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2024-10-12 00:00:00侯广文逄红梅何心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0期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深度融合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路。从价值意蕴来讲,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更是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客观需求。但目前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发展业态较为粗放、农业新质人才相对匮乏的现实挑战。因此,还需要从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效率;完善市场经济政策,强化农业战略引领;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探寻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产业动能转换重要论述的战略性与辽宁实践路径研究(L23BKS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强调,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技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生产力基础,也提供了发展新动能。有鉴于此,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智能化等特征,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要素迭代升级,提升了农业要素生产效率,推进了农业现代化。此外,传统农业发展多依赖于自然条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必然使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与结构转型实现新发展,进而催生农业领域先进生产力质态。可见,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式和功能的转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更适应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体现出中国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智慧。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守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形成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保障重要农产品和粮食安全,而且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容应对国际格局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而“三农”问题仍是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是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概言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与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迈向城乡共同富裕的客观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迈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作为一种具有高科技、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更好指导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从而为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一方面,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从而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形成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点,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缩小公共服务差距,促进现代数智技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普及与应用,进而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实现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共享,更好地保障共同富裕成果。总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把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作为重点来抓,有力地推动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相对滞后与创新性不足的情况,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面临的关键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研发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农业高质量发展效益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乡村地区对于适应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备也具有迫切需求。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应用相对迟缓。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应用群体,而普通农户因经营规模较小、投资能力较弱,还没有开始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应用数智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因此,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颠覆性技术突破等问题。可见,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有效供给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处于政府推动的示范推广阶段。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创新性不足。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在数智技术研发、智慧农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数字化转型与配套服务保障等方面相对较弱,这也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阻力。另外,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长期受制于人,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大,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大型公司差距显著。

(二)农业发展业态较为粗放

农业科技变革进一步催生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农业业态,然而中国农业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表现出较为粗放的业态模式,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又一现实挑战。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农业生产加工的不均衡性,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与低效能使用现象,这导致农业生产不能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进而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与产业系统压力。当前,在农业产业链中,生产的农产品价值主要依赖于生产环节,在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中的潜在价值被限制。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资源消耗较大。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生态意识问题。比如,新质生产力虽然提升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效率,但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压力;过度机械耕种导致土壤质量紧实化,过度农药的使用也使土壤微生物的有机平衡被破坏;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民生态意识薄弱,树木砍伐加剧,也导致农业资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场保障体系不完善。从法治环境来看,不仅面临行政保护能力有待增强,农业工作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现实挑战,而且面临政府与市场互动不紧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定位不清晰的阻碍。从政策干预来看,负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审批过程烦琐等问题。

(三)农业新质人才相对匮乏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质人才相对匮乏的难题,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新质人才培养引进不足。农村地区长期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缺乏科技附加值高的农业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整体科技素养相对较弱的情况,这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训练制度不完善,部分农业劳动者很少有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意识不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够了解,因而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与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二是农业新质人才流失严重。新质人才更倾向于生活条件优越、创新活力充沛的大城市,而乡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晋升机遇较少,难以满足多数新质人才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同时乡村生产生活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加上农业投资资金大、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多数新质人才渴望更多发展机会和加强专业学习,并不倾向于长期扎根乡村地区,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三是农业新质人才发展前景受限。相较于数智型产业来讲,目前中国的农业企业对人才的福利待遇较差,工作环境较差,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也较低。这导致学历水平较高的人才并不愿意在乡村从事农业工作,更倾向于选择数智型职业。由于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无法对农业从业者起到约束作用,很难调动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这也会限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是增强农业技术研发能力。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数智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进一步融合,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政府应认清农业高质量发展已进入转型关键期,需要制定适用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破除制度性阻碍,完善农业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促进农业领域的技术与工艺创新。例如,浙江省通过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描绘“三农”地理云、编织监测监管治理网,实现了跨区域和跨部门的资源信息共享,既满足了政府的监督需求,也给农业服务提供了保障。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促进就业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农业经营主体要健全企业的政策保障制度,减少财政补贴缺失,防止在资本市场系统发展中出现结构性错配。还应设立专项农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以减少农业投资的风险。二是增强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乡村居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从业者,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实践应用为现实依托。这就要求在考虑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以农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为高质量发展导向。另外,还需通过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健全农业新质生产力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乡村居民采取高质量数智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针对农业新技术应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采取数智化工具及时解决,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成效。三是增强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性。科技与农业协同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的生态效果,对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的协作决策机理进行优化,也要增强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另一方面,要系统地制订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市场经济政策,强化农业战略引领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经济层面的科技创新,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型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农业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国应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把重点放在促进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规范化上。从而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力度,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能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市场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元高效的新业态。二是增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与支持。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新时代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应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提高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村,制订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民生政策,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和顾虑,加强政府和金融组织之间的协作,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黑龙江政府联合商业金融机构,通过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普及农业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有效提高了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度与操作能力。在满足初级农业发展资金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有序引导金融资金转向中高端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投资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并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破解制度性难题,增强农业市场活力。还应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拓展农业产业链,强化科技赋能效应,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完善冷链物流配送等平台建设,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新业态。例如,合肥市乡村政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同时,搭建起数字乡村建设“1234”总体框架。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保障模式,继而不断完善农业建设的立法规范与政策执行状况,保障市场经济政策能够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随着数智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一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人才培育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表现为对人才的科技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新标准。需构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使农业人才接受生产技能、管理技能与市场推广技能等全方位系统培训。还需重视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培养,践行校内校外协同培育的实践教育模式,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培育素材,提供发达国家数智农业技术培训服务,营造适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环境。例如,双柏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育现代化农业人才,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双柏县大庄镇普岩村驻村第一书记,促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上海“比菜价”平台高效对接,成立当地首个青年农民讲习所,带领群众拓展农业发展新思路。二是搭建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建设,邀请国际专家学者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同时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教育合作。要注重对世界最先进农业技术的吸收,对传统农业人才的培养方法进行变革,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教育内容进行扩展,注重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将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引入进来,建立农业战略性科技创新机制。三是加强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使用。应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开展农业技术研讨会,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使应用型农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保证新工艺的迅速普及与应用。强化农业培训和产业链融合,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既要从乡村居民中选择高素质从业者进行培养,也要引导数智人才扎根农业,以此提升农业人才的整体数智水准,培养适合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为其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现阶段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发展业态较为粗放与农业新质人才短缺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2]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01).

[3]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民日报,2020-07-25(001).

[4]蒋永穆,孙小嵛,乔张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管理学刊,2024,37(03):1-15.

[5]陈姝兴,张明明.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农业强国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 2024,(02):84-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1.

[7]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69-76.

[8]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4-12.

[9]苏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基点、内涵阐释与着力重点[J].农村经济,2024,(05):1-14.

[10]邓楚瑶,王福友.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黑龙江省农业数字普惠金融案例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06): 117-126.

[11]张艳,王梦涵,张默,等.“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科类人才需求转变与培养趋向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20,(11):8-13.

The Realistic Challenge and Practical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ou Guangwen Pang Hongmei He Xin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e is an appropriat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mplicatio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a strategic choice to achiev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n objective demand for common prosperit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realistic challenges such as lagg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ext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mats and lack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Therefo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deep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mprove market economic policies and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strategic guidance; Cultivate modern agricultural talents, populariz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so on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inese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