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审美下的民国铁艺

2024-10-11 00:00李艺蓓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南京在民国时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为“民国建筑的博物馆”,当年《首都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促使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建筑风格在碰撞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体系。铁艺装饰,作为总统府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建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建筑审美与设计思潮的变迁,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通过对南京总统府铁艺装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民国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建筑艺术新路径。

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南京建筑

南京,承载着六朝古都辉煌历史的城市,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著称,更因其在民国时期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性而闻名遐迩。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北交汇之处,南京凭借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多元的文化活力。从1912年至1949年,南京见证了民国建筑的兴起与繁荣,大量各具特色的建筑作品被创造并保留至今。国民政府推行的《首都计划》是这一时期建筑风貌形成的关键因素。该计划明确要求政府建筑及公众设施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融入中国元素,这一政策导向促使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应运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西风东渐”建筑风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民国建筑体系。因此,南京被誉为“民国建筑的博物馆”,实至名归。同时,民国时期南京还吸引了大量从海外归来的优秀建筑设计师。这些设计师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在西方世界接触到了先进的建筑思潮与理念。他们的加入,为南京的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不仅经典,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性,许多建筑至今仍在使用中。

在民国时期,南京的建筑设计开始大胆尝试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与西方的体块组合、功能区域划分方法,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增强了其实用性与耐久性,是至今还能投入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师在批判中寻求平衡点,在继承中寻求突破,展现出了高度的创新精神与时代特色。随着装饰艺术运动的兴起,人们的建筑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装饰艺术运动以其摩登、雅致与奢华的特点风靡一时,其风格在欧洲“摇摆年代”的影响下更显夸张繁复。这一运动不仅推动了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设计的革新与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的面貌与建筑风格的演变。装饰艺术运动强调装饰性,运用多样化的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中蕴含着爵士乐、立体派与未来派绘画以及古埃及与玛雅文明等多元文化的影子。

装饰艺术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及留学潮的兴起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式建筑相融合。“中国式多用于外部,外国式多用于内部”的设计手法构成了民国建筑的基本框架。在南京总统府等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铁艺装饰作为装饰艺术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被巧妙地运用于门窗、围栏等建筑细部之中。这些铁艺装饰不仅保留了传统东方纹样的美感与神韵,还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与风格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装饰效果。南京总统府的铁艺装饰不仅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也是民国时期建筑审美与设计思潮变迁的重要见证。通过对这些铁艺装饰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民国时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

总统府铁艺应用实例

铁艺装饰源于13世纪的欧洲,但在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使铁艺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被推广开来。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民追求发掘更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材质,而铁艺无疑是替代传统石料、木料的最好选择。铁艺因其材料的坚固及易塑性的特性,受到建筑师的欢迎,尤其适用与围栏等需坚固用材又要考虑审美的装饰范围,为趋于平面化的墙面增添不同的质感。在装饰主义运动后,传统铁艺主要运用于家居与园林,在欧洲各国铁艺造型多为蜿蜒卷曲的植物图案,富有浪漫雍容的感觉。通过参考国外同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其铁艺风格可大致归纳为曲线且富有动感的线条,花草树木为主的表现对象,形成浪漫自然的风格特点。在民国30余年间,伴随着装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南京总统府的装饰也受到了影响。文章以南京总统府建筑群中的“中线”建筑的铁艺装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总统府门楼、礼堂等。

铁艺的产生是建筑与工艺美术的结合。门作为建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建筑中都被予以重视。其材料、规格、样式的运用,也与建筑本身有着联系。南京总统府作为中华民国最重要的政府办公机构之一,其规格与要求不是普通住宅能相比拟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门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越其余的建筑组成部分,上升到伦理层面,因此也产生了诸如“门第”等词汇。总统府门楼是总统府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南侧三个出口均设有铁门。铁门每樘两扇,双门单开,为黑色拱形连顶镂空铁门,与天然石材的颜色相契合;与之相对的北侧出口则为方形,契合“天圆地方”的思想。从南侧来看,八根爱奥尼亚立柱形成了古典柱式构图,三樘铁门上的图案对称分布,以几何形状为主,在装饰主义审美的影响中又体现整体建筑的庄严肃穆。

比起庄重的总统府门楼,总统府办公楼的铁艺更浪漫轻巧。铁艺阳台护栏呈长方形,与窗户及门廊形状协调,主要起隔挡作用,因此纹饰所用线条较为纤细,与周围所装饰的柱形成鲜明的对比,正面看来具有平面构成的美感。以植物藤蔓和花朵为元素的连续曲线设计构成忍冬纹,具有流畅的线条感及层次感。对于民国时期的建筑来说,阳台反映建筑及其使用者的社会地位。精致的铁艺运用流畅的线条,对称式的稳固结构,兼具了实用性、审美性、经济性的使用要求。总统府的铁艺装饰部件大部分由简单几何图形的变化组成,小部分则为花草变形,不仅用于门窗和栅栏,也用于链接的金属部件中;造型大多庄重典雅,衬托出建筑的庄重,在民国期间逐渐发展成为雅致的装饰用品。

民国铁艺的特征归纳

作为外国建筑文化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结晶,作为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南京总统府融汇中西方文化,既有传统造型又有西方构造,气势磅礴的同时兼具民族特色,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南京作为清朝后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传统的官式建筑难以满足其新兴政府的办公需要,也与民国进步思潮下的审美并不相符。在民国首府建筑群的总统府中心门楼,建筑师姚彬运用传统的装饰纹样,加以极具体积感的西方建筑手法进行建筑塑造及空间划分,最终形成极具特点及研究价值的总统府建筑群。因其具有的民族性及特殊性,也影响了整体的环境艺术装饰及室内装潢。

铁艺装饰在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囿于“装饰”二字,结合总统府的历史地位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文章将铁艺装饰的作用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实用性:在谈及铁艺的作用时,其实用性是首先被考虑的要素。民国时期,铁质栏杆、门窗等被纳入建筑的概念中,并且进行建筑的整体化设计,因此铁艺也受到重视。因材质的坚固,铁艺在门窗等区域带来的安全性是木材所不能比拟的,并且在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物的时候,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更换频率较低。铁作为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铁艺装饰品的制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废旧铁料进行再加工,这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过渡性:总统府的铁艺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的立面部分,在强调体块感的建筑构成与块面化的建筑外立面中,铁艺装饰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这里的“缓冲”不仅是室内与外部空间的过渡,也是中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融合,同时也是两个时代交汇的成果。铁艺风格受到时代影响,力图摆脱古典传统形式,去繁化简,在具有异域风情的同时保留装饰性;中式装饰元素运用于西方建筑体块之上,同样,铁艺文化在装饰艺术运动的花草纹样之上增添了传统中式纹样,使这一舶来装饰文化更具民族特色;铁艺带来的通透感为内外空间形成了过渡的区域,在美观的同时,保证了透光通透,又拥有开阔的视野,即使在狭长的空间里也能有效的开阔空间。

符号化:图像学理论认为人类发明的图像都是基于对自然的模仿。归纳总统府铁艺中的图案,可以发现装饰源于对经典图案的提炼与改造。受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简化传统复杂纹样的同时,保留其典雅大气的美感,极具包容性,在一张纹饰上兼具东西方的美感。居于南京总统府的大背景下,其铁艺纹样要与总统府肃穆庄重的形象相吻合,几何化的传统风格纹样就十分相符,既有优雅缠枝枝叶,又有富有规律变化的几何构成,是符号化的提炼与再运用。

建筑装饰是一个广泛、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总统府作为南京民国建筑群的代表,拥有西化的官式建筑与含蓄的中式符号,其铁艺装饰在中式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将其几何化,与西式墙饰相结合,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东方纹样的美感,使其更好地与建筑相符合,成为南京民国建筑沉稳务实、低调内敛的典范。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都注重装饰,互相可以产生联系,而并非相冲突。铁艺装饰作为建筑中的一小部分,足以看出民国设计师不再是对西方美学的一味模仿,而是“西风东渐”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掘与探索。这反映了“西风东渐”下的审美与设计思潮,也反映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