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全面动员,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又一次跨时代意义的改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实践进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统一起来,将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衔接起来,将重点性和整体性内容协同起来,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发展,必将进一步丰富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①,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全面动员。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和重大原则,也是我们党通过实践对唯物史观认识不断深化的宝贵成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又一次跨时代意义的改革,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作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因素和最大变量,其发展对世界影响很大,必将进一步丰富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涵。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实践进路。
一、从理论逻辑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统一起来,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认识
《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②。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是我们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拓取得的,我们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我们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兼顾个体和整体的发展需要;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不体现出大国的责任担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共存的重大理念和战略选择。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上
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而言,到底是地域性存在还是世界历史性存在,是体现为地域化还是全球化?毋庸置疑,因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们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又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把中国的发展繁荣放到世界历史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放到人类文明的视野比照中去审视和考量。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无法置身于“世界历史”之外,也只有在世界历史场域中,才能获得发展机遇,有效地克服自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③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式”不是模式,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多样性、示范性的体现;它不仅具有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也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具有鲜明的底色和特色。当然,我们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与改革导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为现代化所内含的共性与个性、同质与异质的高度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具体内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这两条是绝不能放弃的,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割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等人类其他现代化形态的内在联系,因为现代化问题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所面对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具有共同规律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存在“模式”输出,而是提供示范、借鉴与参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而是“人民逻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自身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还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通约性机理和共性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比如“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提出就是社会主义史上、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守的价值取向和文明理念。
(三)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统一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规模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对待自然的态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深刻体现,标志着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或人类新质文明的隆重出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导向
我国对现代化自主模式的探索,相继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不同阶段的目标价值追求下,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完善—创新的艰难历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直击问题的改革导向,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这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又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比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又比如:“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 ⑤,这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彰显出来的,我们只有通过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比对与观照,才能对特殊性问题出现偏差时作出及时校正,最后完成价值升华。因此,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重要规律。
二、从历史逻辑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衔接起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站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着眼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坚持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把握历史机遇相统一,将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相衔接,既立足发展实际又适应未来发展,既统筹近期目标又兼顾长远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进行一次次调整。通过时序进度与目标递进不断促进改革发展,充分说明了现代化实践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同时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与具体实践双向互动的科学把握。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着历史再接续、时代新图景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续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走向强大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华民族持续追求的一场历史“接力赛”,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长征之路”。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设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阶段,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把“四个现代化”进一步具体化了,并首次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两步”战略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行了细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进一步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开辟了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将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新时代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拓展的阶段。可见,我们党推进改革和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和重大战略是一以贯之、持续深化的。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阶段性伟大成就,瞄准长远目标,将改革进行到底
1954年,我们党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对于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基本国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设计,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和发展逻辑,极大拓展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认知,是一条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锚定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既定目标,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系列战略安排和制度建设以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⑥,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的关系。《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⑦“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⑧“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⑨,这是我们党对改革重大历史节点的新标定。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努力使各项制度互动策应、有机耦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从实践逻辑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重点性和整体性内容协同起来,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决定》提出:“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1。《决定》内容条目开列60条,涉及体制机制与制度的构建、完善和创新,覆盖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耦合性,是我们党对改革规律性科学认识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全面性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构建的必然要求
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进一步优化社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特征。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是系统观念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运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注重处理好各方面建设之间的关系,不断缩小各地域领域之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克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防止贫富分化和阶层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实现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评价一种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准不仅要看经济的发展,更要看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人们良好的相互关系和精神状态、社会的稳定有序等。理所当然,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社会上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直面和反思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过程中,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成为“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由“富2a8ac1c8bb0e926012d8651b56da4fd9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丰富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战略思想和话语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目标追求、道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与系统集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践中对各项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系统集成、耦合增效。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这就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因此,我们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时,既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要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尤其是强调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推动改革呈现出精准发力、全面发力、协同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态势。《决定》强调了“五个注重”和“七个聚焦”,这些都是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条重大原则。《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善于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发展稳定、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同时,在推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效的整体跃升,进一步彰显“中国之制”新优势、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2-3、2、3、17-25、4、2、5、4、2、3-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