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持续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个。在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水源的污染加重,导致水质恶化。同时,人们对污水的治理力度不够,放任污水横流,甚至把大江小河当作城市的清洁器,导致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
杭州九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问科技”)便是保护水资源路上的守卫军。自走上智慧治水的道路以来,公司将“城市大脑,治水大脑”的理念深入挖掘,于2019年成功开发并验收了“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依托科技让治水走向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20年7月底,杭州智慧河道云平台获得了《2020年度浙江省水利新技术推广证书》。2022年,德清乐水护水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水利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九问科技开发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工程五大产品线(见图1),形成了集“感知、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治水大脑”新模式,先后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这不禁让人思考:数字化技术如何用于解决自然环境问题?其创始人,一个从小渔村走出的男孩,如何走上社会创业的道路,创造出科技治水系统,进而回报家乡、造福社会的呢?
陈东亮在长河镇工业办公室辞职后的十余年间,陆续开设过大大小小15家形形色色的企业,从化工厂到衣物清洗公司,从广告物业类公司到商贸服务类公司,因金融风暴、货款无法回笼、跨行业难以深入发展等各类原因,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总是失败?”陈东亮对以往经历和自身进行深刻剖析,他发现: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必须要专注,要选定领域深入耕耘;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老大”就应当具备老大的气质,以身作则地影响团队成员,形成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于是,陈东亮下定决心选择一个合适的跑道让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地努力十年。为了寻找到这个跑道,陈东亮花费两年时间到欧洲十国进行考察,又去北京闭关三个月。经过不断学习与思考,他圈定了地理信息这个在欧美国家也较为新鲜的行业。
经过考察与斟酌,陈东亮最终选定在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落户。因其敬慕屈原的爱国情操,取其《九歌》《天问》中的“九”“问”二字,成立了九问科技。九问科技MEgLdOIAyThGPvO5R+/ofQ==诞生之初,陈东亮设定了五年上市的目标,并确定公司发展的两条业务主线:一是引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产品——泛微的OA系统(Office Automation,简称UNG1O0IiH/2caU7As1t3Zw==OA,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并组建售前技术队伍进行市场拓展;二是依靠地理信息技术完成城市三维图,并与政府合作。现实情况并未朝陈东亮设想的方向发展,计划中的广阔前景没有如期而至,第一条业务主线由于达成协作的战线过长,并且无法同时接触多个企业,导致第一业务主线的拓展进入空白期。此时,九问科技出现第一次离职高潮,公司有一半以上的人员离职。由于地理信息专业的人才基本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且每年输送的专业人员都流向了政府及事业单位,九问科技陷入了无法有效引进人才,无法形成技术开发队伍的困境,因此第二条业务主线无法开展。两条业务线的开展皆不顺利,九问科技开始陷入第一次迷茫期。
实践证明,先营销后技术的战略无法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于是九问科技决定放弃第一条业务线,以地理信息为重点,着重建设技术队伍,开展相关业务。然而,同萧山区市政园林管理处签署的绘制新区约1.5平方千米的市政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的合同,项目验收时出现了重大失误,这次业务不但未能为九问科技开拓市场,甚至使九问科技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陈东亮反思后认为,技术够硬才能使业务够硬,随即下决心对公司的技术基础进行夯实,继续向地理信息行业挺进。九问科技在成立一年后成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单位并成功中标萧山区市政园林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九问科技对城市部件的掌握趋向全面,从地表的市政设施向园林设施,以及地下综合管网设施延伸。陈东亮等人远赴广州参加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第七届海峡两岸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研讨会,并成功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这次研讨会对陈东亮来说意义非凡,多名专家的演讲都让陈东亮对高新科技与地理信息结合进而走向智慧地球有了初步的概念。
同时,九问科技在推动地理信息产业时捕捉到另外一个风口,认为未来位置服务将与电子商务产生联系诞生新的商业模式,即同城电商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同城电商平台“就问我”项目成为九问科技兼顾的另一条业务线。由于此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强劲且“就问我”项目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九问科技此时计划将发展重心从政府工程地理信息项目向民生应用同城电商平台项目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然而九问科技后续融资计划并没有如愿进行,融资失败导致“就问我”项目搁置。公司转型未遂,业务线不明确,陷入更深的迷茫期。虽然仍有项目支撑实现团队存续,但公司整体目标不清晰,发展思路不明晰,这种种不确定导致团队无法形成凝聚力,进而无法形成工作上的冲劲。同时,公司设立之初的五年上市目标在当下看来像是梦幻泡影,整个公司弥漫着消极、无奈、浮躁的气氛,公司和陈东亮都面临巨大危机。
九问科技该何去何从?
根据2013年《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近十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0立方米,逼近世界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虽然浙江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可以排到中国第四,但由于水资源80%分布于山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浙东是重点缺水地区。而且浙江水资源还存在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等四大突出问题。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因素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除了对污染性缺水进行关注,浙江省还高度重视内涝问题,将其列入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并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和疏通工作,不断探索内涝防治的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
政策带来了新的风口,出生在萧山白马湖畔的陈东亮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家乡优质的水源环境给予自己美好的童年,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厂的数量增加,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白马湖周边的水质逐渐恶化,清澈的河水逐渐浑浊,鱼虾也已不见。九问科技的设立初心,就是出于敬仰屈原的爱国情怀,希望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九问科技在地理信息行业的摸爬滚打和不辍耕耘,使得九问科技有着天然的优势去把握水系这个城市的部件。
陈东亮又回想起和研发团队去北京参加答辩会的事情。当时因遭遇北京最强暴雨,项目组成员被困在了北京西站外的火车内不能进站,火车上的一行人如坐针毡。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陈东亮仍不放弃,最终争取到了在火车上通过手机答辩的机会。这个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大都市,在暴雨袭击后显得有些“狼狈”,也给了从事地理信息技术与研发的陈东亮一次警醒:首都的排水设施都如此脆弱不堪,那我的家乡呢?
此时,杭州市萧山区在省战略政策指导下遵从五水共治的方针,对本区水质污染源情况进行排查从而科学管理,因此陈东亮自告奋勇,决心利用九问科技在地理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摸清全区河道流域的污染源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于是,陈东亮带领五十多名同事不怕风吹日晒、无惧寒霜雨雪,早晚坐船在排污口附近蹲守、排查,记录污染源位置、污染类型、排水性质和排水量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的努力,陈东亮和同事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总结出一摞比人还高的纸质资料,第一次系统、彻底地摸清了萧山城区36条河道流域内一万多个污染源的情况,为政府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当迷茫中的九问科技和陈东亮遇见五水共治的政策指引,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共圆绿水青山梦;也捕捉到了九问科技发展的风口:用数字技术提高治水效益,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份微薄之力。
陈东亮和九问科技踏上了社会创业的路途,期望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城市治水提高效益。城市内治水包括涝水治理和污水治理,九问科技针对涝水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构思。
智慧治水第一步,城市排涝指挥控制系统建设
杭州市萧山区梅雨季常多发道路积水情况,城区内有个老河泵站,位于小东坡河与老河的连接处,是城区主要的引配水泵站。通过泵站的调节作用,平时,源源不断的活水从这里进入老河、城河、毛家河等城区河道。暴雨防汛时,又可以加大排水速度,缓解城市内涝。平时都是泵站内工作人员通过肉眼观测和估计后进行手动控制,对泵站进行开闸和关闸操作进行治水。人工监测不够精准,全天候的观测对工作人员也是较大的挑战。
针对萧山区的涝水和污水情况,如果有相关仪器能够代替肉眼观测,出现异常情况就能直接汇报给中央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够通过系统管理来确认现场情况。出于这样的考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九问科技确认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相关仪器达成更精准的操作,于是研发了城市排涝指挥控制系统并在老河泵站进行试点运行。控制系统建成后,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实时掌握河道水位信息,而且一旦超过警戒,就可以快速启动远程控制,启动排水泵,快速排水。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超声波探测到的水位数据比肉眼观测到的更为精确,远程控制比人工现场控制更为快速灵敏,这也为实现泵站无人化管理打下了基础。通过这套系统,监控人员只要通过后台系统平台,即可掌握全部泵(闸)站运行情况,不用再一个个泵站跑,一个个电话问。不仅如此,该系统在建设中还将安装移动终端,将监控数据和预警信息实时发送到有关人员手机上,从而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九问科技成功迈出了科技治水的第一步,将人工监测的环节用数字技术进行替代,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但是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虽然九问科技开发了泵点的控制系统,但是如何实现城市排涝系统化、信息化、智慧化的统筹管理,依旧考验着城市治水,也是九问科技下一步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物联技术,构建涝水实时动态监管网
五水共治,不单单是排涝水,还包括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因此构建智慧城市的治水大脑,单单对泵站的水位进行检测是不够的,为了全方位管理城市中的水系,陈东亮和九问科技继续进行探索。
怎样才能将全域水系纳入监管?陈东亮和九问科技想到将物联网技术与治水环节的工作进行连接。以往窨井盖被盗或者因台风、内涝等被冲走或挪位后,相关管理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和确定是哪一块窨井盖出现问题,必须通过人为走访或热心市民提供线索才能确认并进行处理。但是有了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在窨井盖中安装一块智慧芯片,当它“抬头”或者“走丢”时,附近的物联网接收器就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它的“求救”信号,并向中央处理系统传回信息,相关负责人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情况。在这样的思路下,将涉及水系的所有设备均安装智慧芯片,每个设备就拥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通过一个智慧平台的监管,就形成了监管水系的物联网。九问科技为了更直观地把握排水管道等的基本情况,特地研发了管道检测机器人,通过管道检测机器人身上的360度可旋转防水摄像头,能够对管道内壁影像进行不同方位的拍摄,并将数据第一时间传送到后台,检测员便能够对管道的基本情况如有无混接、暗接、破损、堵塞、破裂或渗透等情况进行判断。
这个水系监管物联网的形成能够对涝水治理起到作用,在九问科技的设置中,这些设备能够自动收集所在河道的水位,远程控制阀门,及时通知相关管理者,是引水还是排水。当河道水位高于警戒线时,连接到河道两侧住宅小区的雨水井盖也会自动关闭,不但防止河水倒灌,也防止暴雨时小区生活污水借助高水位进入河道的问题出现。
九问科技凭借这样的构思首先在萧山经济开发区的万向河成功试运行,但是只对一条河道进行监管并不能完成相应的城市治水大脑的构建。九问科技在万向河上的成功打动了萧山区治水办的相关负责人,后期萧山区每条河道都纳入系统监管,根据每条河道的实时水位和安全坐标对城市的受淹状态进行模拟,并对不同水位的数据进行预警提醒,再结合现场的视频监控数据,通过指挥室等对泵站远程排水进行控制。然而对城市污水治理的问题还未解决,陈东亮和九问科技想到,水质实时检测仪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其可以实时监测水体需氧量以及磷氮氨等指标。如果污染物排放超标,将会第一时间通知到相关负责人,做到24小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设备所在位置,可以溯源污水的地理位置,就能倒追确认污水到底来自小区企业甚至接到哪根管道。在物联网和智慧平台的共同作用下,城市涝水污水同时被监控,智慧治水的系统大致成型。
陈东亮带领九问科技在萧山推出的这个城市排涝指挥控制系统,在萧山区城市河道管理处的支持下全面应用,有效避免或降低突发涝情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政府对突发涝情的应急处理能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陈东亮对整个萧山区水系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试点的万向河从之前的劣V类黑臭水体,逐渐提升并保持在IV和V类之间,初步恢复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如何提高治水的效率,从人治到数智,实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整合力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提高治水效率,是陈东亮反复思考的问题。怎样可以让治水成果长效保持下去,让管理人员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并对河道进行有效巡查和监管,陈东亮和九问科技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
数字技术构建智慧河道云平台
陈东亮认为,如果有一个系统能够集合各种数字设备传达的水系信息,进而聚合反应目前城市内存在的各种问题,那管理人员就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就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整合力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此,陈东亮带领九问科技利用智能道路雷达检测车、探地雷达等设备对萧山区内河道、排水管线、雨水井、污水井、污染源、泵站、通信管网等地面信息进行探测,然后依托无人机、无人船、遥感卫星对天空、水下、陆地的地理信息及环境变化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公司还研发了实时水质监测仪,实现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并传输信息到系统。最后,公司依托GIS系统以天地图为底图,加载污染源、污水管、雨水管、出水口、河道、泵站、监控站点、水质监测站点等基础图层,将地下管网数据和地表市政数据以及设施设备数据与地图上的空间对象关联,形成完整的数据抓手。基于整个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再配以排涝治污的指挥系统,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提高治水效率,保持治水成果的系统便诞生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九问科技开发的萧山区智慧河道云平台顺利通过验收并推广至杭州。智慧河道云平台便是陈东亮设想并成功搭建的以物联网感知和智能化管理平台为一体的“智慧治水系统”,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远程视频监控,对河道设施进行可视化管理并实现水质的实时监测,实现河流“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有效管控水环境,提高治水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河道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全民化管理。当河道出现水质变差、偷倒泥浆、偷排污水等情况,河(湖)长能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收到平台的自动报警。
河长制河湖治理机制
以“智慧河道云平台”为基础,九问科技还提出了“河长制”制度配合治水,并联合浙江省治水办、杭州市治水办、萧山区治水办制定了《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技术规程》,此规程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将系统转化为标准。陈东亮家乡的万向河就成为智慧云平台系统的第一个试用点,该系统使得河道治理成本降低,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为全区乃至全省有序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样本。万向河科技治水成效的显著,使得时任杭州市副市长王宏莅临调研时指出:“在万向河的治理中,科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给予陈东亮和九问科技的科技治水举措以充分肯定。
由此,此平台和技术得到了推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七条河也被成功纳入,实现了全覆盖:萧山“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融入“四个平台”,“网格智力,数字赋能”,全区7000名网格员是治水的手和眼,实现了“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整合力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上传的各类水岸问题,都可以由“四个平台”流转,派单,办结,反馈,进一步降低了河道治理的成本,大大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格+科技”的科技治水萧山模式。后来,杭州市所有河道都被纳入智慧河道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运用水平。
作为燕子河的村级河长,姚阿姨以前几乎每天都要来巡河一次,在巡河中发现问题拍照后再向上级部门汇报,而有了“杭州市智慧河道云平台”后,她每周只要巡河一次,因为她管的河道如果出现问题,她的手机能在第一时间收到自动报警。对日常巡河中发现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杭州市智慧河道云平台”App上报到平台,审核后流转到基层治理四平台来解决问题并给予反馈。前不久,智慧河道云平台被杭州市治水办选用为杭州市河长制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成为杭州高效智慧治水的“助推器”。这就为杭州市“全民护水”的实施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工具和管理平台。
解放河长,全民护水
“要真正做好治水工作,还需要全民参与”,陈东亮在研发智慧河道云平台之初就提出了“解放河长、全民护水”的建议。他认为,应当用科技治水的方法来破解治水难题,让河(湖)长制既“有名”又“有实”,从“工程治水”模式向“全民护水”转变,由工程治理、应急治理向“全民监督、控污入河”转型,最终通过水质预警、活水调度来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实现生态修复。为此,九问科技还专门开发出一套“全民护水”系统,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工具,这其中的全民护水“绿水币”制度,就是杭州全面推进河(湖)长制的创新之举。
2021年1月,萧山区作为全市公众护水“绿水币”试点区县,开始全面推行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旨在实现从“河长治水”变为“全民护水”。无论是民间河长、护水志愿者,还是普通热心群众,无论市民还是村民,只要一部智能手机,登录“全民护水”平台后,就可以通过问题上报、巡河护水、建议点评、经验分享、发布治水思路与河湖治理成效展现等方式参与治水,同时还能获得“绿水币”积分。“绿水币”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礼品,以此增强全民共治、共护、共享的绿色概念。陈阿姨家住杭州萧山衙前镇创业新村社区,平时喜欢到官河边锻炼身体,同时进行“巡河活动”,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全民护水”平台爆料,还能和大家分享官河美图,“家门口的河道越来越美,我也希望为护水尽一份力,何况参与护水还能赚‘绿水币’,能兑换礼品呢!”“这样既提高了市民参与治水护水的积极性,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支持河(湖)长制工作。”陈东亮说。
创建智慧城市的治水大脑
2020年7月底,杭州智慧河道云平台获得2020年度浙江省水利新技术推广证书。2021年初,九问科技主导制定的《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发布,这个标准是《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导则(试行)》发布后,企业根据《导则》研发并启用了“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由系统转化而成的。标准体现了智慧河道平台的共性要求,规定了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安装与验收、业务协同、运行维护等内容,适用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河长办及各级责任河长,也适用于护水志愿者等各界护水人群。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杭州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基础上,升级为与‘城市大脑’相融合的‘治水大脑’。”陈东亮说。他理想中的“治水大脑”是以五水共治为抓手,结合数字化改革契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融合治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等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管控平台,推进智慧治水(见图2)。
在整体上,通过构建“数据大脑”,依托智慧管网、智慧河道云平台、城市排涝指挥智能控制等系统,基本形成主要河道动态水体巡查管理“一平台、一张图、一张网”,初步实现了巡河轨迹、预警信息、问题处理“一云处理、一屏总览、一键上传”(见图3)。在局部上,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和治水经验的积累,创新技术手段。如新街街道创新建立集数字化、实时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污水零直排”智慧监管系统和智能井盖运维系统,通过在雨污水分流重要节点——末端井安装水质监测、视频监控、流量等感知设备的智能井盖,随时监测并显示地下管网水位等实时数据和视频画面,全方位实时“云监控”,探索实践“技管+人管”的“污水零直排”闭环管理模式。
“以智慧治水的萧山模式为样本,接下来,九问科技还将继续深入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相融合的‘治水大脑’模式,同时向全国更多地区推广浙江经验,真正实现‘数字治水、以水惠民’。”陈东亮说。
在陈东亮的带领下,九问科技研发的智慧河道云平台系统,实现了治水从人治到数智的蝶变式跃升,探索出了科技治水的新模式。九问科技走上科技治水,建设美丽智慧新城市的道路后,一路披荆斩棘,到目前已经成功依托大数据分析、GIS系统和地理测绘建立了智慧河道云平台、智慧排涝和污水零直排智慧监管系统等业务线。
陈东亮曾说过:“企业存在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价值,但不应该只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还应当创造社会价值。企业不仅仅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身为企业的掌舵人要和员工共同富裕,企业的财富取于社会,但企业并不是财富的拥有者,只是一个保管者,最终仍要回馈社会,对社会有所奉献。”
2022年,是九问科技成功借助智慧云平台铸造城市治水大脑的第三年,其用数字科技解决治水问题,将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不但通过数字科技造福民众,回报了社会,也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典范和经验。
九问科技的诞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经过几番挫折,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有活力和前景的路。前进的路都伴随着艰辛,但是九问科技有自己的坚持—— “诚信创新、服务社会”。九问科技以人才建设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项目的科技含量,充满热忱与活力,成为员工和客户发展事业的优质平台,并将带着在科技和治水结合的经验继续持续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回报社会,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