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云振家风家训

2024-10-11 00:00陈韵秋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在人民军队中柴云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复员回乡之后当干部五上五下,都是服从安排毫无怨言,始终默默地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被部队找回后荣誉加身,不变的是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柴云振的言传身教下,柴家建设了良好的家风,通过家训来对子孙后代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行向好的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也需要家训来培育。

柴云振家风家训的形成背景

柴云振家风家训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艰苦的童年让柴云振早早懂得了勤俭的重要性,而军旅生涯更是给柴云振后半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25年,柴云振出生于川东北的岳池县大佛乡,自幼家境贫寒养父早逝,在念小学识字后,柴云振就辍学了。为维持生计,柴云振做过地主的长工,15岁就扛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早早便懂得了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只有勤耕耘才能养活自己。17岁时柴云振不幸被国民党“拉壮丁”,成为国民党青年军的伙夫。国民党军队中,腐败贪污现象极其严重,军官贪污克扣军饷,日嫖夜赌,对士兵任意打骂侮辱。柴云振对此十分厌恶,多次试图逃离国民党军队。

1948年12月双堆集战役,柴云振看准时机带着愿意归降的其他国民党兵,加入人民军队,被编入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淮海战役之后,柴云振所在的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人民军队中,官兵人人平等、相互友爱,亲如一家,士兵、干部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同吃一锅饭,没有压迫,所有人都亲如手足。战友们以他们的真诚与关心,融化了柴云振心中不安的壁垒,让他对人民军队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柴云振的班长王向农是解放战争初期参军的老党员,在工作和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有着累累战功,却从不以此来夸耀自己。受班长的言行影响,柴云振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同战友夸耀自己得到的功劳和表扬,多做事不言功。思想觉悟一天天地提高。1949年11月4日,柴云振在广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自此那面鲜艳的党旗就成为他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0年,美国干涉朝鲜内政,不顾中国的警告跨越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领土的安全。中国应朝鲜请求,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第二年,柴云振跟随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到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结束后,为保证阻敌任务的完成和志愿军战略部署的实施,柴云振所在部队必须守住朴达峰一线,打响了惨烈的朴达峰阻击战。5月30日到6月5日,45师的134团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双方伤亡严重。在前线战情危急的情况下,柴云振向师长主动请战,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以不怕死的劲头同敌人缠斗,多处负伤,一直坚持到增援部队冲上主峰,将敌人全部打退。柴云振个人消灭敌人近百人,打死敌指挥官一人,夺取一个阵地,展现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记特等功一次,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柴云振的英雄事迹,通过15军所办《战场报》及45师的《战报》等宣传。战后,身负重伤的柴云振被辗转送往国内的遂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因通讯不便而与部队失联长达三十三年之久。

1952年4月,康复后的柴云振拿着三等乙级残疾军人证,在医院办理了复员手续,拿着八十元补助和一千斤大米粮票的复员费(传记《埋名英雄柴云振》中记录是拿了五百斤大米的复员费回家,《迟到的勋章》记录为一千斤大米的复员费,查询其家人采访以及档案记录,实际应为一千斤大米。),返回老家岳池大佛乡。在家乡,柴云振先后担任过大佛乡乡长,农业合作社社长,华蓥石灰厂厂长,罗渡公社畜牧站站长,罗渡公社、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当干部五上五下,都是服从安排,毫无怨言。愉快接任高兴地卸职,不以功臣自居,也不以功压人。在家乡埋名的三十三年里,柴云振在基层工作中播撒光和热,为乡亲排忧解难,而这一切也被其子女记在心中。柴云振对祖国的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化作家风家训影响着儿女们,代代传承。

1984年9月,《四川日报》上的一则寻人启事被柴云振的儿子看到,柴云振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部队,迟到三十三年的感谢与荣誉,终于回归。对之后铺天盖地的鲜花与赞扬声,柴云振只是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没有回来。

柴云振家风家训的具体内容

2006年,柴云振在他80周岁生日子女家人都欢聚一堂时,主持召开了柴氏家庭会议。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提炼总结为四条家训:勤耕耘、俭为本;守规矩、敢担当;重奉献、淡名利;着戎装、报家国。并要求其子女后代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勤耕耘、俭为本。幼时家境困难,退伍归乡不久又遇上了生活困难时期,柴云振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金青禾在报道中谈到与柴云振的节俭旅途时,都不禁为柴云振的俭朴而感到钦佩。1990年5月,柴云振同金青禾乘坐火车后一同前往北京。在火车上,柴云振以各种借口拒绝金青禾等人的吃饭邀约,饭馆中也是挑便宜的饭菜吃。之后的相处中金青禾发现,柴云振的食量并不差。对于为何不向政府申请定期的生活补助与医药补助费,柴云振只是说:“我们国家也有困难呀!”

柴云振要求子女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不能浪费。外出到饭店吃饭,点的菜够吃就行,不能铺张浪费,吃不完也要打包回家。在柴云振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柴家后代仍然保持着在餐馆就餐后要将剩余的菜打包回家的习惯。

守规矩、敢担当。军旅生涯给柴云振后半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一名军人守纪如铁,执纪如山,退伍归家之后他依然守规矩、敢担当。严守规定,不该拿的从不多拿;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1985年6月3日,组织上安排柴云振前往成都草堂疗养院疗养。柴云振清楚当时岳池县的经济状况,本来要求疗养3~6个月,为了不给县上增加经济负担,7月柴云振就提前申请回县,动身返回岳池。

军人出身的柴云振敢想敢做有担当,为了群众的生计被处分也毫无怨言,始终致力于为群众谋生路,给子女做好榜样。1959年柴云振顶着“浮夸风、瞎指挥”的舆论压力,实实在在组织群众搞生产,在当时被当成“右倾”批判斗争,却保全了社员的生计。1961年,柴云振临危受命,任新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组织群众抗灾自救。他积极思考对策,为社员找活路,始终坚定的将为群众谋福利放在第一位,就算备受排挤仍旧与乡亲们一起投身于乡村建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倡经营致富,搞活经济。在群众都犹豫不决之时,柴云振带头示范,借钱买了两头猪,在两头猪很快产仔能有收益时,村里的困难户上门“借”猪,在柴云振答应后来柴家借猪仔的村民接连不断。对于家人的心疼,柴云振笑着说“咱只要还有这两头母猪,就不愁富不起来。再说爸爸是名党员干部,人家相信我,才找我帮点忙。”

重奉献、淡名利。加入人民军队后,柴云振在战友的影响下,多做事不言功,养成了重奉献、淡名利的性格。1984年被部队找回后,在漫天的鲜花和掌声中,柴云振想得最多的还是他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什么。在岳池县,柴云振先后当选为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针对群众反映的社会福利等问题,他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查,先后提交了200多份提案和意见建议,反映的问题有30多个得到圆满解决。

柴云振以高龄主动接下许多的宣传工作,经常到机关、学校、工厂等作爱国主义报告。用自身的经历来提醒年轻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维护。回归后的三十多年里,他赴全国各地作报告六百多场,以自身经历,教育人们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着戎装、报家国。自部队重新找到柴云振后,他就郑重给全家人定下一条“铁律家规”:任何人不得打着他的招牌向政府伸手,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我帮不了你们什么,也不会帮你们”。柴云振对部队和国家的热爱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柴云振二儿子柴刚受父亲影响参军,服役西藏。

1996年柴刚不幸因公殉职,部队领导也曾到岳池慰问柴云振,不久柴云振的孙女柴萍披上了戎装。柴云振坚持他的后代中,每一代都要有一人进入军队服役,“着戎装、报家国”表达他对党和国家、军队感情的一种传承。从柴云振算起,柴家至今已有四代从军。

柴云振家风家训的现实价值

《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话“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训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性作用不可忽视。

柴云振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一级战斗英雄”、抗美援朝老兵。他在人民军队中受到党的教育和感召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退下战场后,埋名于基层默默奉献。柴家家风家训是在革命与实践中凝结,在基层实践中磨砺而成,其价值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利用家风家训建设能更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奠定道德人格基础。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