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操场文化活动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路径与作用

2024-10-11 00:00石柯郝思伟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当中。高校操场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所学校的文化风貌。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只是物质建设,重要的是陶冶与熏陶。文章基于地区本土特色,探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思考民族高等院校如何以操场为文化载体进行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播。通过操场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实现文化育人的良性互动。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多元文化活动,是民族在千百年历史历程中的载体,既是个性表达的形式,又是共性的体现。文化传承实质上是文化的再生产,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文化基因的复制。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总称。依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国外关于隐性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认为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近年来,我国关于校园操场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逐渐增多。在操场文化建设理论方面,南开大学、中国体育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累了大量理论成果,重点研究了操场文化NCL(National Culture & Leisure)的影响因素;从体育文化方面,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学校、社会组织也在建立操场文化活动;从人文地理领域,教育部及其他学术机构展开了大量研究,探讨了校园操场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关注操场文化变迁。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多元的操场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教师与学生,多元操场文化活动通过操场这一文化载体体现得淋漓尽致。

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育新人,兴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操场记忆实践中探寻操场文化活动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活态化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发展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内容。校园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时空场所。而操场作为校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师生进行运动锻炼的场所,更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北方民族大学坐落于西北地区,师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舞龙、民族舞会、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在北方民族大学校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特色。

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高校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三批传承基地名单,全国共有106所高校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各大高校都有着积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愿与能力,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或所处地区民族特色,深度挖掘与探索优秀民族文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但结合目前形势来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存在校园建设过于物质化,建设文化传承基地等高校在全国仍占少数。

高校操场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播路径

文章选取北方民族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操场文化活动的传播形式。文章的研究主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下的体育文化活动。

基于媒介化逻辑。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汤普森研究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媒介的影响,认为媒介与现代性相互建构。现代文化的泛媒介化充斥于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显现愈加强烈。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正如莱文森所言,媒介的发展遵循了“人性化”发展趋势并呈现“补偿性”特征。在未来,基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文化本身或将向着多元化信息、多终端、全民参与的方向发展。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从校报到微信公众号再到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过渡。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内容直观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行为个性化等特点。2023年,宁夏龙狮运动协会在北方民族大学成立。北方民族大学舞龙队是自治区内唯一一支专业的大学生舞龙队,也是宁夏龙狮的中坚力量。过去,北方民族大学舞龙除了在公众号以图文形式报道,由本校师生以简单方便的编辑和处理手段进行传播,鲜被人所关注。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走入公众的视野,引发了网友的接连称赞与好评。

基于表演化逻辑。现代社会,文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交融互鉴与趋利避害的扬弃模式。物质文化的实用性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而精神文化则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的检验。文化的“多元同场”既各自独立,自成一体,又彼此牵连,共襄机制。当今民族文化符号诞生的土壤已经改变。表演的具象浓烈与便利,也就成了民族文化符号传播的不二选择。在传播过程当中,自发、自在、自觉,立体多元的模式在表演中得以体现。学生自发组织在操场表演民族舞、民歌活动。表演化的民族文化活动经过不断修改、加工、创造,赋予其象征意义,并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赋值做出动态阐释,意义不断变化。

基于教学化逻辑。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高校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开设了舞龙、毽球等体育课程,充分发挥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除此之外,与其他单位共同举办民族文化周,邀请专业人员现场表演并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体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

高校操场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播作用

操场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研究民族高校操场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及传播路径,能够充分认识到民族高校操场文化在传承、弘扬、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凝聚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引领着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伟力。民族高校操场文化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了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民族高校操场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刻的内在价值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通过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使得各民族学生在触摸传统中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延伸各民族文化的时代意义。民族文化符号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自然也会走向历史的未来。民族文化面对当今现代化社会,其生存方式已然发生改变。民族高校操场文化在遵循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学校的体育精神与学生的思想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时代意义做出动态阐释,将使民族高校操场文化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与血脉。高校多元操场文化活动不仅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

目前,高校多元操场文化活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代青年在日常当中文化自觉不够。二是高校多元操场文化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动力不足。三是文化封闭现象造成文化认可度低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有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引导广大学生了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心。第二,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增强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第三,与时俱进,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共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各大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潜在的价值,努力开创高校多元操场文化活动与民族文化传播和谐发展的繁荣局面。

课题项目:2023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操场文化活动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路径与作用”(项目编号:20231140707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