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公共空间中的年轻人行为方式现状研究

2024-10-11 00:00:00王笑语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寺庙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空间布局与动线、空间环境与氛围营造、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配置与年轻人行为活动之间存在关联。年轻人在寺庙内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公共空间中的诸多空间要素,也对以上活动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年轻人前往寺庙进行娱乐、参拜礼佛、购买消费、自习、义工等活动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现象。本研究聚焦寺庙公共空间中年轻人的行为方式,以昆明市宝华寺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年轻人在寺庙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点、动机,与寺庙空间中的建筑空间布局与动线、空间环境与氛围营造、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

年轻人行为方式现状分析

参拜与礼佛行为。生长于物质丰裕的“Z世代”,展现出个性鲜明、乐于接受新事物、注重个体精神体验与追求、渴望被认同以及积极表达自我等特点,他们更加注重情绪消费。年轻人将情感寄托于参拜礼佛,将其作为精神寄托,以此缓解社会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汉服网红拍照的趋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寺庙拍摄个人写真。他们多是在网络平台为年轻人提供个人社交名片。游客受到网络平台宣传的影响,慕名而来,使宝华寺成为网红场所。寺庙中的集体仪式和节庆活动提供了社会互动的机会,增强了个体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年轻人在这些活动中不仅体验到宗教的力量,也在社KwQqw5zisR0qWQdKsf/hJw==交互动中获得认同和支持。在宝华寺的公共区域,如主殿前广场和景观区域,年轻人群体的活动方式显著。广场不仅用作法会期间的宗教活动场所,平时也被用作篮球场,吸引年轻人在此进行运动和社交。许多年轻人在广场上进行团队活动,如打球和聚会,展现了他们对传统空间的现代化利用。寺庙内的茶艺课和瑜伽课也成为年轻人聚集和互动的热门选择,通过这些课程,年轻人获得了新知识。

依托宝华寺文化属性,在藏经阁打造宝华禅茶苑茶饮咖啡品牌,从起名到包装设计,将东方古典禅意文化与西方传统快消文化融合。这样的搭配不仅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场景感和反差感,更能满足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群体的需求。为年轻人缓解消极情绪,以补偿性消费作为应对策略来减少自我差异,借由情绪消费进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复提供服务。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宝华寺的自习室和藏经阁进行学习。年轻人在自习空间的行为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性,他们普遍倾向于选择安静且自然采光充足的区域进行学习。在这些空间,年轻人常常会带上个人的学习材料,选择独处或与朋友共同学习,形成了一个学习社群。此外,藏经阁的半地下设计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外界干扰的学习环境,许多年轻人表示,这种静谧的氛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短期的义工活动中,年轻人主要负责接待和引导游客,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感受到归属感与成就感。许多参与者提到,这种义工经历帮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并强化了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参与义工活动的年轻人常常会在活动结束后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保持联系。

建筑空间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宝华寺的基地规划中,整体空间为东南走向,西北侧为寺庙,主体大殿与附属建筑关系相互独立。礼佛区是在建筑内部合院中,沿袭了传统的格局,形成传统的二进院,这种对称性体现了传统寺庙建筑的美学特点,沿着序列有规律的布置,使得信徒可以有序参拜。北部的藏经阁周围种有绿植,游客可以放松心情漫步其间。藏经阁的半地下空间设置为休息区,人行通道与休息区相邻,使用栅格区分,大量的多元公共空间使得游客有了更加多元的体验感受。

宝华寺位于城郊,城中村附近,周围没有工厂,西北侧背靠河流,环境安静,无噪声影响。东侧须弥讲堂回字形结构,顶部为玻璃桁架结构,主要为自然采光,为缓解直射光线带来的刺目眩晕,在上方挂有各色绸缎,缓解光线直射造成的视线不适。四层通高的屋顶是现代混凝土浇筑的桁架结构。大雄宝殿等日常大殿均为自然采光,办公人员的工作空间为一侧厢房,这些空间由于建筑位置和设计的限制,缺少直接照明采光,主要依赖人造光源进行照明。藏经阁的设计则更为独特。由于其半地下的设置,使得藏经阁空间凉爽静谧,非常适合保存各类珍贵典籍。这些典籍多为古代文献和手稿,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宝华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公共设施与服务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寺庙缺少为游客和信众提供的免费座椅和休息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寺庙内的体验和停留时间。部分区域的施工现象可能会对游客的游览体验造成干扰,仅有的藏经阁作为休息场所可能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信息标识和指引系统的不明确也是一个问题,这可能会让初次来访的游客感到迷茫,难以快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地点或活动。空间设计在促进社交互动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开放的公共空间和舒适的座椅安排可以鼓励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然而,目前该区域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城市家具,如座椅、凉亭等,同时遮阴区域不足,这可能会在炎热的天气下减少游客的停留时间,影响他们的游览体验。

宝华寺,又称六甲寺、宝华庵,坐落于昆明市南郊滇池畔的六甲村,始建于明代,传说是临济宗净伦禅师所创立。该寺历经多次毁坏和重修。经二十多年,如今的宝华寺规模宏大,山门殿、观音殿、接引殿、地藏殿、多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及普法堂、善法堂、妙法堂、客堂等建筑(如图1所示)雄伟壮阔。

宝华寺的建筑布局以及空间分布遵循传统的寺院规划(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山门殿、大雄宝殿、须弥讲堂、藏经阁等建筑。山门殿作为正门,位于入口处,标志着进入寺院的开始;大雄宝殿则是核心所在,供奉主尊佛像和举行法会;多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分别供奉其他菩萨像,有时也用于祭祀仪式;接引殿则是僧众修行、用餐和休息的地方;藏经阁则用于收藏佛经。须弥讲堂则是日常法会、修行的场所。宝华寺自身空间轴线偏向一侧,主要礼佛区为左侧的小殿,中间为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右侧为须弥讲堂。左侧礼佛区与中间的宿舍楼限定了中间的轴线空间。

宝华寺的公共空间设计巧妙融合了宗教、教育、文化和休闲的多重功能,创造出一个宁静而祥和的环境。须弥讲堂的回字形布局不仅优化了声学效果,确保了诵经祈福和讲学活动的清晰传达,而且在法会期间提供了临时住宿,体现了空间的多功能性。寺庙的庄严和肃穆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设计得以体现,同时,宁静的环境为信众和游客提供了内心的平静和放松。每周日的诵经祈福和讲学活动,不仅满足了宗教需求,也促进了佛法的学习和传播。此外,宝华寺还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加强了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寺庙的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和谐共生,庭院和花园为参与者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宝华寺的主殿前广场经过巧妙改造,不仅在大型法会期间临时转变为仪式活动的场所,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而且平日作为篮球场和停车场,为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公共空间。广场靠近大殿一侧的绿植和沿路挂满的许愿牌与祝福飘带,不仅增添了一抹生机,也成为年轻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背景,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活力的氛围。

宝华寺的景观区域是提供安静沉思和个人活动的理想场所。这些花园通过植被、水景和景观设计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空间氛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安静的环境和自然元素有助于降低压力水平,提高情绪稳定性。寺庙提供的安静空间能够帮助个体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这种环境下,个体更容易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寺庙空间通过其象征意义和氛围激发游客的内在行为动机。象征性环境可以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宗教活动中感到满足和精神上的充实。

祈福树和纪念碑的空间设计和使用方式传达了特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约,指导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这些空间中的行为规约不仅维护了公共秩序,也传递了社会的价值观。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宝华寺的实地考察和年轻人行为方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年轻人在寺庙中不仅参拜礼佛以寻求精神寄托,还积极参与休闲、社交、自习和义工活动。寺庙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环境氛围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也带来心理上的慰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结合多元数据收集方法,深入探讨寺庙公共空间对不同群体使用偏好与关联要素,以为寺庙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