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10-12 00:00:00江小芳尹彤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0期

摘要: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效能、高质量、绿色低碳的特征,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变革和市场拓展等方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与问题。因此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创新引领与市场创新拓展等措施,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以及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在逻辑 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智库建设课题《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中期评估研究》(编号:桂科Y23042002)。

在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跃迁形式,正逐步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资源投入和高度消耗资源能源,不仅效率低下,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生产力形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轨迹。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首先体现在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上。精准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无人驾驶拖拉机可以根据土壤湿度、养分等数据自动规划最佳作业路径,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智能喷灌系统则能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天气情况实时调整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智慧农业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深度分析和精准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种植建议。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识别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预警病虫害,避免大规模扩散;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语音交互技术则可用于农业知识问答和智能推荐,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除了信息技术外,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通过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手段,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耐逆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农资的推广应用,也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模式变革: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存在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大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而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规模化生产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利用;集约化生产则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标准化生产则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些转变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拓展: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满足多元化需求

新质生产力在市场拓展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农业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的开发。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可以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家美食等。这种新型的市场拓展方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除了休闲观光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农业与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可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文化魅力;同时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活动,增强公众对农业的认知和兴趣。这种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正逐步渗透并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轨迹。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手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然而,在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资源禀赋约束:限制新质生产力应用的自然瓶颈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短缺与质量退化的双重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长期高强度耕作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得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土壤肥力降低,盐碱化、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耕地资源的短缺与质量退化,直接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由于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需要依赖大量的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但在耕地资源紧张的地区,这些设备的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而水资源亦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而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的短缺与分布不均,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节水灌溉、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方面的应用。

(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障碍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系统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意愿不强,导致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来源单一、规模有限。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不足,直接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农业技术人才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国农业技术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农业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技术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效果,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阻碍新质生产力推广的外部因素

农业产业链整合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协同发展机制。农业产业链整合度低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不仅影响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效果,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我国农业保险与金融服务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风险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农业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与金融服务的滞后,不仅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和风险成本,也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范围和深度。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路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后,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创新引领和市场创新拓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路。这些进路不仅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

(一)技术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

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是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确保农业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应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实现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三是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操作技能,确保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有效应用。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二)模式创新引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规模经营。一是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二是应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再次,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深度融合。三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空间,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新市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助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创新拓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市场创新拓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是应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传统销售模式的束缚,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应加强与城市超市、餐饮企业等终端市场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合作关系。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与交流活动,拓展海外市场和资源渠道,品牌价值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再次,应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三是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家美食;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永穆,杜婵.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农村经济,2024,(06):1-10.

[2]罗明忠.人力资本视角下中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J].求索, 2023,(01):120-131.

[3]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 28.

[4]张姣玉,徐政,丁守海.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 114-124.

[5]金碚.论“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2):1-8.

[6]周洁.以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内在逻辑、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4,(03):31-40.

[7]裴瑞敏,张超,陈凯华,等.完善我国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7):967-976.

[8]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1-17.

[9]陈健,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2):99-107.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abl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Jiangxiaofang Yintong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and momentum in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th its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green and low-carbon featur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l change and market expans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t present,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lso exists a lot of realistic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man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erefor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b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l innovation and market innov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strong protection.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ternal logicPractical approach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