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戏曲唱腔在民族歌剧表演中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实际表演的观察,详细分析戏曲唱腔在民族歌剧表演中的重要性,包括其对剧情表达、角色塑造和情感传递的作用。同时,还探讨了戏曲唱腔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以及在现代民族歌剧表演中的创新应用。本文认为,戏曲唱腔是民族歌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合理应用能够提升歌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戏曲唱腔;民族歌剧表演;应用;创新
民族歌剧是一种以借鉴戏曲板腔体结构发展为主要唱腔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戏剧和文学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近年来,随着中国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如《沂蒙山》《呦呦鹿鸣》《运河谣》等。这些作品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在民族歌剧表演中,戏曲唱腔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剧情、塑造角色和传递情感,对歌剧的艺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戏曲唱腔在民族歌剧表演中的主要作用
1.剧情表达。唱腔的节奏、速度和旋律变化能够与剧情的发展节奏相呼应。在剧情发展较为缓慢、铺垫情节的阶段,可能会采用舒缓、平和的唱腔,为后续的情节展开营造氛围;而当剧情进入紧张的冲突、转折时刻时,唱腔会变得急促、激烈,从而引导情节的走向,推动剧情进入高潮[1]P236。如歌剧《小二黑结婚》,在表现小二黑与小芹和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时,通过或激昂或悲叹的唱腔,增强了戏剧张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歌剧《白毛女》采用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地方戏曲的唱腔,通过不同的唱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喜儿的唱腔悲愤激昂,表现了她的痛苦和仇恨;杨白劳的唱腔则低沉哀怨,表现了他的无奈和悲哀。歌剧《洪湖赤卫队》中《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赤卫队夜袭彭府成功偷枪的胜利场景,烘托出赤卫队的机智勇敢,增强了剧情的紧张感和兴奋感。
2.角色塑造。不同的戏曲唱腔能够精准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和气质。高亢嘹亮的唱腔可以塑造英勇、豪迈的人物;婉转细腻的唱腔能够表现温柔、善良的角色;刚劲有力的唱腔则适合塑造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在舞台上更加立体、鲜活,让观众迅速了解角色的特点和个性。例如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一唱段,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唱腔,将小芹质朴又富有青春气息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憧憬。歌剧《画皮》中,在表现狐妖妫嫣的情感和性格时,运用了京剧唱腔中独特的行腔、板式和韵律,以增强角色的神秘感和魅力,同时也推动了剧情中关于人性、欲望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此外,民族歌剧中戏曲唱腔的风格和特色也能够反映人物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比如在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民族歌剧中,运用当地的戏曲唱腔元素来塑造角色,能够展现出该地区人民的独特性格特征和文化底蕴。
3.情感传递。戏曲唱腔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的变化与组合,为民族歌剧人物情感的表达与渲染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式。悲伤时低回婉转的唱腔,喜悦时明亮欢快的唱腔,愤怒时高亢激昂的唱腔……通过这些唱腔,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对剧情的投入感,使情感线索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有的剧目以旋律的起伏变化精准传达人物情感。例如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在遭受黄世仁迫害前,其唱腔旋律通常较为欢快、活泼,“北风吹,雪花飘”等唱句,轻松的旋律展现出喜儿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而在遭受压迫后的唱段,旋律则变得低沉、哀怨,“我要活,我要活”等唱句,通过下行的旋律线条和悲戚的音调,深刻地表现出喜儿的痛苦、绝望与愤怒。有的剧目通过节奏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剧情氛围。在歌剧《江姐》中,江姐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唱段节奏坚定有力,展现出她毫不畏惧、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而在回忆与战友、亲人的过往时,节奏放缓,透露出她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柔情。有的剧目以音色的明暗烘托或喜或悲的情绪。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在与敌人斗争时,其唱腔音色坚定有力,表现出她的英勇无畏;而当她思念战友和乡亲时,音色变得柔和、深情,充满了牵挂与眷恋。
二、戏曲唱腔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民间歌曲、戏曲、说唱等,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民族歌剧表演中,将戏曲唱腔与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可以使歌剧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我国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都有各自独特的唱腔体系和表演风格,将戏曲唱腔注入民族歌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音乐等民族音乐元素,与戏曲唱腔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歌剧的音乐素材,还能够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2]P47。目前,民族歌剧中戏曲唱腔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1.借鉴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戏曲唱腔中借鉴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使唱腔更具有民族特色。比如,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大量吸收了河北、山西等地的民歌和戏曲元素,包括河北梆子、秧歌调等,其中喜儿的唱段《北风吹》就借鉴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喜儿的天真活泼。歌剧《小二黑结婚》的音乐借鉴了山西民歌和戏曲的节奏和旋律,《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唱段,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剧《刘三姐》的音乐融合了广西壮族的民歌和戏曲元素,《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唱段,旋律悠扬婉转,节奏自由灵活,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歌剧《党的女儿》的音乐借鉴了江西民歌和戏曲的节奏和旋律,《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唱段,旋律简洁明快,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2.运用民族乐器。在民族歌剧中,戏曲唱腔与民族乐器的巧妙结合,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更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有的是民族乐器作为戏曲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如在歌剧《白蛇传》中,二胡等乐器为许仙和白娘子的唱段伴奏,增添了柔美抒情的氛围。有的是民族乐器的旋律与戏曲唱腔的旋律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如在歌剧《穆桂英挂帅》中,唢呐的高亢旋律与穆桂英的豪迈唱腔相互映衬。有的是利用民族乐器的独特节奏型来强化戏曲唱腔的节奏感,如在歌剧《铡美案》中,锣鼓的紧密节奏为包拯的激昂唱段增色不少。有的是以民族乐器的丰富音色来烘托戏曲唱腔的情感表达,如在歌剧《牛郎织女》中,古筝的灵动音色在织女的唱段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其弹奏的旋律与唱腔相互交织,在天庭与人间的冲突等一些激烈的场景中,锣鼓等乐器的强烈节奏与人物的戏曲唱腔紧密结合,增强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3.融合民族语言。在戏曲唱腔中融合民族语言,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歌剧艺术增添了别样的光彩。比如歌剧《刘三姐》采用了广西地区的民族语言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唱腔,其中刘三姐的唱段充满了灵动和俏皮,民族语言的运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而戏曲唱腔则增添了浓郁的韵味,二者相得益彰,如“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等唱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阿诗玛》结合了彝族的语言和戏曲风格的唱腔,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戏曲唱腔的融入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像“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等唱段充分体现了这种融合的美妙。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巧妙地将山东地区的方言与具有山东戏曲特色的唱腔相结合,主角马向阳的一些唱段用山东方言唱出,配合着带有山东韵味的戏曲腔调,生动地展现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歌剧《运河谣》运用了京杭大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族语言,同时融入了类似京剧唱腔的元素,在表现水红莲等人物的情感时,那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韵味独特的戏曲唱腔,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三、戏曲唱腔在现代民族歌剧表演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民族歌剧表演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戏曲唱腔作为民族歌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提高歌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1.戏曲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将传统戏曲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相结合。在一些现代民族歌剧中,融入了摇滚、电子音乐等元素,与传统戏曲唱腔相互呼应,创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使歌剧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比如在歌剧《林徽因》中,林徽因的诗作《莲灯》《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均被谱成咏叹调,其主题曲《莲灯》是超高难度的咏叹调,旋律优美,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使观众既能感受到传统戏曲唱腔的独特魅力,又能体会到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感染力,让歌剧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2.多剧种唱腔融合。突破单一剧种唱腔的限制,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戏曲剧种唱腔进行融合创新。可以将京剧唱腔与昆曲唱腔、越剧唱腔等相结合,取其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人物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为剧情的发展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层次[3]P206。比如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融合了湖北的楚剧、汉剧等剧种的唱腔元素,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地区剧种的特色,在表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者表达他们的质朴情感时,运用楚剧唱腔中富有生活气息的旋律和节奏,在展现一些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或者重大冲突场景时,汉剧激昂、刚劲的唱腔元素则发挥作用,多剧种唱腔融合使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更好地展现了剧情和人物性格。
3.跨文化融合。将我国的戏曲唱腔与国外的音乐元素、戏剧表演形式进行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吸收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音乐风格,与我国传统戏曲唱腔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族歌剧作品,推动我国民族歌剧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比如歌剧《原野》,充分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进行融合,创作者在声乐表现中使用了高度西方歌剧化的演唱形式,如咏叹调、宣叙调、独唱、重唱等,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古诗词吟诵、京剧韵白等元素;在旋律发展上,在咏叹调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的“扣”与“集”两种手法,其中以第三幕第八首《仇虎的咏叙调(女声伴唱)》最为突出。
戏曲唱腔是民族歌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对剧情表达、角色塑造和情感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民族歌剧表演中,既需要不断创新戏曲唱腔的应用方式,使其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更要注重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不断提高歌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创作出蕴含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的民族歌剧。
参考文献:
[1]李梓郡:《浅谈中国民族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艺术品鉴》,2016年第10期
[2]张皓:《歌剧艺术发展与舞台表演研究》,上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
[3]李玉昆:《民族化戏剧表演中的融合与偏离——兼论传统戏曲与民族歌剧演剧之异同》,《戏曲研究》,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