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文化“两创”

2024-10-12 00:00王瀚鹏
政工学刊 2024年10期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框架中,实现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不仅聚焦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更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当代社会。

一、“两创”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化学反应”

将“两创”视为“第二个结合”的“化学反应”,这一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变革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被保护和继承,而且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这种变革过程超越了简单的知识整合,它涉及文化层面的深刻重构和创新实践,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价值观、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被重新审视和解读。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可以被解读为现代社会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社会准则,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这种再创造,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新的作用,如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等。

要突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文化如果只是被动地保存和传承,则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来转化这些传统元素,使之不仅适应现代社会,而且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这种创新不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更是功能和意义上的重构,如将传统的节俭美德转化为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勇于探索新的文化路径。这一路径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化保护的范畴,更应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例如,可以探索将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统文化展示等,这些都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使得这种转化和发展既有根据也有方向。

最终,这种“化学反应”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焕发新光彩,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韧性,还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两创”既是结合的过程,也是结合的目标

“两创”作为结合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续融合,而且展示了文化适应性和创新力的动态演化。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不断地挖掘和强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两创”也是“第二个结合”的目标。这意味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仅是方法或过程,它们本身就构成了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不仅持续传承而且能够在全球化的文化景观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深刻体悟“两创”中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强调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伦理道德以及生活哲学等内容,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态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简单的复刻或再现,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其内在精神,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技术进步,重新构建其表达方式和实践路径。创新性发展则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新的思想和技术,开发传统文化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这包括利用现代科技使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绘画等得到新的发展机会,既保留了艺术的原有魅力,同时也使其更加吸引现代观众。“两创”作为结合过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工作,它也需要政策支持、教育体系的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教育改革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文化创新实践,以及通过公共媒体和文化活动的推广,共同构建一个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深刻体悟“两创”中明确文化发展方向。首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新或技术上的改造,而且是在更深层次上对文化内涵的重新诠释和功能的再定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味着这些文化能够在解释现代世界、解决现代问题中发挥作用,例如,利用儒家的和谐思想来促进社会稳定,或者应用道家的自然哲学来助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这种现代化过程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智慧的提炼,以便它们能够被当代社会所接受和利用。其次,创新性发展作为目标,强调了在保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领域。这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新媒体艺术,或者将传统节庆活动与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结合,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体验。这种创新不仅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而且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得全球受众都能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三、切实贯彻“结合”,大力造就“两创”文化高地

切实贯彻“第二个结合”的首要任务是理解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结合。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和科学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评价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这种理论的视角,可以揭示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在实践层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独特元素,而且需要在教育、艺术、科技等领域中创新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以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挖掘文化价值。从理论上讲,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重新识别并强调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和现代相关性的文化元素。例如,儒家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被解读为现代社会中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哲学基础;道家的自然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在当前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文化理念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能够为全球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多种挑战。

要敢于在现代领域应用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我们将这些重新解读的传统文化价值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具体领域。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将这些传统价值融入现代教育系统,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艺术领域,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书法、国画等可以与现代艺术技术结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科技领域,传统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可以启发现代设计,推动创新产品的开发,如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科学的研究。

要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被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还被赋予新的生命,能够在全球化的文化景观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和合作方面,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此外,这也强化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切实贯彻“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不仅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还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多个领域中创新性地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以增强其活力和影响力,确保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致敬,更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作者: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