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新媒体以独特的审美与视觉创新能力,成为驱动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从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数字文旅产业的需求出发,分析并指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应用价值。同时聚焦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的具体实践形式以及注意事项。
基本理论概述
新媒体艺术概念:新媒体艺术从传统艺术的土壤中发展而来,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石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力量,它广义上涵盖所有依托新媒体展现艺术魅力的事物,包括数字复制传播的传统艺术。狭义上也认为,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新媒体技术为创作、传播及欣赏,能够激发全新感受、思考与沉浸审美体验的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文旅产业概念:数字文旅(智慧文旅)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和智能化手段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推广和运营的一种新型文旅发展模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服务。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来看,数字文旅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创造出新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方式。
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价值
利于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新媒体艺术专业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成为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中特设的新兴专业,专业代码是130511T。目前,各大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构建主要依托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自2004年起,为适应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众多高校纷纷在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专业下,增设了游戏设计、虚拟交互、数字娱乐、网络多媒体等专业方向。与数字文旅产业的融合,要求学科内容涵盖影视制作、数字艺术、交互设计等多个领域,这促使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全面和多元。高校通过引入更多实际项目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积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文旅及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实施。随着数字文旅的蓬勃发展,市场上新兴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高品质、深内涵的产品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近年来,数字文旅线上用户群体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文化的传播渠道,也使得供需之间的平衡协调成为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精准对接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与转型发展,更能够让广大民众在享受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实施。
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路径分析
共创地方文旅线上APP数字化开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2月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扩增至9.89亿,与2020年3月相比,增长了8540万;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也提升至70.4%,较2020年3月增长了5.9个百分点。数字文旅产业拥有广泛的受众,目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文旅APP是数字文旅设计服务应用的重要内容。目前,多数地方文旅仅有的数字化线上服务,还仅限公众号、视频号等只能满足游客十分基础的需求,如何提高其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且个性化的线上文旅APP的开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新媒体艺术教师团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前沿中,打造“学科实验基地”,发挥其在新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方面的优势,将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的数字文旅线上APP开发的课题融入课堂实践中。这一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地方文旅的信息整合及创意转化,打造集信息查询、在线预订、互动体验、旅游攻略、定位导航、文旅特色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或更具个性化的高质量APP。在2020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线,首日就迎来200万人次的访问,一年内其访问量累计达到3720万人次。彰显了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影响。双方利用各自独特的资源,多维度展现文化内涵。在设计与呈现上,有效提取并展示了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合数字文旅虚拟IP与高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课程技术,AR技术通过在真实环境中叠加虚拟信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交融,其技术原理涉及图像识别、空间定位及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在文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景区文旅的AR数字化不仅意味着将传统文化资源以数字形式呈现,更强调通过AR技术创造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使游客能在现实游览中感受到超越物理界限的文化魅力。如:利用AR技术开发旅游景区的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或AR眼镜等设备,即可获得丰富的虚拟信息和互动体验。在旅游景区设置虚拟IP角色与游客互动拍照、讲解历史文化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记忆点等。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可参与设计虚拟导览角色、信息整合、插图设计、动画设计等。同时,面对我国众多但部分难以直接展出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为这些珍贵资源的展示与保护开辟新路径。利用VR、AR及交互体验技术,公众即便身处移动设备上,也能便捷地“走进”文物展览馆,通过放大缩小功能仔细观赏文物,从而有效减缓文化遗产的老化进程。近几年来,上海市内的众多旅游景点巧妙地融合了旅游与科技,数字化展览、电子导览服务、官方公众号、视频号平台、短视频创作以及直播活动等多种新颖的形式。多达34个景点已经率先采纳了虚拟现实技术(VR),为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提供了“云端游历”的奇妙感受,成功吸引了大量潜在消费者关注。新媒体专业相关的前沿科学技术在数字文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各地数字文旅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当前众多景区文旅资源承载空间的有限性、传播方式的传统性、体验方式的单一性,开发中对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样存在。
此外,构建数字文旅+开放式世界游戏模式,开放式世界游戏以其宏大、丰富的主支线剧情,自由探索的游戏世界为特色,赋予玩家极高的自由度。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尤其是Z世代中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024年发布的《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凭借高精度的场景构建与实时全局光照,生动再现了蕴含东方美学的英雄传奇。游戏内设36个取景地,其中27处源自山西,涵盖晋城玉皇庙、隰县小西天、朔州崇福寺等知名地标。新媒体艺术与山西文旅的融合在此游戏中发挥关键作用。开发团队运用数字绘画、插画、三维建模、动画及视觉特效等技术,对山西古建筑进行精确扫描与重建,使游戏场景栩栩如生。同时,这些技术也助力山西文旅的数字化宣传,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应用深化,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文旅产业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为文化传承、旅游创新及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此案例为其他地区数字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借鉴。通过借鉴开放式世界游戏的设计理念,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可以合作打造一个让玩家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虚拟文化遗产地、参与互动式剧情任务、收集文化元素等的数字文旅游戏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增强用户的粘性,还能让玩家在娱乐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利用数字艺术与技术“活化”旅游地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将静态、难以触及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可交互的数字内容,从而“活化”旅游地文化资源。例如,通过VR技术重现古代宫殿、战场等场景,使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文化。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和交互设计手段,创作具有艺术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展示作品。利用数字投影、互动屏幕等展示当地民俗表演、历史故事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在旅游地设置新媒体艺术装置,将艺术元素与文化遗产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等等。以平遥古城为例,作为保存最完好的中国明清古建筑群,它以“完整古城,全面展现明清文化”为特色,创新推出了“又见平遥”沉浸式文旅项目。该项目紧密结合平遥丰富的人文历史,采用独特的沉浸式艺术手法,让游客得以深刻感受古城文化。
将新媒体艺术+技术对旅游业进行创新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进化”,将是旅游业摆脱停滞、实现增长的重要突破。长期来看,这些新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层次、立体化和多维度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高校与数字文旅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能更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构建以满足参与者情感需求和自由体验的数字文旅设计,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在融合发展中需共同深入研究目标参与者的情感需求。这包括但不限于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对互动体验的渴望、对个性化服务的追求等。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把握参与者的情感共鸣点,为设计提供情感导向。在数字文旅设计中融入情感化设计原则,通过色彩、音效、光影、故事叙述等多感官体验元素,营造温馨、愉悦或震撼的情感氛围。例如,在展示历史场景时,采用复古色调和悠扬的音乐,让参与者仿佛穿越时空;在介绍地方特色时,运用生动的图像和生动的讲解,加深参与者的印象和情感连接。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数字文旅产品,推动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绝好契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将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为数字文旅产业提供无限的活力与创新,在深层次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现代化呈现。使得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加生动、直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课题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项目编号:JGJX2023D308。
(作者单位:1.长春师范大学;2.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