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桥众多,历史悠久,兼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文章对嘉兴古桥的总体分布和历史渊源进行梳理,肯定其作为综合性文化现象的重要意义,查摆保护过程中现存的区位劣势、资金匮乏、人为破坏及政策缺失等。以“保护第一、有效利用”的原则,提出若干改进意见,以期为嘉兴古桥的现代化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嘉兴古桥概述
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河道总长1.36万公里,河道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境内河网如织,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古桥作为连接水乡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建造历史悠久,广泛分布于嘉兴的各个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观。
嘉兴古桥建造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繁荣与人口增长,水路交通繁忙,古桥建设迎来高潮,如流庆桥(永庆桥)即在此时期重建或初建。明代,嘉兴古桥建设再掀高潮。众多古桥如司马高桥、秀城桥等得到修缮,它们不仅便利交通,更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清代,古桥建设达到巅峰,长虹桥、三步两爿桥等涌现,造型多样,彰显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与审美。据统计,嘉兴古桥数量众多,现代著作《古桥风韵》便记录了明至民国间325座古桥。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嘉兴全市现存古桥多达1042座,其中84座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座列为文物保护点。这些古桥以石梁桥为主,共有932座,石拱桥则相对较少,仅有99座。从时间跨度看,古桥建造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直至民国,每一座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2023年11月—2026年6月),其标准与范围有所扩大,包括将古代文物下限延至清代及纳入文化景观,预示着嘉兴古桥将得到更详尽的统计。我们期待此次普查能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为嘉兴古桥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依据。
嘉兴古桥既是水乡风貌的展现,又是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映射出当地群众的生活与审美。对古桥的研究,既能增进公众对文化的认同,又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古桥是嘉兴旅游的一大亮点。对古桥的旅游价值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嘉兴经济的发展。嘉兴的古桥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现象。
古桥是嘉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桥是嘉兴历史的见证者,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衰,它见证了嘉兴从古代水乡走向现代都市的发展变迁过程。每一座古桥的设计建造和命名无不彰显着古代匠人的技艺和审美情趣,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古桥故事与传说流传至今,使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感悟。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研究可谓意义重大。
嘉兴古桥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美学。嘉兴古桥主要分为梁桥和拱桥两大类:梁桥舒展平直,构架轻便;拱桥呈圆弧姿态,稳固性强。乌镇双桥——通济与仁济,是嘉兴古桥中的典范。两桥直角相交,相互辉映,形成“桥里桥”的奇观;行人站于一桥之上,即可遥望另一桥,妙不可言。作为交通枢纽,古桥以石头为骨架,将水乡两岸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车通行变得更加便利。
嘉兴古桥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作为点睛之笔的水乡风光,嘉兴古桥将嘉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古桥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传说,端平桥与乾隆皇帝的渊源、荐桥背后的冤案等等,都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这些古桥吸引着八方游客探寻嘉兴的历史足迹,既是旅游热点,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嘉兴古桥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嘉兴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古桥保护意识显著提升,积极实施保护工程,众多古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18年施行起,古桥保护的法律基础得以强化。根据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年7月的答复,全市投入近1500万元,修缮古桥近100座。嘉兴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虽致力于古桥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但相对于庞大的基数和保护需求来说,仍然有待改进。目前,嘉兴古桥保护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嘉兴古桥存在区位劣势。嘉兴古桥众多,且广布于农村地区。区位环境给保护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交通不便、信息流通相对滞后,难获及时援助和修复。相较于城市,农村在资金、人力、管理、策略等方面均显不足。保护资源往往优先用于城市地区或知名古迹。再者,乡镇保护点的专业人员较为稀缺,保护工作常有赖于非专业村民,修复不当或方法错误时有发生,加剧古桥损坏。
嘉兴古桥保护面临资金匮乏问题。嘉兴市政府虽已采取措施,如《2024年度嘉兴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公告》将古桥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不断完善“属地管理、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但政府对古桥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够,无法完全满足古桥保护的需求。同时,古桥保护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社会参与度低,资金来源单一。这限制了古桥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和潜力。
嘉兴古桥保护面临人为破坏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嘉兴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江南水乡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古桥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以下两项原因导致古桥数量不断下降:其一,由于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古桥功能明显衰退,甚至成为制约水陆交通发展的瓶颈,影响城市建设,因此,古桥拆除事件屡见不鲜;其二,河道水流冲击加之运输船只的碰撞都会对古桥造成破坏,例如嘉兴市最大的石拱桥——长虹桥,就频频传出被船只撞击致使桥体受损的消息。此外,群众对自己身边的古桥缺乏基本了解,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民间保护意识的缺失使得破败失修的古桥无人问津,更有甚者,偷盗、买卖等。
嘉兴古桥保护面临政策缺失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古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浙闽地区廊桥文化,有关嘉兴桥文化的相关政策和宣传较少,且年代久远。因缺少权威专家和专业团队的支撑,相关学术研究也屈指可数。已有学术成果对嘉兴古桥特色的提炼不够鲜明,在推动古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待提高。此外,嘉兴政府针对桥文化的专项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方向和具体指导。即使有相关政策出台,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嘉兴古桥保护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亟需深入思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多维多元的组合策略以应对古桥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们应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利用”的原则,从以下几点进一步推进古桥的现代化维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
切实督促相关单位严格落实古桥保护责任。由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古桥保护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下发相关文件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并管的良好局面。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政府按照该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古桥保护和管理工作。针对农村地区,落实专人看护制度。此外,加强古桥巡查,建立设区市、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文物巡查制度,明确文物保护安全主体责任,开展日常文物巡查工作,及时做好日常巡查情况的汇总、上报。
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古桥保护资金。资金匮乏是困扰古桥保护工作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开辟筹资渠道,积极申报省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成立古桥保护基金,加强宣传,吸引民资注入”。具体方案可考虑如下举措:其一,采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古桥保护项目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实现双赢;其二,深入挖掘嘉兴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周边景点进行创新性融合,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创造收入。
建立数字古桥档案和信息库。基于嘉兴市古桥种类多、数量大并且分布广泛的特点,打造数字古桥档案和信息库,开展古桥数字化保护创新实践。采用三维扫描和逆向建模技术,借助“互联网+”实现古桥数据共享,使得古桥可见、可感、可亲,也使古桥的建筑信息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完善的留存。数据库可以将古桥根据类型进行分类,初步实现古桥文化数字化。此外,也可以构建更精细化的古桥数字模型,实地拍摄古桥视频用于网络讲解等。建立数字古桥档案是数字古桥保护基础工作的首要一步。
增强古桥保护意识。为增强广大市民的古桥保护意识,需进一步开展古桥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全民族共同的财富,古桥的价值和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大众知晓”。文旅部门可设计发放古桥保护宣传资料,将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媒体、网络、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激发市民的保护意识;扩大宣传受众,把古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让青少年和孩子从小就树立起保护文物的正确观念;举办“古桥摄影大赛”“古桥文化展演”“古桥健步走”等一系列激发市民兴趣、保护古桥意识的市民活动。此外,招募一批有志于古桥保护的志愿者,组织专业培训,参与巡查看护、宣讲宣传、联络沟通等日常工作。
嘉兴古桥的保护工作要依靠社会各阶层的通力合作与持续投入才能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数字时代的新业态、新需求。这些古老的桥梁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通过不懈努力和不倦摸索,使嘉兴古桥在新时期能够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助推嘉兴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1.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嘉兴南湖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