能使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1]。

一、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下劳动学科并不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存在劳动课程不被重视的情况,进一步导致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由此,严重影响劳动课具体课程目标及课程计划的制订,同时出现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上述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劳动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发展,使劳动育人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劳动课程目标不明确

劳动课程虽然是实践性与体验性较强的课程,但是也需要明确其育人目标。而在当下小学劳动课程中,存在课程目标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如有教师将课程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优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如此显然目标相对笼统,不利于教师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详细制订教学计划。

(三)劳动课程缺乏趣味性

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教学形式不能固化。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才能积累劳动经验,掌握劳动技能。而当下劳动课程的设置缺乏趣味性,劳动实践活动单调乏味,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的目的,反而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劳动兴趣[2]。

二、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劳动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了解“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程度”

首先,教师需要从前期教学设计层面出发,对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其次,基于整体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探索具体的劳动课程教学路径,基于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主题,整合课程教学方案。最后,教师需要追踪学生的劳动课程阶段性实践成果,观察学生的劳动学习进程,从而保证课程整体的教学进度。

(二)引导“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改进”

为了保证劳动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方式、成果等,以引导者的站位来帮助学生把控劳动学习进程。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参与劳动实践,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劳动实践成果。最后,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有效把控学生在劳动课堂上的整体学习质量。

(三)认知“评什么”“怎么评”

评价环节中,教师应当明确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形式。教师需要格外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结合设计内容决定评价形式,依据教学及学生学习成果设置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由此在劳动课堂上实现“科学评”,最终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改进劳动课程教学实践。

三、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劳动课堂教学对策

(一)劳动课程目标明确化、精细化

劳动课程目标明确化可为后续有效的教学设计创造前提条件。清晰的目标是保证劳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围绕劳动教育主题,深挖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结合真实学情设定周详的教学目标,让总体教学思路更加明确[3]。

例如,在设计“纸编小书签”课程时,教师可围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方面,结合具体的劳动实践内容制订教学目标。首先,在劳动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亲手编织自己喜爱的书签,懂得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的知识,以此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其次,在劳动技能达成层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编织书签的技巧,来掌握手工编织的基础技能。最后,教师在学生取得劳动成果后,要讲解劳动实践价值意义,让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劳动精神。教师基于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具体的劳动主题及学段学情,设定精细化的课程教学目标,能有效把控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劳动教学策略的创新性、趣味性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决定了其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是多元化且具有丰富性特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劳动课程教学方案时,应围绕“怎么教”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强化劳动观念,更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使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让劳动行为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4]。对此,教师要让劳动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策略的方式,迎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努力满足学生的劳动学习需求,对劳动实践的主题进行创新。比如以“整理书包”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平平无奇,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融合创新元素,将此劳动实践活动的主题改为“整理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将劳动技能学习、实践的整体过程转换为赛前准备及比赛实践的过程。主题的转换能让学生实现心态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参与本次劳动实践活动时更加有热情。同时,学生还能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自身的劳动兴趣,高效完成劳动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场景中有效应用技能,进而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三)教师发挥指导性、辅助性作用

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对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场景中,教师对学生的辅助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设定劳动实践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以及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使学生懂得“怎么学”上。为此,教师要在具体的劳动课程中,基于上述两点要求,对学生进行辅助与指导。

例如,在“凉拌黄瓜”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定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比如教师若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学生通过本次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学习凉拌黄瓜这道凉菜的具体制作步骤,掌握把黄瓜拌好吃的技巧”,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此次劳动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学习拌黄瓜的具体方法,能够用简单的调料品制作美味的凉拌黄瓜”。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也应发挥指导性作用,比如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认知与把控每种调料品的使用方法及用量。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先记忆每种调料的名称,再掌握每种调料的作用,最后学会使用量勺来把控调料的具体用量,在实践中掌握凉拌黄瓜这道美食的制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环节实现自主性、有效性

评价环节是劳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收尾环节。在此环节中所得到的评价结果,直接指向劳动课程的教学改进,对劳动课程的优化、提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劳动课程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评价环节,创新评价形式,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在教师的有效把控下,学生能在评价中发挥自主性,使评价环节更具有效性[5]。

例如,在“创意中国结”劳动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采用CIPP评估模型引导学生设计自主评价环节,组织小组互评活动;同时,让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同步。其一,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作品进行自评,评价内容应立足中国结成品的完整性、创意性、艺术感,以及编织中国结过程中操作技巧的准确性。其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学生需要对组内成员的中国结成品进行打分,评价对方的劳动成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对学生在编织过程中手工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不定期组织学生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请学生给自己提出建议及表示期望教师改进的方向。由此,让教学评价环节在小学劳动课堂教学中更加具有真实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其改进教学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体系的完善。

四、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劳动课堂教学案例

(一)课程主题

“我是小园丁”植物种植劳动实践课程

(二)课程目标(教什么、学什么)

1.劳动观念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学习目标:能够从劳动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

2.劳动能力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种植植物的技巧,学习种植工具的使用方式,养成良好的种植习惯。

学习目标:能够以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种植过程,用种植工具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形成浇水、施肥、修剪等日常的种植习惯。

3.劳动习惯和品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在劳动中找到价值。

学习目标:能够发现劳动的乐趣,以理性、客观的视角看待劳动。

4.劳动精神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学习目标:能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

(三)教学过程(怎么教、怎么学)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劳动课程的实践环节,让每一环节都能够落实劳动素养培养,顺利达成前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1.课堂导入

依据主题创设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当上“小小园丁”。

2.实践过程

种前思考:如何种植植物,怎样让自己的植物生长得更好?

种植实践:根据教师讲解的种植技巧展开种植实践。

展示植物:将自己种植的植物带到课堂上,与同学相互观赏,相互评价对方的种植成果。

3.课程评价(CIPP)

背景评价:教师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对种植活动的兴趣点,整合相关主题背景下的教学资源,最终判断本次课程教学目标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输入评价:教师引入与种植植物相关的课外知识,并为学生准备种植工具以进行实践。邀请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家长等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案作出评价。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状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其中,并应用相关种植知识解决实际的种植问题。

成果评价:学生自评(展示种植成果,为自己的种植成果打分);学生互评(小组讨论,学生相互评价组内成员的种植成果并打分);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种植日记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及改进建议)。

(四)课程总结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明确劳动课程教学的整体结构,完善劳动课程的教学体系,并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应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教师应优化设计评价环节,让评价内容与评价形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学要求,让评价结果成为优化劳动课程的有力依据。由此将劳动课程中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相串联,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指向性,课程效果更佳,从而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强化,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华文泉.开展生态实践劳动,共建和谐美丽校园:济南市槐荫区张庄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4(合刊1):128-129.

杨梅,黄铮.开展劳动实践,培育阳光少年: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12):123.

刘梅雪,栾树权.“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以大连市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4):62-64.

蒙海燕.城市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桂林市育才小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35):50-53.

戴燕妮.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