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2024-10-11 00:00孙胜男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水的认知理解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理念。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古代农业、园林,以及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深刻影响。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尤为突出。中国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智慧思想,对于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恢复意义重大。因此,对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探索具有东方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对于解决新时期下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也具有实际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与水息息相关,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水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治水、用水的技术与智慧上,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将从中国传统水文化的特征入手,追溯其历史传承脉络,进而探讨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思路。

中国传统水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水是天地万物之源,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水理念,如“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李冰父子巧妙利用地形,分水、引水、泄洪,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调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水文化强调水的多元价值。水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农业生产中,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文学艺术中,水是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媒介;在哲学思想中,水的柔韧性和包容性被赋予深刻的道德意涵。如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将水的品性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此外,中国传统水文化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古人在治水、用水的实践中,不仅追求功能性,还注重美学价值。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既有调节微气候、涵养水源的实际功能,又创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意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如图1所示)。最后,中国传统水文化表现出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如北方的“旱作农业文化”,南方的“水乡文化”,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水文化谱系。

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传统水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创了中国治水史的先河,体现了先民们对水患的认知和应对。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水利实践。例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桩围堤遗迹,反映了早期先民为抵御洪水所做的努力(如图2所示)。这一时期,水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将水视为神灵,祭祀河神、海神,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种崇拜文化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演变,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水文知识,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的水利实践和水文化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原始形态,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进入中古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汉时期的都江堰、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标志着中国水利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工程不仅解决灌溉问题,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唐宋时期,水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得到充分体现。诗人们吟咏江河湖海,将水意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水的特性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艺术中得到了更加精致地表现。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将水作为核心元素,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水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从实用性的水利工程,延伸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系统而深厚的文化体系。

进入近现代,中国传统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和理念涌入中国,促进水利事业的现代化,但同时也对传统水文化造成冲击。在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水文化的价值。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都江堰新堰,在保留古代水利工程精髓的基础上,机械化的水闸和标准化的渠系取代了传统工程技术,都江堰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如图3所示)。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逐渐得到重视。这一时期,传统水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经历挑战,但也在不断地反思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为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传统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策略

在当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例如,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对于解决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水文化典籍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出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方法。其次,应该传承和发扬传统水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水文化中蕴含的“上善若水”的道德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通过举办水文化主题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书画展、音乐会等,让公众感受传统水文化的魅力。

此外,应该将水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中。例如,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可以借鉴传统水文化中的“和谐共生”理念,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可以组织水利专家、城市规划师和文化学者共同研讨,探索将传统水文化理念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可能性。最后,应该推动水文化精神的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水文化中的智慧和理念,对于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水文化论坛,邀请各国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推动中国水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使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需要创新传承方式。首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古代水利工程的场景,让公众直观感受传统水文化的智慧。例如,可以开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VR体验项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古代水利工程的微缩模型,用于教育展示。其次,可以将传统水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中。如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在保护传统水文化遗产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成为传统水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此外,鼓励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支持文创企业开发与水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以古代水利工程为主题的文具、家居用品等,让传统水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可以举办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激发设计师的创意灵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水文化。制作水文化主题的短视频、动画、纪录片等,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水文化。例如,可以邀请网红主播直播参观古代水利工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水文化知识,提高传播效果。

水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水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将水文化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可以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文化相关内容,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水文化教材,培养学生对传统水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利工程或水文化遗产,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设水文化专题课程,邀请水利专家、文化学者为学生讲授水文化知识。其次,加强社会水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水文化主题展览和科普活动。如中国水利博物馆经常举办的水文化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水文化素养。可以进一步完善水文化主题博物馆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水文化教育基地。

此外,开展水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水文化研究专业或方向,培养专业的水文化研究人才。支持跨学科研究,如水利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研究,促进水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水文化传播。可以制作水文化主题的在线课程、科普短视频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开发水文化主题的手机应用程序,如水文化知识问答游戏、水利工程模拟游戏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公众学习水文化知识。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水文化素养,为传统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科技智慧和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水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应对当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挑战的重要举措。另外,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对中国传统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智慧思想,使传统理念与现代科技互相融合,也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念。通过弘扬水文化精神、创新传承方式、加强水文化教育等策略,可以使传统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提供智慧启示。展望未来,对中国传统水文化的研究应与大数据和AI技术相结合,深度传统水文化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将为世界水文化的多样性做出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