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廉吏(九)

2024-10-11 00:00:00清江月
史志学刊 2024年4期

“尚书廉政动边城,黄发承恩冠两京。淮上至今歌孺子,水清何似使君清!”这是清人留下的一首盛赞耿九畴清正廉洁的七言绝句,流传颇广。

耿九畴(?-1460),字禹范,号恒庵,山西平定州(今平定县)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史·耿九畴传》载:耿九畴“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据《明史·耿九畴传》记,“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当时两淮盐运,因所辖区域富庶,盐税收入高,所以在全国盐运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正统元年(1436),耿九畴被任命为两淮盐运司同知。他到任后深入了解盐政积弊,并“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崇廉耻、清刑狱、勤农桑、节军赏、重台宪),着为令”。在任期间,他努力维护盐运市场稳定,不仅挽回了政府盐税损失,也保障了老百姓正常生活。耿九畴在母亲过世辞官回家奔丧时,“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盐场数千人上奏朝廷希望把他留下,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

耿九畴不但在盐运司政绩突出,在担任刑部侍郎后也“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因事被捕入狱。耿九畴查明事实后,与刑部诸官议决贬其官职,引起章瑾女婿给事中王汝霖不满,要求重新审理该案并追究耿九畴的责任,但景帝知道耿九畴办案向来严谨,所以仍维持了刑部的判决。有一年因受灾凤阳治安状况越来越差,耿九畴奉命巡抚凤阳。到达凤阳后看到四处都是流浪乞讨者,QcLpmnFnH1SEYWfAv3+Q96GFNDQB3e7zhzI5jFjhpXg=便上奏朝廷,“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并将7万多户流浪乞讨人员召回定居,至此“境内以安”。足见耿九畴为官都认真负责、政绩斐然。

自从耿九畴走后,两淮盐政种种弊端又故态复萌。景泰元年(1450),朝廷仍任命他兼理。他再度整肃两淮盐政,使盐运恢复正常,当地百姓对耿九畴感恩有加。景泰三年(1452),耿九畴奉命镇守陕西。他发现“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便弹劾处理了他们,并传令再发现这样的人,都会像杨得青一样受到处理。有边将请求增加戍兵,耿九畴调查后认为:“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便不予增加士兵。耿九畴了解到边境百姓每年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又迁回塞内以躲避贼寇侵挠的情况后说:“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下令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再遇到贼寇侵扰,便是守将失职,要治守将之罪。镇守边塞的军官深知耿九畴的严厉,从此严明军纪、积极防御,外敌再不敢来侵扰,百姓也过上安定生活。

天顺初,皇帝在京师议事时对侍臣说:“九畴,廉正人也。”任耿九畴为右都御史。天顺二年(1458),礼部缺尚书,皇帝问李贤何人可胜任,李贤说:“论老成而清廉,莫如耿九畴。”召回耿九畴,因他年事已高,就改任南京刑部尚书。天顺四年(1460),辞世,谥号“清惠”。 耿九畴一生清廉,与他同时在朝为官的轩輗也以廉洁闻名,《明史·列传》这样评价二人:“语廉吏必曰轩、耿!”

(撰稿:清江月 责编:唐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