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4-10-16 00:00薄滕飞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以拼搏奋斗的精神描绘出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是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前提,初中教师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充分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采用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创设多元路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薄滕飞(1980—),男,山东省五莲县第三中学。

心理是行为的指向标,学生的外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初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创设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锤炼学生的心理,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愈挫愈勇的心理根基,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教学内容,挖掘心理因素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详细解释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品行。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初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出发,挖掘其中的心理因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人翁,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初中教师要想实现融合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心理教育目标,采用有趣的素材和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时,首先,教师需要梳理本课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追逐梦想所需要的能力,使学生重新认知自我,塑造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基石,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品味艰难。其次,教师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融合教学的出发点,提前制作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基本内容,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以此作为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参考。再次,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辩论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明确中学时代的发展规划,塑造积极健康、努力前行的人生态度。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以客观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宝贵财富,在有效沟通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二)挖掘心理健康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两个维度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了解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从而让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约束和法律的自我遵从,而初中教师想要将学生塑造成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挖掘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容。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时,首先,教师需要梳理本课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友谊的力量,掌握正确交友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交友观,理性面对网络中的朋友。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心理因素,如:如何正确理解友谊在人生中的位置?应以何种心态和行为面对自己的朋友?如何保持友谊之树常青?面对友谊的破裂应保持何种心理?等等。最后,教师需要探索融合教学的基本路径,思考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日常交友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挑战时,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促进个人发展。

二、采用多元方法,提升心理品质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理论灌输,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悟,没有将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融合模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心理变化,在趣味案例中深入思考,从他人的有益经验中汲取养分,进而提升心理品质。

(一)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情境

初中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创设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悟心理的变化,认识到真实的自我[1]。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时,首先,教师需要梳理本课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对生活的影响,传授情绪管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关于情绪管理的教学情境:假如你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一个不理想的分数,应该如何应对?有的学生可能会自我怀疑,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有的学生会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分析试卷错题,发现知识上的短板,查漏补缺。这两种不同的应对措施显示了情绪管理上的差异。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找到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成为情绪的主人。

(二)采用案例教学模式

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品味不同心理带来的显著差异,意识到心理状况对于个人选择的重要影响。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时,首先,教师需要挖掘本课的心理健康内容,采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探究道德、法律、心理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如有的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采取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认真思考情绪控制对于个人行为的重要性——面对暴力问题,冷静和急躁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进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情绪稳定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需要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暴力行为,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同一个案例中,了解道德与法律规定,感悟心理健康的力量。

三、开展教学实践,锤炼心理素质

初中教师要想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探索多元路径,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在挫折和挑战中不断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参与社会公益实践

教师可以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情境中感悟生活的苦难和欢乐,更好地认识社会,提升自我[2]。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时,首先,教师需要介绍本课基本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联,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只有培育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敬老院,通过日常交流、参与劳动、玩游戏等多元方式,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风尚,深化学生的道德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后,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并客观点评学生,让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更好地理解公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庭审旁听活动

道德和法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想要学生深刻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院的庭审旁听活动,充分体会这个社会的善与恶[3]。

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首先,教师介绍犯罪与刑罚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阐述我国刑事审判的基本流程,为庭审旁听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根基。其次,教师需要和法院搭建沟通渠道,选取适合初中生旁听的刑事案件,让学生在真实的庭审环境中了解案件基本情况,从各方的阐述中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要求。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庭审感悟会,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学生认识到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有的学生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承担起心理导师的职责,帮助学生重塑心理防线,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道德和法律约束自我,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四、注重教学反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指导理论,初中教师需要在多元实践中勇敢探索,发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心理因素,寻找融合教学的多元路径,并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全新理论和有益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教师必须秉承越挫越勇的精神,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及时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提供有益的参考,增强融合教育的效果[4]。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时,首先,教师需要详细论述自由和平等的基本概念,阐述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艰辛历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尊重自由和平等的价值所在。其次,教师需要挖掘本课的心理要素,帮助学生重塑心理根基,对不尊重、不自由、不平等的现象形成理性的认知,实现情绪的有效管理,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探索解决路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是否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心理建设,是否能用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乱象,是否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中,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及时掌握融合教育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和优化提供方向。

(二)注重改进融合教育模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教师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教学反馈中寻找改进课堂模式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精神支撑[5]。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意识到维护公平正义人人有责。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思想,以道德与法治思维维护公平正义。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高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但面临社会不公时缺乏行动的勇气,动力不足,对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重塑心理,让他们意识到维护公平正义需要方式方法,让他们在保护自身的同时,采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遵守道德和法律是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前提,心理健康则是学生的动力来源。初中教师想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制订高效的教学方案。其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体会心理健康带来的精神动力。再次,需要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和旁听庭审中感悟人生,重塑自我。最后,需要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了解融合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融合教学目标,制订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谢新洪.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6):148-152.

马芳荪.灵动课堂,从“心”出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与健康,2023(8):70-71.

贾晓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9):110-111.

范春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3(34):51-53.

何玉英.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探微[J].成才之路,2024(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