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舆图要素系统解析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2024-10-10 00:00:00赵虎闫静孟赛赛张悦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5期

摘要:舆图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古代营城智慧,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目前方志舆图的研究,特别是清朝方志舆图,虽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多集中在对方志舆图的基础性架构、相关历史地理信息解读等方面,且针对济南地区的研究较少。同时,舆图研究的思路还存在就图论图的局限,如忽视图形绘制人的影响,及图形中所蕴含城乡规划思维的挖掘等等。本文以清康熙《济南府志》中的89幅舆图为例,在系统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舆图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和蕴含理念进行深入解析。将清代舆图要素构成总结为“四大系统”——自然系统、世俗系统、宗教系统和联系系统;从四大系统的要素识别出发,分析其表现特征,总结出表现形式上的“六大交互”——写实与写意、全局与节点、符号与形象、文字与图形、平面与立面、二维与三维,并对舆图中隐含的规划思维进行提炼总结,得出“四大理念”——多元共生、政学营城、祠祀配套、水陆并兴。由此,结合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实际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方向,从生态安全、城乡治理、历史保护和制图表现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方志舆图;要素系统;康熙《济南府志》;内涵理念;国土空间规划

舆图是指地方志中表现疆域、城池、边防、衙署、学宫、山川、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图谱,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1][2],更是中华传统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其进行现代解读,对传承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如对接到城乡规划专业上来,方志舆图中对于传统营城理念的图示化显现,其中蕴含的精神及表达技法,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改革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国内学者对方志舆图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学者在整体上对这一领域提出了基础性架构[3-6];有学者专注于某一时段或地域舆图相关历史地理信息的解读[7-10];还有一些学者侧重于对舆图制作技术和方法的研究[11-14],另外有部分学者着重挖掘舆图蕴含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15-18],特别是阴劼、王树声等人结合舆图的解读,对传统城市格局特征及景观塑造手法进行挖掘梳理。综上来看,目前方志舆图的研究,特别是清朝方志舆图,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针对济南地区的研究较少。同时,舆图研究的思路还存在就图论图的局限,如忽视图形绘制人的影响,及图形中所蕴含的城乡规划思维的挖掘。

由此,本文以清康熙《济南府志》中舆图为例,着眼于舆图要素系统的解析,在同作者、同地域资料比对和图形校对、文字校对及图文校对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舆图的要素构成、表现形式及蕴含理念进行系统解析,总结舆图要素的构成系统、表现形式和规划内涵,并结合相关政策与山东省省会经济圈的对应分析,提出对当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启示(图1)。

一、研究对象及特点

清康熙《济南府志》是济南第一部官修府志,始修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济南知府蒋焜组织修订,唐梦赉等人编纂。其编纂体例完备,内容翔实,门类齐全,共54卷,涵盖8门,包括地理沿革、职官、人物、物产、艺文、赋税等史料,行政范围包括了4州26县共30个城池②(图2),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19]。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该府志收录的89幅舆图,其中城舆图63幅、山水图26幅,是目前舆图数量最多的清代存世府志之一[20]。

(一)舆图内容的印证性

城舆图包括济南府属总图及各州县疆界地域图31幅、济南府城并各衙门总图1幅、济南府学宫图1幅、济南府治公署1幅和各州城县城治学宫图29幅,共63幅;另有山水图26幅,主要是佛慧山、鹊山、华不注、趵突泉、百脉泉等节点山水图。这些舆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府志中的文字形成对应性,能做到相互印证。府志中前两卷分别是卷一<城舆图>和卷二<山水图>,这两卷也是本文研究的舆图图件部分。而卷三到卷十部分为第一门<舆地志>,其中按照每个州县对疆域形胜、封建、古迹、山、水等信息进行文字的描述,这与卷一和卷二的舆图,特别是境域图和山水图描绘的要素内容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和解释。同时,府志的卷十一到卷十五部分为第二门<建置志>,此中以州县为单位对其城池、公署、桥梁、学校、祠祀、寺观、陵墓等内容进行了文字描述,与前面城池图描绘的内容可以形成良好的呼应和补充,从而达到相互印证的效果。

(二)舆图类型的全面性

《济南府志》中舆图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境域图、城池图和节点图。这三类图分别对应到区域、城池和重要节点三个空间层次,如历城县舆图对应到整个历城县的境域图,济南府城并各衙门总图对应到济南府城池图,济南府学宫图和趵突泉对应到城池的重要节点图(图3)。从整体到局部,对应到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从全局到重点,对应到三个表达的空间层次,其表达的范围越来越小,内容却越来越细致。其中境域图主要是济南府属总图、州/县域图,这个层面图中主要体现境域内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联系、重要山水环境的格局,其中府域图体现的是30个城池的相对位置和主要联系。在城池图这个层面上,主要体现的是城池内部及附近重要建筑的情况。在节点图这个层次上,主要有济南府学宫图1幅,济南府志公署图1幅,还有济南府山水图26幅,这些图基本上都是立体表现,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达特征。

(三)舆图绘制作者的权威性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山东布政使卫既齐向巡抚钱钰建议,提请济南知府蒋焜编修一部济南府志。于是,蒋焜聘请济南府淄川县进士唐梦赉设馆修志,唐梦赉招徕绘画名家王敏入绘制舆图。成稿后,由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校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刊刻印行。为了能对舆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对负责志书编纂的执笔人——唐梦赉、舆图的绘制人——王敏入和志书的校正人——王士祯的生平进行了研究。通过研读史料,舆图的作者及审核人均是当时地方有名的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比如舆图的绘制者王敏入是生员,首席编制专家唐梦赉是举人,而负责审校的王士祯更是济南诗派的领军人物。并且在纂修、校正、绘图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校对审核体系,到各个层级,共有官员和文人69人参与。编纂、审核人员文化素养高、队伍专业而庞大,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和严谨的编修人员体系,从而保证了府志内容呈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四)舆图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舆图绘制资料有两个来源。第一来自于搜集到的文献材料整理。通过《济南府志卷之首·序》关于资料来源的描述“自经史子集、新旧《通志》、三十州邑诸志,以逮稗官所纪、金石所遗、父老所传闻,靡不包括旁罗、穿穴驰骋”,可知其材料来源是取自官府档案、野史小说、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老辈传闻。另外一个来源是采访调查、实证调研与考证。据《济南府志卷之首·凡例》第五条记载,“今礼聘顾陆佳士为城舆图者六十三,为山水图者二十六,皆穷搜名山胜水、岩洞泉石、古迹与海内奇观诸书,探原极委,模拟而成者。又有同志诸贤友,裹粮策骑,涉两旬,写徂徕、具、敖之貌以归,可谓身履其地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编修团队为保证舆图质量,掌握翔实资料,奔赴一线调研,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同时,《济南府志》中的舆图在数量上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相对于传统方志中舆图较少的情况,该府志中出现了大量舆图,并且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二、舆图构成要素体系及表现特征

《济南府志》舆图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四大系统”,具体是指自然系统、世俗系统、宗教系统和联系系统。虽然这些系统在不同的舆图类型上呈现些许差异性,但是共同建构了舆图要素的表达体系,并且隐含了彼时知识分子对济南府山水地理格局、城乡聚落体系、城池主要功能和历史人文景观等内容进行图示化表达的意识。因此,本节着重从四大系统的要素识别出发,分析其表现特征,并对舆图中隐含的规划思维进行提炼总结。

(一)自然系统要素特征分析

1.要素表现:三元一体,简繁并存

在康熙《济南府志》中的舆图中,自然系统主要体现了山、水和植被三种要素。其中,山表现的是鲁中泰山一脉大小山丘,水可以分为海水、湖水和河水三个类型,植被有松树、柏树、柳树、桃树、竹子、蒹葭、野草等多种类型。自然系统的这些要素在不同类型舆图上体现的内容存在差异,如在境域图上主要体现的是山水要素,在城池图上主要体现的是水和植被要素。就要素的表现具体而言: 1)山的画法可以分为简单、复杂和混合三类。所谓简单画法仅是用线把山峰的轮廓线画出,复杂画法则是传统山水画的画法,把山脚和山峰都做了相对详细的展示,混合法是指处在简单和复杂之间的一种表述画法。不论是简单画法,还是复杂画法,其在境域图上呈现出来的山体位置和高低关系都是较为准确的。2)水的画法也有所不同,海水的线条表达很有层次感,规律性强;湖泊的边界清晰,采用双波浪线型;大型河流画法细致,有船只和波浪的表达,普通河流只有河流形体和波浪的表达,还有些小河只是用简单双线表示。3)植被的表现,以松树的数量最多,无论是境域图上复杂山体,还是城池图上祠祀庙观建筑两侧的配景上,都会出现程式化的松树表达(见表1)。

2.蕴含理念:山水形胜,与城共生

自然系统与其他三大系统共同构建了舆图的要素体系。特别是在境域图上面,一地的边界和地理特色主要是通过山水的位置和形态来体现,这也能在府志<疆域 形胜>一卷的文字描述中得以体现。山水环境与城池在境域范围之内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和图底关系,体现出趋利与避害并用的规划思维,具体可以释读为:“山水环绕+与城共生、山水高险+天然防御、山水崇拜+留有余地、山水便利+治水通运、山水寄情+陶冶情操”等具体理念。所谓“山水环绕”,特别是距离上与泰山相近的州县内,多呈现出“山环水绕、城治居中”的空间一体格局。这样既借助山水生态提升了城池的景观价值,又通过山高水险提升了城池的防御能力。同时,从敬畏自然和留有发展余地的视角出发,通常城池的规划建设又与山体和水体之间有所间隔,而不是直接将城池架设其间,这是为了防止山水自然灾害对城池居民带来伤害,也是民众敬畏自然的体现。“山水便利+治水通运”是古代城市选址的重要原则,河道不仅能为城镇提供生活用水,还能为城镇商业的发展提供运输支撑。高峰时期的大运河、大清河里面充满了运货的船只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一个视角,是从山水卷或者八景图示的效果而言,其中将优美的山水景观予以绘制,为文人雅士领略山水特色、陶冶情操提供便利(图4)。

(二)世俗系统要素特征分析

世俗系统是舆图表现要素中第二大系统,是由人创造的、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要素系统,主要是城池、村镇及其他人为设施的图示化呈现,其在境域、城池和节点三个空间尺度舆图上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

1.要素表现:域城有别,符形并用

(1)在境域图层次上,世俗系统体现的重点是“城池—村镇—景观古迹—军事设施”的组合和布局。其中,城池多在图上几何中心的位置呈现,其表现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面二维式,用线画出城墙的形态轮廓,再加以锯齿形垛口装饰,同时以楼阁立面在城墙上标示城门位置,如章丘县(图5左);另一类是立体三维式,用鸟瞰视角粗绘出城池的形态,城墙上标示出垛口和城门的位置,内部有若干房屋符号的图形,外围绘制一些植被,如阳信城(图5右),这两类表现形式都辅助以文字来提升图形的识别度。相对于城池而言,村镇的呈现相对简化,主要分为两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符号化的表达,在标注村镇名字的同时在外面用方框或者圆圈围起来;第二种是形象画法,用若干房屋的屋顶组合起来辅以文字和植被。景观古迹的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地的人文景观,比如魏城阴雨,这一部分采用形象画法再辅以文字,意图展示当地人文景观的形象;另一部分是文物古迹,比如平陵城遗址,这部分的表达主要是以“二维图形+文字”的形式实现,通常是内部写名字,外部用平面符号来表示。军事设施主要是居民点之外的演武场、校场等设施,这些多数设置在城池之外,作为驻军日常的军事操练之用,其表现多为二维平面式,有房屋立面且一侧立有旗杆,下面还有一块长方形场地,多标有文字注释(见表2)。

(2)在城池图上,城池内部的元素呈现又被细化和具体化。世俗系统的要素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官治公署、学宫书院和居住里坊。其中,前两个部分是府志文字中明确提及且在舆图上重点体现的内容。官治公署是相应行政层级政府的办公机构所在,其表现形式多为若干建筑二维立面沿中轴线前后布局、左右对称的组合图案,且辅以文字标注建筑名称,同时配以树木。学宫书院是当时教育教化机构所在,如文庙、书院等,其舆图上表现形式与官治公署相类似,但也会有差异,特别是学宫书院中出现了少数三维立体的建筑,如文昌阁。另外,《济南府志》中还绘有济南府官治公署和学宫书院的节点类立体图。第三类要素是居住里坊,据舆图显示,普通的城池图中多是用三五个程式化的简单屋顶来表达居住里坊,但笔者还发现了特殊的居住里坊,如“军住合一”的德州城内的满洲营、“商住合一”的莱芜城南门附近商业街(见表3)。

2.蕴含理念:城乡共生,政学引导

世俗系统虽然在两个层次舆图上的体现内容和精度存在差异,但是通过对多幅舆图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城乡共生和政学引导的营城理念。所谓城乡共生,是指城乡聚落体系在境域图上的体现,城池位于舆图的几何中心位置,村镇围绕着城池进行分散式分布,类似于今天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显现出城市—镇(集)—村庄三级的体系架构。城池通常是由城墙限定的大型居民点,平面表现较为具体;镇(集)居民点多是在县域内具有一定商业功能的中型居民点,通常会以方框内加名字的形式来表示;村庄是最低一级的居民点,多是以简单文字标注的形式来呈现。并且这三种类型的居民点数量也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呈现特征,即级别越高的居民点数量越少。同时,境域图上还体现了古人“保护遗产和传承景观”的规划思维。比如,在舆图上标注出古城遗址和八景、十景等人文景观。此外,在军事防御要素表现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如护城河水多引用活水,以泉水流通而支撑的济南府护城河体系为典型代表。

在城池图上,30个城池的形态和规制表现出礼制与实用并重的营城原则,具体解析为:1)城池形态不一,以顺应环境为基本法则。比如,各府州县的城池形态并不全是规规整整的方形,而是体现了《管子》中“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营建思想。据统计,在济南府的所有城池中,方形城池有13座,多边形城池有12座,圆形城池有5座(见表4);2)城池规制大小差异,以凸显等级为准绳。按面积来说,一府之城,府城最大,一州之城,州城最大。但论高度,则州城城墙可高于府城,县城也可高于州城,这应是顺应地势的原因(图6);3)官治布局:大多坐北,但未必居中。据统计,济南府共有25个州县官治坐北朝南布局,其中北居东11个,北居西8个,北居中6个,占比分别为37%、27%、20%;4)学宫布局:多数居东,南北均衡,共有73%的州县学宫布局在东面,南北位置上有53%在北面,47%在南面。

总体而言,在城池图上凸现出政学二维营城的规划理念,就是官治和学宫两大类设施是城市营建的主体,并且官治和学宫相应建筑的名称,也体现了方志编纂重政本和首育才的理念[21]。

(三)宗教系统要素特征分析

1.要素表现:祠祀偏符号,寺观重形象

宗教系统体现的是那个时期人们追求的精神寄托。按照《济南府志》介绍,舆图中的宗教系统要素主要是祠祀、寺观,与卷十三和卷十四的文字内容是相对应的。其中,祠祀通常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坛和纪念伟人名士的祠庙两种设施,如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城隍庙、八蜡庙、马神庙、许公祠、范公祠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祭坛名称设置中,济南府这些城市与国家都城的等级差异性,如祭祀天地神,这些城市多设置风云雷雨山川坛,而都城则设置天地坛。寺观也是宗教设施,指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庙观。

从舆图中的表现形式来看,祭坛的表现多是采用“方框+坛名”,而祠庙的表现手法多使用“屋顶+注记”的画法。特别是对于重要祠庙的屋顶刻画更加细致。佛寺和道观通常是采用“屋顶+注记”的表现方式,对于特别重要的寺观也会对其代表性的房屋或宝塔进行详细刻画,并辅以文字注记。具体表现形式示例见表5。

2.蕴含理念:标准配置,带动营城

通过对康熙《济南府志》中宗教系统相关体现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标准配置和带动营城的规划思维:1)当时城镇祠祀设施配套87e5b96aa25eabcad442504ba03c03175e52bf18eceb39e2dc991ea0df4dffae标准可以归纳为“3坛+3庙+X”。所谓“3坛”是指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这三个祭坛在济南府30个城市舆图中均有设置。其中,社稷坛代表的是土地神和五谷神,风云雷雨山川坛代表的是天地,邑厉坛主要是用来祭祀鬼神的坛。“3庙”是指城隍庙、八蜡庙和马神庙,这三个庙坛也是为城市的守护神而设置的,在济南府30个城市的舆图中多有体现。“X”是指火神庙、龙王庙、河神庙等,虽然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舆图上,但是并未表现出普遍性。2)根据空间方位统计,在舆图中,“3坛”多在城外设置,且邑厉坛多设置在城北,而“3庙”则多在城内设置,方位不定(图7左)。3)除了宗教设施的配套标准之外,有些城市的发展也归因于宗教的带动。也就是说,正是某种宗教活动的兴盛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例如,泰安州就是因祭祀泰山神而生的城市,据记载,唐代由于泰山祭祀活动盛行不断,以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华起来,岱岳镇所在地日益繁荣,及至五代宋金,岱岳镇逐渐转变为地区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这就是泰安州城的由来(图7右)[22]。

(四)联系系统要素特征分析

1.要素表现:船行线连,虚实结合

联系系统主要为联系各个城市的水路、陆路和驿站。在机动化通行能力缺失的年代,水路运输对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带动性。济南府的重要水路有大运河、大清河、小清河,它们多采用平面画法,用双线表示河流边界和形状,并在河流中绘制出波浪。因为运河比其他河流的的宽度要宽,所以对河流中的船只也进行了刻画,其他普通河流仅用双线简单表达河流形体。陆路的表达形式在不同层次的舆图中有所差异:在境域图中官道用虚线表达,其他重要道路用单实线表达;在城池图中,一般道路用单实线绘制,有些重要主干道路则用双实线表示。各路驿和水驿临近道路布局,采用“建筑形体+注记”的方式来表达(见表6)。

2.蕴含理念:交通带动,行政保障

联系系统主要由连接其他系统各要素的水路、陆路和官置驿站构成(图8),体现了清代城市发展“交通带动,行政保障”的营城理念:1)水运带动:京杭大运河、大清河和小清河作为济南府的主要水运交通线路,日常输送粮食、商品等重要物资和生活用品,带动了济南府的繁荣。京杭大运河经过元明两代的改线和治理,成为当时国家通达南北的水运干线,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德州,地处水陆交通枢纽,成为重要的漕运码头、储粮基地;大清河作为山东境内重要的东西向运输通道,串联起济南、齐河、济阳、长清、蒲台、齐东、利津等多个城镇。2)陆运带动:主要是由官道和次级道路形成两横两纵的陆运交通系统。两纵是指京福官道和燕青驿道,京福官道是自北京通往福建的重要道路,在济南府境内经过德州、平原、禹城、济南、泰安、新泰等重要城镇;燕青驿道是自北京通往青州的官道,在济南府境内经过蒲台、滨州、沾化、海丰。两横是指济潍大路和德滨路,济潍大路在济南府途径齐河、济南、章丘、邹平、长山等重要城镇,德滨路则联通了德州、德平、武定、滨州、利津等重要城镇。3)驿站保障:分为马驿和水驿,根据康熙《济南府志·建置志一》中的文字记载,济南府共有马驿14个,主要设置在京福官道和济潍大路上,水驿有3个,全都在德州境内沿大运河设置。

三、对现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它必然是一个多方吸纳而综合集成规划类型。这个吸纳不仅仅是吸收国外规划的先进经验,更要吸纳中国古代规划的营城智慧。从《济南府志》舆图的解析中可以得到相关的启示如下:

(一)自然系统规划:生态安全+因势利导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之一是追求生态文明,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可以说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贯穿规划的全过程。这与古代舆图中呈现的对待山水环境的内涵是一致的。所谓顺应自然,就是舆图中对山水自然环境的重视,城池的布局基本上顺应了山水的自然肌理,很少出现挖山填水筑城的现象,而且山与城之间保持适当距离,这样既能保障人生活的世俗系统与山存在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安全距离,并且形成一种观赏的适宜尺度,如泰安州、肥城县等。另一个例子是《济南府志》文字中记载的济南府知府蒋焜对公署的修建,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官署”营建方位和高低位置的重视,也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营造和谐秩序”的规划设计理念。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上,要树立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保障生态安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地理条件,结合地形地势合理规划设计,预留景观视廊,构建良好的山水城林生态格局。

(二)世俗系统规划:突出治理+城乡共生

《济南府志》的城池图中主要关注了两种治理的设施,一种是官治,这是行政机构所在,是法治的代表;另一种是学宫,这是文庙学校所在,是德治的代表。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推进,治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导向,在规划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法治和德治也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这一综合性的治理方式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进城市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专业性的城市治理工具,应该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作用,积极推进公众参与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好激发其他组织(包括其他专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民间组织等)的作用,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初心[23]。

另外,舆图的表达中还体现了“城乡共生”的特点,如境域图上府州县城与城镇、村庄一体式布局,构建了与自然山水相互交融的美好蓝图。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体系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济南府志》舆图中对居住和生活功能描绘的内容相对欠缺,反映了当时思维的局限。随着当代人民城市、宜居城市等理念的确立,这些内容在今天的规划体系中应放在重要地位予以对待。

(三)遗产保护规划:轴向转型+景迹传承

水路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联系方式,也是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轴线,带动了城市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现如今陆运和空运交通飞速发展,而城市水运交通逐渐没落,但河流的轴线作用并没有因此失去,而是由经济轴线转为生态文化轴线或景观生态轴线。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流入大清河并由此入海,由此,当时的大清河也就成了今天黄河的下游河道,现已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被规划为具有景观生态功能的全国性文化廊道组成部分。同时,德州也将重点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打造黄河和大运河两河水系连通、两河连通景观廊道。这些重要的景观文化生态廊道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景观格局中均要有所体现。

另外,清康熙《济南府志》中对当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通过舆图进行了丰富的刻画和描述,一方面反映了山水景观和城池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古人对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的重视程度。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景观遗产和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依然是城乡规划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表示要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凸显了济南文化生态轴线的价值和作用。

(四)规划制图表现:技艺结合+对接大众

舆图属于古代地图的一种,在绘制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图技法,同时因绘制人员是当时技艺精湛的画师,所以在舆图绘制时也融入了较多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综合来看,济南府志中的舆图在绘制逻辑、内容和表现上面突出了六个交互作用的特点,即“写实+写意、全局+节点,符号+形象、文字+图形,平面+立面、二维+三维”。

前文提及的规划公众参与中,有向公众展示规划成果的规定。新时代的公众版规划成果图要求既能够表现规划的内容,又要体现民族特性,其中可以借鉴舆图的表达逻辑、内容和手法,从而提升规划成果图的大众接受能力,也能延续传统舆图蕴含的智慧。比如,在总体规划成果中,加强总图的表达手法,通过“平面+立面、二维+三维”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在详细规划成果中,借助山水景观节点图的表达技巧,可实现传统人文景观与设计成果的契合表达等等。

四、结语

清康熙《济南府志》是对现今济南及周边地区城市历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资料,文章从明暗两条线对其舆图进行了整理分析。一条明线是从众多舆图入手,按照“表—里—意”三层递进的思路工作得到相关结论,即,解读舆图要素—分析内涵规划思想—寻找对当今专业的启示;一条暗线是把康熙《济南府志》中的文字素材适当选定作为明线论点的支撑,如对多个城池规模的对比和蒋焜在济南府衙规制建设时的秉持理念等。在图文形成良好印证关系展示基本结论的同时,研究本意进一步揭示当时济南府文人阶层如何在“等级礼制”和“顺应形势”两大准则之间寻求平衡的营城意识。可惜限于篇幅和笔者能力,未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继续加以推进。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初济南府城镇体系格局及其对省会经济圈发展的启示(22CDSJ20);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山东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与保护传承策略研究(2022-YYYS-07)]

参考文献:

[1][7] 史五一.简析清代方志中的舆图[J].广西地方志,2009(1):9―13.

[2][3][14] 陈忆湄,郭巍.中国传统舆图的制图学研究[J].风景园林,2022(6):128―134.

[4][20]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J].津图学刊,2003(3):30―36,40.

[5] 杨宇振.图像内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初探[J].城市规划学刊,2008(2):83―92.

[6] 潘晟.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地方志,2019(5):111―115,128.

[8] 范德,万明.近年英语世界明史研究新趋向[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20―27.

[9] 张安东.论清代安徽方志的编纂体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5―39.

[10] 王颖,杜鹃.《钦定热河志》舆图之解读[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5―7.

[11]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3):246―257.

[12] 阙维民.中国古代志书地图绘制准则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4):334―342.

[13] 于风军,董文旭.方志舆图制作中方向处理的个案研究——以道光《紫阳县志》的舆图为例[J].唐都学刊,2006(5):128―131.

[15] 阴劼,徐杏华,李晨晨.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J].城市规划,2016(2):69―77,93.

[16] 张艺嫣. 中国古代城市舆图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17] 王树声,李小龙,严少飞,等.有象者恒识:古迹存续与标识的本土传承观念[J].城市规划,2021(3):121―122.

[18] 高瑞艳.以图示古:解读中国古代方志地图——以洪武《平阳志》地图为例[J].中国地方志,2022(2):57―72,126.

[19](清)蒋焜(修),唐梦赍(纂). 康熙《济南府志》(点校本)[M]. 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济南市史志办公室(整理).北京:线装书局,2019.

[21] 李天培.康熙《深州志》序[O].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22] 刘兴顺.唐代泰山所在地国家常规祭祀考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4(2):24―32.

[23] 吴新叶,付凯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意涵[J].党政论坛,2020(10):4―7.

(责任编辑:孙秀丽)