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剧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10-11 00:00:00王巍
剧作家 2024年5期

摘 要:龙江剧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含独角戏和单出头)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新剧种,是中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经过近七十年的探索实践和一代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北疆小剧种——龙江剧,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品格享誉全国。龙江剧三部曲《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领军人物白淑贤更是两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大奖,成为戏曲界的一代传奇。在剧种的传承发展中,龙江剧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优秀演员的培养,并在不断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涌现出新一代梅花奖获得者“小白淑贤”李雪飞、“小小白淑贤”栾兰等佼佼者。但随着戏曲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媒体的冲击,龙江剧的创作和演出都面临困境,出现了人才断档、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龙江剧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龙江剧;人才培养;特色成果;对策研究

一、龙江剧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体系

戏曲人才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基础。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诞生于1959年的龙江剧,承载着黑土地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扎根民间、服务人民,注重地域性、民间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剧目充分反映黑龙江的民俗民风和时代精神,形成了热情泼辣、幽默诙谐、粗中有细的剧种风格。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龙江剧在不断摸索实践和创新中完善,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音乐唱腔、语言风格和表演程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龙江剧在传承发展中始终强化人才支撑,不断激发守正创新的活力,形成了具有龙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2000年,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龙江剧,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现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创办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白淑贤艺术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全面培养,超常训练,科学创新,创造英才”为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建设梯队。经过精心培养,白淑贤艺术基地人才辈出,当年毕业的学员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的中坚力量。后与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原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地方戏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立龙江剧委托定向培养机制,选拔培养表演人才。

经过多举措的综合培养,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不断实现人才积累和人才梯队的完善搭建。中心现有演员49人,其中一级演员17人,青年演员28人。在梯队建设中设立带头人1人(李雪飞),后备带头人2人(高运来、栾兰),第三梯队5人,梯队成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6人。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逐渐形成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剧种的人才质量。

二、龙江剧人才培养的特色及成果

人才培养与4d9f41c6b53d3a57d7f87eeb99aee607剧种兴盛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优秀的人才可以推动剧种的发展,反之,蓬勃发展的剧种也会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其中。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一直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 尊重戏曲艺术的科学规律,通过“传帮带”“师带徒”培养人才。戏曲行业具有特殊性,人才培养周期长。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在创作生产中发扬师徒传承的优良传统,以传戏育人的方式实现老中青的代际传承,带领青年人才不断成长。实施“名家传戏工程”, 继承前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率先垂范、口传心授,带领青年演员复排《双锁山》《荒唐宝玉》等经典剧目,极大地促进了剧种的活态传承。

2. 注重舞台艺术实践,以剧育人,以演出人。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演出是戏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走进新时代,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推出《梁红玉》《鲜儿》《松江魂》《九腔十八调》《木兰马旭》《萧红》等一系列精品力作,不断在传承创新中彰显龙江剧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品格,在剧目实践中发扬“一棵菜”精神,锻炼队伍,历练人才,并多年坚持实施业务考核制度,将考核转化为成果,激励演职人员不断寻找不足、提高业务水平。

3. 深入基层,传递戏曲艺术力量。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常年实施惠民工程,通过“文艺进基层”“送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开展戏曲艺术惠民演出,同时积极开展驻场演出,参与省内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演员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搭建成长的平台。

4. 与专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除与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外,2017年招收20名6年制龙江剧学员送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培养,学员行当齐全、自然条件好,毕业后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有效形成院校联合,优势互补。

5. 邀请业内大家合作,有效提升演职人员专业素质。新编历史龙江剧《岳云》邀请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翁国生执导;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龙江剧《人世间》邀请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执导,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边文彤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作曲蓝天任作曲。以“请进来”的方式,在剧目创作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从而锤炼演职人员的技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多年来,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探寻摸索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打牢基础、突出实践,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龙江剧精品剧目《松江魂》《九腔十八调》《萧红》获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黑龙江“四大精神”颂》,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锦旗嘉奖;2023年,作为东北唯一的入选院团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示剧种风采。实施戏曲领军人才工程,新一代龙江剧表演艺术家李雪飞获得第十二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小小白淑贤”栾兰代表龙江剧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戏曲青年领军邀请赛”开幕晚会;2023年11月,隆重举行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收徒仪式,标志着龙江剧艺术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中心的青年演员多次在“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和黑龙江省“白淑贤”杯地方戏曲调演中获奖;小学员在历年的中国戏曲“小梅花”竞演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携手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顺迈学校设立龙江剧教学研究基地,使龙江剧在学生、青年群体得到广泛传播。

三、龙江剧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龙江剧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如从戏曲角度看,它是少有的保存说唱、歌舞技艺较多的戏曲[1]P4,具有北派戏曲的独特韵味和鲜明特征,但与一些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戏曲剧种相比,存在发展时间短、剧目储备相对薄弱、自身可挖掘的资源相对较少等短板。因此,随着戏曲演出市场的萎缩和观众群体的流失,龙江剧的发展面临困境,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危机,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拔尖人才断档,后备力量不足。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表演人才很重要。现今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缺少后备的拔尖人才和优秀的青春力量,老生行当能担当大戏重任的只有高运来一人,丑行、花脸等人才短缺,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选拔培养具有优秀业务素质的青年表演人才,加强行当储备,培养具有思想内涵、艺术素质和文化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合理完善的剧种人才体系。

2.缺少创作力量Iy4t1p9ZFBQ1LgZUWU8B2g==,优秀的编剧和作曲青黄不接。剧本是一剧之本,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现今龙江剧缺少文学创作人才,优秀剧本匮乏,存在演员无戏可演的情况。而且剧目创作多以旦角戏为主,视角单一,也让其他行当的优秀演员没有展示的空间。另外,龙江剧专业作曲人才短缺。声腔音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需要懂龙江剧、热爱龙江剧的优秀作曲加入其中,积极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接续传承。

四、龙江剧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及对策

繁荣戏曲,人才为先。对于龙江剧这样年轻的剧种来说优秀人才的培养更关乎着未来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守正创新,才能保持龙江剧鲜明的剧种特色。因此要建立适应新时期龙江剧发展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采取必要措施解决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来推动龙江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1.坚守龙江剧本体,精准定向培养专业演员。和专业的戏曲院校合作探索龙江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的高等戏曲人才,打通培养和实践的两端。同时,要守住龙江剧本源,坚守剧种的唱腔风格、表演程式和艺术形态,保护剧种的独特性与唯一性,防止、避免同质化、泛剧种化。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貌保持龙江剧艺术的生命力,锻造可当重任、德艺双馨的龙江剧传承人,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力。同时,从人才成长的实际出发,为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和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剧目创作,培养编剧创作人才。衡量一个剧种的成就最终要看剧目,所以急需培养优秀的编剧。应聚合省内创作力量,创新思维思路,建立属于龙江剧的题材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序推进剧目创作。在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在内容拓展、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创作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接地气、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剧目,讲好中国故事、龙江故事,在扎根生活和舞台实践中弘扬时代精神。

3.坚持“三并举”原则,使经典剧目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同时促进传统剧目的微调式发展,推出创新剧目。拓展演出市场,增加演出频次,实现演出常态化,给不同行当的演员更多的演出机会,使其通过不断的舞台艺术实践增强技艺,让优秀的龙江剧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4.加强普及教育工作和数字化传播,增强龙江剧的吸引力和传播度。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根据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走向,选择精彩的折子戏和经典剧目进校园、社区演出,同时把握新媒体对于戏曲传播的重要机遇,借助短视频平台对龙江剧进行数字化传播,提高剧种影响力和吸引力,培养年轻受众群体,营造龙江剧发展良好的艺术氛围,为龙江剧年轻演员的成长开辟新渠道。

5.开创“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推动龙江剧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创新。以大美龙江旅游热为契机,精心设计驻场演出、旅游演艺精品,打造品牌效应,在实现龙江剧文化传播的同时为年轻力量提供展示和锻炼的舞台。

6.加强数字化赋能和理论建设。整合戏曲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对龙江剧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形成剧种资料库,推出龙江剧表演、音乐、唱腔、语言、剧本等系列丛书。充分发挥“白淑贤龙江剧艺术研究会”的作用,加强龙江剧理论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理体系,促进龙江剧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龙江剧已经成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黑龙江地方文化基因的体现和生动的文化名片,龙江剧书写着黑土地的人文、风俗和思想、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才是龙江剧得以传承发展的生命载体,通过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接续形成全链条的人才梯队,保持剧种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守正创新中彰显龙江剧的精神风貌和美学追求,将不断促进龙江剧的传播与弘扬,让独具魅力的黑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书写龙江剧薪火相传的时代华章。

参考文献:

[1]王肯:《土野的美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

(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共建项目“龙江剧人才培养及对策研究”的科研成果,项目编号:2023D006。)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