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方位的现实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在于改革的思维认知、方法要点与推进策略三个循序渐进、逻辑严密、内在关联的重要层面有机统一。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构建包含改革的推进主体、聚焦主线、落实机制在内的一体化实践路径,通过深化党的建设提高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水平,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串联整体改革进程,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的改革落实机制。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观念;时代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①。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改革,既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将全面深化改革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予以考量,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是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在新征程上继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必然选择。面向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科学把握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时代意义之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实质内容,立足实际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统筹协调改革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关系,着力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绩效和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动能。
一、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②。在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的基础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系统性、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只有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紧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客观规律,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方位,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方能更好认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时代意义,凝聚起高度统一的思想认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首先,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改革是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现实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则更加突出改革的深入程度、覆盖宽度和影响力度,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乃至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革新,从而支撑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其深远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和巨大成就。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不断推进,改革要面对的问题愈发呈现出系统性、全局性、复杂性的特点,这就需要相应调整和变换改革策略。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依据我国发展形势变化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为全面的部署。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顺应改革客观规律和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应有举措和内在要求。
其次,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方位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是中国改革恒久不变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方位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在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共同富裕的发展取向、关系协调的基本要求以及和平发展的实践特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全领域,对以往单个聚焦、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而且与中国式现代化所面对的复杂国际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相适应。
最后,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确保把中国共产党始终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且要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社会主要矛盾均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其实质逻辑是通过系统集成化的改革提高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质量,弥合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面期待。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形势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因应举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内在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有益于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驾驭能力,有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二、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实质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要注重各领域改革措施的联动配合、有机衔接和配套推进,将系统观念融入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本体认识、方法选择和实践策略等层面。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其实质内容是思维认知、方法要点和推进策略这三个循序渐进、逻辑严密、内在关联的重要层面的有机统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蕴含综合审视、全盘考虑的思维认知。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性问题。一方面,综合审视的思维认知,是指将全面深化改革视作一个由各领域要素构成的系统,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结构调适发挥系统的最佳效能。具体而言,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谋划各领域的改革任务和具体部署。另一方面,全盘考虑的思维认知,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周密考虑改革的阶段任务和总体目标,客观估计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推动改革蹄疾步稳、按部就班向纵深推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发展形势,充分预料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既对改革的总体目标作前瞻性谋划,亦对当时阶段的改革任务作详细战略部署,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提升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全盘考虑的思维认知。
其次,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彰显统筹兼顾、关系协调的方法要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改革是改革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指导,有助于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各具体范畴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任务作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三百余项改革举措,直面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改革任务,要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妥善处理全面深化改革关涉的几对重大关系,合理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科学应对并化解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可能性风险与挑战,确保改革取得实绩实效。一方面,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的几对重大关系,要不偏不倚、统筹兼顾这些重大关系,既关注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发展;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既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也注重社会秩序和发展安全,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秩序。另一方面,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效果,要正确认识和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稳定为保证,把三者统一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检验和衡量标准之中。
最后,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反映突出重点、协同配合的推进策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非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是不分主次、漫无边际的,而是更加强调要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发展性体制机制矛盾,以经济体制改革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多管齐下、百花齐放。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着力破除束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此次全会《决定》中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举措就占据全部改革措施的一半以上,深刻体现出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策略。另一方面,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引领其他各方面改革,其他各方面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使各领域改革任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民主法治、社会生态、国防安全、党的领导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配套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机联动、深度衔接,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审题、科学点题、系统答题、高效得分。
三、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实践路径
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关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预期成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与人民利益的根本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改革的多次强调,充分体现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鼓励大胆实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⑦。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构建包含改革的推进主体、聚焦主线、落实机制在内的一体化实践路径,通过深化党的建设提高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水平,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串联整体改革进程,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的改革落实机制。
首先,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深化党的建设,提高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水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拟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专题会议时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⑧。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引领改革朝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一方面,要以系统观念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想原则和基本观念融入党的建设各方面,以全局性视野、战略性眼光、前瞻性思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引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者,要在深化党的建设中重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建设,鼓励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不断创新系统推进改革的实践方法。
其次,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强制度建设,构筑结构严密系统集成的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领域的一整套结构严密、系统集成的规范程序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⑩。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涵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内的结构分明、逻辑连贯、层次叠加的制度体系,要建构并完善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依据各项制度属性采取科学的处理策略,巩固和发展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底层逻辑和根本性质的制度,适时淘汰和更新阻碍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制度,及时制定、完善和创新属于重大改革领域的制度。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串联起整体的改革进程,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本土实践与域外经验、历史资源和现实需求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推动改革落实,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的落实机制。抓好改革落实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部署落地见效、走深走实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狠抓改革落实 !1。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意味着要在确立系统思维、着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国家治理各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改革落实机制,把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变成真实景。一方面,要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结构层级复合、领域分化的现实情境,推动改革部署在纵向层级的深化贯彻、横向领域的协同推进。构建起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为责任主体、各地区各部门为重要力量、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关键、干部群众为动力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改革落实工作机制,通过明确政治责任、纳入考核评价、加强巡视巡察、深化跨地合作等方式切实增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主体和关键力量。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发展理念,注重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汲取改革的前进动力,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合力。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人民政协理论专项研究课题:数字民主视域中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3ZX02001;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新时代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蕴、价值导向与改进路径,编号:2024JQY-1S097
注释:
①③⑥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④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1页。
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第1版。
⑧《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人民日报》2024年6月28日,第1版。
⑨!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7、164页。
马雪松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蒋平阳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黎炜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