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剧作家》今年45周年了。
当年创刊时,正是1979年,我正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首届大专编剧班上学。创刊号发行时我便得到了一本,当时叫《黑龙江戏剧》。我用几天时间从头看到尾,对我省唯一的戏剧刊物爱不释手。它以发表话剧、戏曲为主,同时发表戏剧理论和剧本分析文章,这正是我们编剧班所学的课程。它成了我学习编剧的辅导材料,每期我都订阅。
1981年5月,我从首届大专编剧班毕业,分配到齐齐哈尔市戏剧创作评论室任编剧,我继续订阅这本刊物。
我和同学王金堂合作的大型现代评剧《闹大院》,发表在《黑龙江戏剧》1982年第5期,这是我在这个刊物发表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从此,我的戏剧作品专门给这个刊物发表。
我的多场次话剧《船啊船》发表在《黑龙江戏剧》1984年1~2期合刊。据统计,我发表了大型戏剧作品《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夕照》《马占山传奇》《天鼓》等大型剧本14部。可以说,这本刊物培养了我。每次刊物发表我戏剧作品前,编辑都认真地提出中肯意见,按照编辑意见修改后剧本进了一个新台阶。
1997年我调到《剧作家》编辑部任话剧编辑,参与办刊,这是我戏剧人生中的亮点。
我当话剧编辑时,“小品热”在大江南北不断升温。为了普及小品,我除了每期编发小品外,还向编辑部建议开辟“小品讲座”专栏,得到了当时编辑部主任孙天彪的赞同,他向常务副主编刘书彰汇报后,从1997年第4期创建了“小品讲座”专栏,由我负责编辑,并列出系列专题。第一期撰稿发表后,本来让这位撰稿人继续撰稿,他单位给了他别的任务,我只好提笔捉刀。孙天彪主任看了稿子大加赞赏,说“讲座”就该这么写。于是,他任命我当这个专栏撰稿人。这个专栏一直办到1999年第6期,共办了15期。
编辑就要甘为他人作嫁衣。我当话剧编辑不久,在众多落选的稿件中发现了一位部队作者的小品稿件很有味道,于是,我给编发了。他拿到样刊之后,给我写来一封感谢信。我回复说:“你努力创作出更好的小品,就是对编辑的最好回报。”后来,经我提议《剧作家》举办了小品征文大赛,他的一则小品参赛,获得了一等奖。
某农场有位青年业余作者给我寄来几篇小品稿,我都给他编发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带着爱人来看我。就因为我编发了他的几则小品稿,他被农场总局文工团特聘为编剧,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为大连一位剧作家修改剧稿,他回信说:“真是恰到好处,这样的修改我是想不到的。”
我在当话剧编辑期间,还承担了编辑“黑土戏剧丛书”的任务,和其他编辑共编了十八部书。审稿、校对,十八部书稿打出大样报送给中国戏剧出版社审查通过后,交给一个印刷厂印制。当时经费不够付全部印制费的,主任决定通过卖书解决,卖书也由我负责。于是,这套丛书出版后,我又四处联系卖书,还要送货上门。好在编辑部成员也参与卖书,总算挣够了钱,还清了印刷厂欠款。
我的大型话剧作品《天鼓》(《剧作家》2005年第2期)、《鞋匠世家》(《剧作家》2008年第6期)相继发表了,分别参加了田汉戏剧奖第20届、23届评奖,均获得剧本一等奖,其中《鞋匠世家》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我当了十二年编辑,深深地体会到,当指导一位作者的作品上位后,有一种成就感。与此同时,我对剧本的宏观把握能力、文字能力、挑错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大概就是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由于我喜爱《剧作家》,从创刊至今,我是《剧作家》唯一的最完整的收藏者。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