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土地市场 稳定地价 土地储备是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前储备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有计划、分批次投放市场,政府可对土地供应总量实施调控,平抑土地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地价大起大落,实现土地价格总体平稳。在土地市场供不应求、地价过快上涨时,政府可加大土地投放力度,增加有效供给,遏制地价非理性上涨。在土地市场供过于求、地价下跌时,政府可减少土地供应,回笼市场抛售的土地,避免恶性价格竞争,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通过“蓄水池”功能,土地储备有利于调节市场预期,引导土地市场理性投资,抑制投机炒作,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促进集约化利用 土地储备是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主导的土地收购,将零星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打破土地权属界线,实现土地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政府可统筹储备区位条件好、利用价值高的优质地块,通过“收、存、熟、供”等环节,优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土地综合承载力,吸引高端产业、优质项目落地,促进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新兴业态集聚,实现城市产业升级。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重大项目建设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用地困难等特点,单靠市场很难及时、连片地提供建设用地。政府土地储备提前谋划、科学论证,将重大项目用地纳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无偿提供给项目建设,可有效破解重大项目用地难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土地储备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可以加快形成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城市发展硬件基础。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操作缺乏规范性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土地征收、储备、供应等环节缺乏明确规定,操作流程不规范、不透明。上位法对土地储备主体资格、行为边界等缺乏明确界定,地方政府普遍成立土地储备中心等事业单位代行政府储备职能,但其法律地位模糊、责权利边界不清,容易导致职能错位。土地储备各环节缺乏统一规范,如土地征收范围、补偿标准、收购程序等缺乏明确规定,储备土地开发利用缺乏约束机制,容易出现征而不用、圈而不供等问题,损害群众利益,埋下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储备资金来源单一 融资渠道受限 土地储备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而目前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和债务风险。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拨付土地储备资金的能力有限,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土地储备资金难以实现滚动更新,财政资金投入缺口不断扩大。土地储备专项贷款期限短、利率高,政府举债空间有限,偿债压力大,一旦土地出让低于预期或工程进度滞后,容易引发债务违约风险。
储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闲置问题突出 我国部分城市储备土地开发利用不尽如人意,存在闲置低效、空置待用等问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受土地征收难度大、企业需求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大量收储农村土地、工矿废弃地等,但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形成大量“睡眠地”“空城地”,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一些地方对储备土地缺乏系统规划,随意变更土地用途,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影响储备土地的开发利用;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圈地扩张,对收储土地缺乏有效管理,权证办理、土地整理滞后,难以形成可供应的熟地,导致土地沉淀,资产增值缓慢。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规范储备操作流程 推进土地储备法治化,是维护群众利益、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加快土地储备法律体系建设,上位法明确界定土地储备主体的法律地位、权责边界,厘清土地储备中心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制定专门的土地储备管理条例,就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征收程序、补偿安置、储备管理、供应出让等各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强化全流程法治约束。结合土地储备实践,及时修订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条例等相关法律,完善储备土地价值评估、抵押担保、风险防控等配套措施。各地要根据上位法完善土地储备地方性法规,细化土地储备规划编制要求,规范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收购储备、开发利用等环节操作标准,完善储备土地动态监管、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
创新融资模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破解土地储备融资难题,关键是转变单一的政府投入、银行信贷模式,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盘活土地存量资产,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土地储备专项债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专项债规模,丰富专项债品种,对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给予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土地储备债券,以未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将土地储备融资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土地储备举债融资行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土地储备信贷产品,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针对不同储备阶段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土地储备投资基金、资产支持票据等股权债权融资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实现滚动开发。
优化储备土地管理 提高利用效率 提高储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眼全生命周期,强化储备全过程管理。前期要加强储备土地规划引领,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用地布局,为储备目标任务落实提供空间保障,储备阶段要建立全周期成本核算机制,强化储备土地动态监管,防范土地征收、开发建设风险,减少资金占压,提高储备土地周转效率。供应阶段要完善土地出让管理,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规则,推行土地出让全流程网上交易,实施带方案出让,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监管,加强储备土地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推行储备土地清单管理,明确开发利用时序时限,定期评估储备土地使用绩效,建立多元化的土地退出机制,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土地储备要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调节市场、优化配置、保障发展的功能,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创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切实提升土地储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