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侯马上马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2024-10-15 00:00:00郭智勇闫文祥严贤盛吴晓桐
文物季刊 2024年3期

摘要: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晋国邦墓地,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的晋国青铜器。本研究对4件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以探讨春秋中期晋国铅料产地。研究结果显示4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均为普通铅,与晋南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所使用的铅料基本相同,可能产自长江中游地区。上马墓地青铜器与瓦窑坡春秋中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不同,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金属资源流通网络的复杂性。

关键词:铅同位素 上马墓地 晋国 铅料

Abstract: Shangma Cemetery at Houma, Shanxi is an important graveyard of Jin state nobles’,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ere unearthed. Aiming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e lead materials of Jin State during the mi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study carried out lead isotope ratio analysis on 4 bronze objects from this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d isotope ratio of these four bronzes are common lead, which are basically same as that used in the bronzes from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southern Shanxi. The material were probably from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lead materials used in Shangma are different with that in bronzes from Wayaopo site,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circulation network of bronze materials was complicat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Keywords: Lead isotope Shangma Cemetery Jin State Lead material

上马墓地位于侯马晋都新田近郊,是山西地区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两周时期的墓地。1961年在断崖上发掘墓葬14座,其中M13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出土青铜器180余件。1963-1987年间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万平方米,发现墓葬1373座、马坑3座、牛坑1座、车马坑3座,出土遗物近6000件。其中,19座铜礼器墓出土铜礼器130件 [1]。墓地年代上迄西周晚期或稍早,下至春秋战国,其出土器物发展线索清晰,演进连续,形成较为完整的编年序列。

铅同位素比值方法是研究青铜器矿料来源最为成熟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研究数量增长迅速,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晋南地区青铜器也是铅同位素研究的核心区域,此前天马-曲村墓地[2]、北赵晋侯墓地[3]、绛县横水墓地[4]、陶寺北墓地[5]、瓦窑坡墓地[6]、长治分水岭墓地[7]、闻喜邱家庄[8]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均开展过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侯马是春秋中期晋国都城所在,上马墓地青铜器的矿料来源更具代表性。

因此,本文对山西博物院馆藏上马墓地出土的4件春秋中期青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其中3件为青铜容器,出土自1961年发掘的M13,分别为鬲、盘和鼎。另外一件为M4078出土铜銮铃(M4078:22)。

一、青铜器信息

铜鬲,宽平沿,短直颈,鼓腹,联裆,三蹄足上无台阶。腹壁装饰三个月形扉棱,器身饰卷曲吐舌蟠螭纹,下填阴线三角纹。这种鬲延续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宽沿浅腹体宽的形制,而纹饰却是新的风格,口沿下的吐舌蟠螭纹和器身的阴线三角纹在该墓共出的庚儿鼎上也有出现,在春秋中期铜器上常见(图一)。

青铜盘,浅腹,窄沿唇外折,腹两侧附耳外侈,足细短兽蹄形,器身无纹饰,耳饰饕餮纹(图二)。

青铜鼎,深腹、圜底、附耳、高蹄足,三环钮盖。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上饰细小的蟠虺纹,下饰垂叶纹,内填双线勾连云雷纹。耳饰蟠虺纹。盖饰四圈蟠虺纹及内填勾连云雷纹的垂叶纹,中间卷卧一微凸起的小兽(图三)。

铜銮铃,梯形长銎,銎正中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穿,铃中心部位似空球形,内含一弹丸,正中两侧各有一穿,正面有八个楔形镂孔,呈辐射状,背面无镂孔,周边有椭圆形外轮(图四)。

二、样品年代

《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一文中根据铜器的铭文、器物的造形纹饰特点推断M13的时代在春秋中晚期之际[9]。1963年,张颔、张万钟先生著文《庚儿鼎解》[10],文中先释读M13庚儿鼎铭文、认为作器者为徐王之子庚儿,认定此鼎的作器时代可能在鲁襄公(公元前572-前542年)时。1981年,郭宝钧先生在《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一书中把M13的青铜器看作是鲁昭公(公元前511-前510年)时的器物[11]。高明[12]和朱凤瀚先生[13]也都认为上马墓地M13青铜器为春秋中期偏晚阶段。M4078被划分为上马墓地第二期,年代也相当于春秋中期。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春秋中期青铜器的风格发生了转变[14]。李学勤先生就曾指出:“春秋中期应当是春秋时期特有风格确立的阶段。”[15]春秋中期青铜器的风格转变是在青铜手工业作坊中实现的。充足的青铜原料供应是青铜手工业发展的保障,因此青铜器矿料产地问题备受关注。春秋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经济自主性的加强和采矿技术的进步,多地矿山都被大规模开采。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铜矿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大冶铜绿山采矿遗址规模宏大,技术先进,产出铜料满足了当时楚国及其他地区青铜器铸造之需[16]。春秋中期晋国和楚国均为强国,二者之间存在战争、贸易等关系。青铜资源是商周国家维持统治的关键性资源,搞清楚其产地和变迁是非常关键的,原料的控制、运输和分配能反映诸多政治经济问题。

三、分析方法

样本前处理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完成,铅同位素分析工作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配备的Neptune plus形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完成。使用超纯水对样本清洗和干燥后,将每个样本约50mg溶解在稀硝酸溶液中。然后使用电解沉积法提纯铅于铂电极上,将电极上的铅溶解于2%硝酸溶液中。纯化的铅溶液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ICP-OES测定含量,稀释至250ppb以进行MC-ICP-MS分析。分析过程中均穿插测试NBS-981 铅标准样本进行校正,保证铅同位素比值的2σ标准误差优于±0.002。

四、测试结果

铅同位素分析显示4件青铜器206Pb/204Pb比值在17.902~18.250之间(表一),分布较为集中,均为普通铅。从锈蚀产物的成分分析中发现这4件青铜器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铅含量应该在2%以上,因此铅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的原料。在铜料和锡料铅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铅同位素比值反映的是铅料产地。实际上以往所分析的商代至汉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都是反映的铅料产地。因此铅同位素在中国很多时候并不能研究铜料来源,只能探讨铅料来源。

五、结果讨论

西周时期山西南部青铜器已经以普通铅为主,高放射成因铅在天马-曲村墓地和绛县横水墓地偶有发现,可能是重熔商代旧器所形成。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有两个集中区域,一是206Pb/204Pb集中于17.4,延续了殷墟四期以来的铅料;二是206Pb/204Pb集中于18.0,这可能是西周时期新开发的一种铅料。前一种铅料最有可能来自豫西小秦岭地区的铅锌矿,这一带铅矿资源丰富,品位高,而且距离中原聚落密集区较近,被大规模开采并运输到各地使用;后一种铅料可能来自于长江中游地区,与大冶、阳新地区的铅矿铅同位素比值较为接近。第二种铅料在西周晚期几乎完全取代了第一种铅料,表明西周时期金属资源产地发生过一次重要变迁。

上马墓地四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与西周晚期青铜器重合(图五;图六),表明二者使用的铅料可能来自同一矿产地。春秋早期晋南地区的青铜器,如陶寺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铅料相比于西周晚期仍然没有变化,说明西周中晚期的铅料资源在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政治格局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对比发现,陶寺北春秋早期青铜器所用铅料与上马墓地较为相似(图七;图八)。因此,上马墓地4件春秋中期青铜器所用的铅料与晋南春秋早中期青铜器所用的铅料相同,都延续自西周中期以来的矿源。不同时代铸造的青铜器与所用铅料来源具有明显规律性,青铜器年代和矿料来源关系密切,上马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符合上马墓地年代为春秋中期的特征。

根据铅同位素比值,此类铅料来自长江中游大冶、阳新一带铅锌矿的可能性较大。大冶、阳新的铜矿资源相当丰富,大冶铜绿山就是在春秋时代开采规模最大。黎海超和崔剑锋以晋姜鼎铭文为线索,结合微量元素分组法认为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晋国使用的铜料有相当部分来源于楚国[17]。此外,通过对长江中下游采矿遗址的考古学分析,结合楚公逆钟的铭文记载,进一步认为楚国使用的铜料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大路铺文化代表人群的进献。

但是,隰县瓦窑坡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的铅矿料和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铅料存在较大差异。前者206Pb/204Pb比值多在18.2~18.6之间,且具有不同的矿石演化趋势,因此二者的铅料应该不同。瓦窑坡春秋中期青铜器铅料与皖南地区铅锌矿较为接近,因此这一时期除了湖北大冶、阳新的铅锌矿,皖南地区的铅矿可能也被大规模开采利用。但是位于晋国都城的上马墓地贵族墓青铜器却没有使用这种新矿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反映春秋时期资源产地的多源性和复杂性。上马墓地处于都城地区,可能拥有充足的原料储备,所以早期原料使用时间较长,但是瓦窑坡的青铜器不一定是侯马铸造,或者在侯马不同的作坊中生产,很快使用了新的铅料。

春秋晚期相对于春秋中期,铅料产地发生转变。战国早期青铜器206Pb/204Pb比值集中在17.4~17.8,与殷墟四期至西周早期的铅料接近。这一时期的铅料产地可能又转变到豫西小秦岭地区[18]。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上马墓地4件春秋中期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发现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所用铅料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基本一致,可能产自长江中游大冶、阳新一带。但是,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铅料与隰县瓦窑坡春秋中期青铜器所用铅料来源不同,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资源流通的复杂性。春秋时期晋国金属资源主要来自长江流域,与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锡、铅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有关,也与晋、楚之间频繁的贸易关系有关。

[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年。

[2]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

[3] 南普恒:《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4] 南普恒、马江波:《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文物世界》2012年第4期,第10~16页。

[5] 同[3]

[6] 同[3]

[7] 南普恒、贾尧、高振华等:《分水岭东周墓地铜器材质、工艺及矿料特征的再认识》,《南方文物》2021年第3期,第191~199页。

[8] 谈金卓、吴晓桐、范文谦等:《闻喜邱家庄M5001号墓出土战国早期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第4期,第88~98页。

[9] 王克林:《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 第5期,第229~245页。

[10] 张颔、张万钟:《庚儿鼎解》,《考古》1963年第5期,

第270~272页。

[11]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12]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

文物》1981年第3期,第84~103页。

[13]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4] 薛萍:《春秋中期铜器群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年。

[15]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6] 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文物出版社,1999年。

[17] 黎海超、崔剑锋:《试论晋、楚间的铜料流通——科技、铭文与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2期,第96~101页。

[18] 同[8]

本文系山西省文物局科研课题“山西博物院藏100件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编号:2022KT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