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

2024-10-12 00:00:00赵孟鑫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0期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大食物观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其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日益凸显。大食物观不仅关注粮食的生产安全,更强调食物的多样性、营养性和可持续性,这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食物观的内涵、意义及其实践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 大食物观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财政可持续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24124)阶段性成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大食物观”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农业观念的革新,更是对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既要跳出传统的“以粮为纲”的思维局限,更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食物供给和农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食物观的概念就是在全球食物系统面临挑战、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和人类对食物认知深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旨在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进而推动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从“能吃饱”向“吃得好”转变,不断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的思想,这可以视为大食物观思想的早期萌芽。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正式提出大食物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大食物观的发展和实施。大食物观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它强调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物的多样性、营养性和可持续性。大食物观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食物的多样性、营养性和可持续性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因此,大食物观要求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要注重粮食的生产,还要关注其他食物的生产,如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等,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食物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大食物观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食物的需求。其次,大食物观有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最后,大食物观有助于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调结构,展特色”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第一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如对优化区域布局、科技创新驱动、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进行研究。第二要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如特色水果、蔬菜、畜禽等,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食物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大食物观要求我们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有机种植、循环农业等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重融合,拓渠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第三要注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大食物观强调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文化体验等产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求创新,重人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人才素质。第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维度切入。第二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如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维度研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农业农村发展事业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提档次,促服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第一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如通过建立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信、住房建设等多维度进行研究。第二要加强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完善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体服务等多维度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第三要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治理,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管理等多维度投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食物观”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更要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与“大食物观”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无限可能。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完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要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还要更加注重农业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