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传统戏曲逐渐“圈粉”年轻观众,关于戏曲“破圈”现象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彰显了戏曲一步步走向年轻化的特点。在数字时代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笔者拟从传统戏曲的传播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三方面对数字时代传统戏曲“破圈”提出未来展望。
关键词:传统戏曲;数字时代;新媒体;破圈
中华传统戏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戏曲腔调与思想内涵慢慢走近大众的生活。近年来,古老的戏曲艺术逐渐掀起一股“破圈”热潮,戏剧观众群体愈发偏向年轻人,戏曲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此热潮之下,必有冷静思考。本文拟从数字时代出发,谈及戏曲“破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一、传统戏曲传播现状
(一)从戏曲本体出发
传统戏曲发轫于原始时代,作为农耕时代的载体,其原本只是一种具有极强宗教性质的歌舞,历经汉唐宋元等多朝代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传统戏曲艺术一直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汲取文明精粹,以其古朴雅致展现出独特魅力。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日趋多元化。传统戏曲的单一演唱模式难以回应民众诉求,戏曲市场逐渐出现观众减少、观众群体老龄化等现象,戏曲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日渐式微。
(二)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大众的娱乐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化、数字化和碎片化,大量传统戏曲内容及其衍生文化产品依托b站、抖音、微博等多媒体平台逐步在互联网传播和扩散。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67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4%[1]。
2021年热播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仅上映20天便打破戏曲电影票房纪录,斩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获得金鸡奖最佳歌剧奖的《南越宫词》、粤剧《决战天策府》及2023年的越剧《新龙门客栈》,皆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潮。
从当前网络数据及传统戏曲的传播现状来看,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观赏不再仅仅局限于戏台下、戏院里,传统戏曲逐步在网络活跃。纵观当前的演出市场,一些传统戏曲在网络传播的热度远高于戏曲线下传播,且年轻观众日渐成为传统戏曲传播的重要受众来源。数字化传播一方面使古老的戏曲艺术从传统舞台走向数字化平台,在平台选择和观演受众方面都产生了根本变化,不同地域分布、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圈层的受众都能通过移动终端感受、体验戏曲艺术;同时,新媒体时代根据不同的受众审美需求不断利用新技术催生出新的传播形式及创作生产方式,使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新变化,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推广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具包容性和可塑性。
二、传统戏曲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从戏曲本体出发
戏曲语言多以地方方言为主,且有自己特有的语汇及严格的程式特征,其作为一种唱念并重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脸谱、服饰等方面需要仔细雕琢。戏曲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程式如圆场、趟马、登楼、抬轿等已经很难融入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缓慢的节奏、程式化的唱腔,加之部分传统戏曲里陈旧的题材与当代产生脱节,年轻受众无法感同身受去沉浸其中。
正如克里斯·安德森所说:“当可供选择的产品极大丰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意向的小众化就格外明显。”在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出现之前,戏台上的演出是最普遍的大众娱乐消遣方式。然而在多媒体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戏曲不再是多数人认同的流行文化,观众群体日益被分流,戏曲逐渐呈现小众化趋势。
(二)从受众角度出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受到多元文化和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冲击,各类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范围广、内容多样化、效果及时性、观演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中华传统戏曲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以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在受众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众年龄的局限。传统戏曲现阶段难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群体,逐步呈现出受众群体高龄化及年轻受众群体增长缓慢等特点。二是受众审美的变化。现代观众受到生活快节奏、强压力的影响,面对多选择的娱乐方式,多数观众也许只渴求观演剧情丰富、有趣,却无暇去细细品味传统戏曲中的特有语汇与表演程式,难以体会到原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衡量演员演出水准的传统技艺,从而失去了欣赏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能力。
(三)从新媒体传播角度出发
积极传承和发展戏曲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具有当代价值。当今社会,受众的观看需求逐渐被具有短、平、快特点的新媒体平台所占有,众多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传统戏曲的传播,但新媒体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虽然在数字时代传统戏曲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对于作品的宣传力度及其传播范围是有限的,许多流传下来的优秀舞台作品难以被更多人去了解、去欣赏,以至于难以进入主流文化视野;二是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使用门槛较低,虽然新媒体平台能够使传统戏曲拥有现代表达,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仍会出现粗俗或低劣的内容表达,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传统戏曲的积极发展;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促使戏曲动画、虚拟博物馆、网游等新兴事物的发展,带来了新奇的戏曲体验,但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仍略显滞后。
因此,如何去更好地契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增加认同感,达到内容上推陈出新、时长上轻量化传播,使当下受众易接受的同时又能达到古老艺术的传承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三、数字时代传统戏曲传播对策研究
(一)“戏曲+”促使传统戏曲跨界融合
传统戏曲艺术的跨界融合。所谓“跨界”,指的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与不同的艺术载体相结合。不局限于戏曲原有的形态,打破固有的演出形式,进行跨界重组和融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古老的戏曲剧种以一种新形态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其价值便有了永恒的意义。
例如广州粤剧院今年创排的新古典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该剧在音乐上尝试以“民族室内乐”的概念对粤剧乐队进行重构,以“交响化”思路重新配器,加入箜篌之音或是以筝与演员的唱段相和。这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跨界,将典曲旧词经音乐设计的创新之后呈现古风新格。又如“上戏416女团”,凭借一曲京剧戏腔歌曲《探窗》走红网络,播放总量超5000万,相关视频累计获赞破2000万,利用“戏曲+现代流行歌曲”的创新内容表达方式使年轻人接触戏曲,能更好地激发青年观众对戏曲的兴趣。
在大众审美与艺术市场的推动下,跨界融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同时也面临着难题的出现。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和新创艺术的弱程式化表演方式之间如何更好地衔接,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跨界并非简单地将艺术门类进行拼贴,也并非僭越彼此而达到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戏曲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发展,如若单纯为了跨界而去追求创新,从而丢掉传统戏曲的精髓、沦为多种艺术形式混合的不伦不类的产物,则会适得其反。
(二)科技赋能助力传统戏曲推陈出新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戏曲行业提供了机遇。戏曲归属于艺术门类,而新媒体数字化则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将数字时代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戏曲舞台上,在保留戏曲本体、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跳出传统演出的樊篱,重视观众的观演体验,形成观演双向交流模式,发展演出新形态,将更有利于推动和传播传统戏曲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当今观众群体。此外,可以善用数字时代新技术、新手段推广传统戏曲的虚拟表演,在省市博物馆、图书馆中利用全息投影、3D打印技术等科技手段为游览者呈现叙事空间,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戏曲表演频率不高、演员紧缺等问题,同时还能够带动公共场馆产业链条升级。
以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这是由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剧院打造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以传统经典故事为基底,结合超高清的电影技术,将传统粤剧与当代科技相结合,既能够传递传统粤剧的经典价值,又实现了粤剧电影口碑的现象级传播。此外,文化和旅游系统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自2021年举办第一期以来,每届入选学员都需要通过抖音官方账号“戏犹记”发布十条戏曲短视频。这些短视频通过科技赋能手段对传统戏曲加以包装,传播戏曲知识,视觉化地对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解构”,一定程度上用直观的影像使观者产生共情。
有研究者曾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观众自主的复制拷贝时代的到来。对于戏曲来讲,这更像是个机遇而非危机。如果对新技术善加利用,会给戏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2]P26传统戏曲发展模式想要发展、长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与时代相脱节,要充分考虑今天观众的喜好与审美需求,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文化精华,利用新技术赋能传统戏曲艺术,才能使更多人嗅到传统戏曲的馨香,使传统戏曲的传承后继有人,让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契机。
(三)小剧场形式推动传统戏曲双演融合
传统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年轻受众群体。在受众层面,创新戏曲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积极推广戏曲小剧场形式,不仅是培育青年观众市场的一个有力杠杆,更大程度上还能够惠及民生。
纵观广东省近年来创排的新编小剧场粤剧,如《金莲》《胡不归·颦娘》《帝女花·一念》等,皆具备时长短、粉丝受众群体多的特点。从题材的选择和创作理念的创新上来看,2021年创排的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相比于经典粤剧《胡不归》在题材和创作理念上皆有所丰富和创新,从人文关怀与女性视角出发,将一个批判封建迂腐孝道的故事重塑成一个更符合当代观众理解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内心情感逻辑的变化还是作品题材的现代性开掘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契合当代观众审美。
周华斌曾在《中国戏曲史新论》一书中提出:“固定的剧场和流动的戏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勾栏’剧场是千方百计引观众来,流动戏班是游村走乡找观众去。勾栏剧场是相对稳定的观众来选择戏剧;流动戏班是带着固有的若干剧目来选择观众。”[3]P255笔者以为,在打造传统戏曲小剧场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受众需求分设剧场进行传统戏曲剧目展演,演出时大剧场的受众是老人、戏迷朋友,小剧场的受众集中在年轻人、粉丝群体。同时,新媒体时代促使观演关系发生了改变,戏曲小剧场的双演融合模式可以使观众即时地通过移动终端观看演出,新媒体也能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剧目供其选择,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演员一向是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缘由,脱颖而出的戏曲名角儿既是戏曲发展蓬勃向前的引领,优质偶像也会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但从传统戏曲长远发展来看,作品“破圈”之时应注意抵制“畸形饭圈”,方能走得长远。因此,如何引导当代观众具备正确的审美价值,构建和谐良好的观演关系,进而达到传递艺术真善美的目的,是“破圈”之路上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传统艺术正积极融入新时代,以寻求双创发展的“破圈”之路。传统戏曲从破圈到融圈,从简单的加法到相融、跨界确是一条艰难之路。当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被年轻观众所接受、所熟知,尊重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敬畏传统,方能让戏曲艺术打造一个能融入、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生态圈。
参考文献:
[1]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王鲁鲁:《浅谈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趋势》,《戏剧丛刊》,2012年第4期
[3]周华斌:《中国戏曲史新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