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三河古镇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2024-10-11 00:00温欣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三河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合肥地区唯一的5A级风景区,古镇是因水得镇,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区水乡地域风格,尤其以中街、西街、南街、东街等老街最具代表性,如何做好对三河古镇的有效保护和适度合理利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课题。

概况

三河镇地处巢湖之滨,隶属省会合肥,位于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北邻合肥,南距庐江,西近舒城。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流贯期间,河流交错,圩埂纵横,三河古镇景区面积4.71平方公里,小镇总人口大约3万多。

三河古镇,古名为鹊渚、鹊尾(渚)、鹊岸,是巢湖中的高洲,后来因为常年河道泥沙淤积,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了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之为三汊河,后来从明朝时始称为三河镇。三河镇自隋、唐至清代,隶属于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1月25日,设三河市(县级),直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0年4月撤市设区,1981年12月建立三河镇人民政府。自1950年下半年起一直隶属肥西县。

三河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合肥的逍遥津一样,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战场,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之际,安徽属于吴头楚尾,三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自然而然成为吴国、楚国的交争之地。《左传》记载“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明末,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占三河,缴获双桅巨舟共300余艘,组建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以此地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环九垒,屯粮草、储军火,接济天京、庐州。1858年11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曾国华清军等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给三河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透过历史遗留的印迹,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江淮特色水乡古建筑群

古镇是因水得镇,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小桥流水人家,古街两侧矗立着一排排的房屋,住宅、商铺、作坊的地域色彩浓厚,二进的院落和三进院落的平面布局为三河古建主题,均带有天井,建筑结构多以半阁楼式和二层楼房,房屋整体跨度不大,一般长5至7米,宽2.5至3米,功能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前面为店铺,中间为作坊,后面为住宅;二是下面为店铺,上面为住宅,三是作坊和住宅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小巧精美的院落为了更好地落水和采光。街巷及老旧建筑基本形成于清中晚期至民国,无不彰显出色彩鲜明的江淮地区水乡地域风格。三河古镇古河道内静静流淌的水承载的是三河魂,老街上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则是三河体。青石延伸的幽深巷子,朴实精巧的沿水民居,传递出的是三河水乡人务实、精明的生活理念。三河自古河系交通便利发达,多条河流交汇于此,昔日繁荣喧闹的码头是南来北往物资商品集散地,人们注重实用性,在建筑雕刻工艺上尤为简洁明了,这与徽派建筑大有不同。

祖辈留下的丰富的晚清古建筑群,成为三河旅游文化振兴战略最容易触摸可即的载体。古朴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洗礼,古镇内现存老旧建筑主要分布在西街、中街、南街、东街等街道内,这190处老旧建筑,其中有35处为古建筑,距今年代130多年,其中当属三河中街最为繁华,不仅房屋建筑修建最为讲究,街面店铺也是最多,大量的商号集结于此街,各色各样不同经营主体的店铺分布于街头巷尾,昔日街上川流不息,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的街市。原中街有老旧建筑30多处,后因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部分老旧建筑被拆除,现仅存老旧建筑26处。

三河中街老旧建筑现存有25处,其中老旧房屋22处,街巷3处,另有古城墙基础3处。中街为南北走向,形成于清中晚期,两侧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临街门面房,现大部分拆改,街面由青石板铺筑,清、民国时期,中街主要以糕点商铺、百货、药店、茶馆、钱庄等为主,有中和祥、合众百货店、大德昌药店、孔开泰染坊、范氏香火店、陈有记瓷货店、凌宝泰瓜子茶楼、张家公馆、周家当铺、王培三钱庄、颜家华盛烟厂、刘同兴隆庄等。

古中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间水乡独特砖木结构房屋,房屋开间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实用,装饰简洁,临街门面房基本为一层半阁楼式建筑,下层经营,上半层为阁楼可住人,内宅房建筑工艺考究,雕梁画栋,建筑年代距今130至150年。

西街整街长约270米,宽约4米,呈南北走向。在清、民国时期以经营盐行、酱坊、米行、百货为主体,西街建筑保存现状最为完好,现存老旧建筑约有40处,其中老旧房屋36处,街巷4处。有沈记米行、李道生盐行、新华楼茶馆、泰昌酱园、吴香如杂货店、三河商会等,时至今日建筑风格仍留有晚清时期的青砖灰瓦、排式门板门、花格窗等。

西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间水乡独特砖木结构房屋,房屋开间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实用,装饰简洁,临街门面房基本为一层半阁楼式建筑,下层经营,上半层为阁楼可住人,建筑年代距今120至130年。小月埂段房屋建筑工艺考究,雕梁画栋,撑拱雕为龙形或人物故事,院墙内外用水墨画装点,建筑年代距今130至150年。

南街全长约1300米,清、民国时期主要以盐行、布店、粮店、酱坊等经营等为主体。现存老旧建筑100余处,其中老旧房屋约90处,街巷13处,古桥1处。其中有罗华堂酱坊、张同兴盐行、方泰来布店、杨振宁旧居、李鸿章家义恒粮仓、城隍庙、三县桥等。近三米宽的古街巷,在脚下延伸的是巨大的青石板道路,虽无昔日车马之声,但历史打磨而成的光滑的石面,依然见证着当年街头巷尾摩肩接踵的南来北往者,更成为三河古镇当年繁华喧嚣的见证……

东街全街长约290米,宽约3.5米,走向和西街一样,现存老旧建筑有17处,街巷2处,古城墙基础1处、古井1处。清民国时期以经营杂货、饭庄、酱坊、豆腐为主体,其中有刘氏豆腐店、森园酱坊、金冠园饭庄、姚氏杂货店、土地庙等,东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间水乡独特砖木结构房屋,房屋开间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实用,装饰简洁,建筑年代距今110—120年。

三河古镇现存历史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就是三河大捷遗迹——太平天国古城墙,现城墙仅存5段,其中东街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咸丰五年(1855)9月,太平军为守卫三河,驻军将领蓝成春(陈玉成的部下)将三河北岸居民、店铺全部迁出,建立城池,后因为急修防守城池和修建材料的缺乏,一方面发动百姓捐献运送砖石,另一方面在城池北面开挖千米的壕沟以作为护城河,强行拆除周边老房子和村舍,并在城周环以九垒,整个工程修建完成仅用1个多月。2004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三河镇创新探索新模式,巧妙运用“加减法”,依托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人才,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肥西县成立三河文旅公司,一方面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及业态开发人才,另一方面转变本地政府管理人员身份,共同打造三河古镇文旅业态,探索出一条适合三河古镇的发展之路,将三河古镇打造成为集观光、文化、文物为一体的特色古镇,从资源产品和精神形态上制造差异性,生成商业模式,形成竞争壁垒。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为全面深化提升古镇文旅发展,三河镇申请专项贷资金9.7亿,以修旧如旧,新旧并济的维修保护原则为前提,让昔时古镇的盛景重现于世。对于三河老街核心旅游区,一是采取多途径保护方式,立足于古镇的“古”,保障原始风貌和历史遗产的“本色风采”,以保护与旅游兼容并蓄的原则,在三河古镇老街区域,结合三河西街、南街等文物保护单位,还原水乡古镇风采,保持老街原有风味,做到有进有退。二是深挖水乡文化,重视发展夜经济。深入挖掘三河名人大事,三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名人名事众多,三河古镇一方面深挖杨振宁、爱国华侨董寅初、三河太平天国古城墙等背后故事,宣传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做好穿镇而过的三河河道文章。释放夜经济活力,延迟消费时长。三河古镇精心打造月色经济,以“三河明月夜”为中心主题,打造浸式叙事游线,以乘船和步行两种方式,巧妙连接各个文物景点,以水幕投影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视觉盛宴。在青砖灰瓦间装上各色环保节能光源,古树下、桥拱里、水阁石柱水中、河埠台阶上,各种灯光色彩交相辉映,从而体验到与白天迥然不同的夜三河柔情。三河镇于2007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为进一步实现三河古镇保护与利用“双轮驱动”,稳步前进,将文物保护和发展古镇特色旅游完美融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对三河古镇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并实施《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为三河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的通过施行,有利于三河古镇更好地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线。2016年6月《肥西县三河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6年—2030年)》明确三河古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原则,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依法依规做好古镇的保护利用工作。使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得到了共容。2015年10月三河镇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

而今三河镇古风依旧,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未来,通过不断深挖三河古镇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文物大镇、5A景区的领头羊的作用,全力打造“一山半水、古镇运河”合肥休闲旅游舒适圈,突出三河古镇的“水乡古镇”的旅游价值,让三河古镇这“一池春水”泛起涟漪。

(作者单位:肥西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