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2024-10-16 00:00王娜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化场景、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就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旨在助力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娜(1987—),女,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第十小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认知水平和能力较弱,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教师应针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发展思维,拓展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图形的平移、旋转等方面展开。在几何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一张长方形的白纸经过折叠后可以变成正方形或三角形。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探索图形的变化。此外,“空间与图形”教学通常伴随着动手实践。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活动和小组合作实践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营造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有关长JXZqnZgy9bQkiS4lll4b6w==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进行折纸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图形,掌握图形的特点[1]。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学科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空间与图形”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方式进行操作、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探索、实践和操作深入学习和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实践技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例如,在教授关于圆形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来描绘圆形,然后使用测量仪器对其直径和周长等属性进行精确测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考察和分析,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圆形这一概念,形成良好的直观想象素养,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2]。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空间与图形”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学习习惯,学会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数学课堂更加注重逻辑,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主动研究和发现,全面且系统地考虑、分析和判断。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面对新知识不至于手足无措。“空间与图形”教学融合了计算、逻辑、观察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若想正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这同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运算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改正粗心大意的不良习惯,养成严谨的态度。例如,“空间与图形”中有一道经典例题:一位农民伯伯有一段长30米的铁丝网,他计划搭建一个长方形的猪圈。为了节省成本,他决定紧挨着一堵墙搭建猪圈,使得30米铁丝网能够圈出尽可能大的面积。已知猪圈的长是宽的两倍,请计算猪圈的面积。在计算这道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忽略靠墙这一限制条件,从而计算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审题时动手绘制示意图(如图1),做好标记,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死板僵化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一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采用“填鸭式”和“大水漫灌式”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数学教学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用模式化教学占据大部分授课时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始终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加上小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仅靠听取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理解复杂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二)忽视素养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形成数学理念的重要时期。然而,部分教师追求授课进度和既定课程计划,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解说,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想象和空间观念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教学实效性较差

在“空间与图形”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活动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认识图形(二)”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安排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物品,如香烟盒、乒乓球、薯片罐和魔方等。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问题,通过触摸、分离和粘贴这些物品的方式,感受和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3]。学生对于这样的互动形式普遍怀有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氛围也会显得比较活泼。然而,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自我约束力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过分放任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助交流,课堂纪律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这种追求表面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具备很高的实效性。

三、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从转变教学思路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符合当前小学数学的发展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转变教学思路的角度出发,优化和完善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稍显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在重视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和整合分析教学内容,依托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思路的限制,打造更具趣味性、更加和谐、更具整合性的课堂。

以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利用教学用具搭建探索实践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圆的计算公式。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可折叠的铁丝,让学生通过折铁丝的方式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师固定铁丝的长度后,询问学生除了直接测量整体的方式,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计算圆的周长。有的学生可能会将铁丝折成长方形,测量长和宽后通过计算得出总长度。这种主题式教学能有效串联知识与实践,转变僵化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新发展[4]。

(二)从优化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点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教师只进行口述教学,往往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优化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灵活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图形意识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动手操作教学法。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实际观测”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询问学生的观察结果,并请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三角形的特点,使其形成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再如,在教授圆柱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制作圆柱”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制作圆柱,在制作过程中形成对圆柱的整体认识,理解圆柱的底、边和高等概念,为后续教学铺路。

第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游戏中成长。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可能稍显枯燥,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容易丧失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空间观念、图形意识。比如,在教授空间位置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方位识别”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内容为听口令做动作:教师说口令,学生做相应动作。之后拓展延伸,学生之间合作开展游戏。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掌握与空间位置相关的知识。

(三)从联系生活化场景的角度出发

数学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题目:某学校计划建设一个大水池,水池的宽度为10米,长度是宽的2倍,水池的深度为1.7米,若水池的底面和四周需要铺满瓷砖,请计算总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瓷砖。这种问题源于生活,贴近实际,有助于学生融入情境中积极思考。再如,在教授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动手操作,测量生活中的物品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以有效提高[5]。

(四)从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角度出发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也是辅助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工具。几何图形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与概括,仅靠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另外,部分小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对几何知识的接受程度偏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弥补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方式,辅以引导工作,将抽象的几何图形具象化和可视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材料。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几何图形,助力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6]。

第二,实物模型。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测量,在脑海中实现从物到形的转化。比如,在讲授长方体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和应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和探索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优化“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符合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小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合理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为后续数学教学工作探寻思路。

[参考文献]

何美英.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17):54-56.

张超群.在图形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亚太教育,2022(2):187-189.

李宁.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郑新如.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5):95-97.

丁乐赞.小学数学图形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30):61.

倪丽.浅论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N].发展导报,2018-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